銀行理財產品「量價齊跌」上市公司購買熱情陡降

今年第三季度,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量價齊跌”的態勢,不但發行產品的銀行家數、發行產品數量較第二季度有所減少,平均收益率較上一季度也出現環比下滑。在此情況下,上市公司的購買熱情也開始出現降低,第三季度購買理財產品金額由二季度的8994億元降至3972億元,降幅逾五成。

2018年第三季度,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出現萎縮且產品預期收益率持續回落。

普益標準相關統計數據顯示,7月份至9月份,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從二季度的506家降至434家,發行銀行數減少72家,產品發行量減少2756款。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64%,較第二季度下降0.15個百分點。

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第三季度的低迷,顯然也影響到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熱情。《證券日報》記者根據iFinD數據不完全統計發現,今年7月份至9月份,共有逾千家上市公司發佈了5438份涉及購買理財產品的相關公告,這一數量較第二季度13225份購買理財產品公告有了大幅減少。第三季度上市公司披露的購買理財產品金額約3972億元,較第二季度的8994.06億元同樣有了大幅下降,降幅高達55.83%。今年9月份,海螺水泥以25億元自有資金認購交通銀行的“蘊通財富”定期型結構性存款產品,這也是三季度最高的單筆委託理財。而在第二季度,委託理財金額超過20億元的交易並不稀缺。

相對而言,沒有發生變化的是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期限及類型,三個月內的短期理財以及保本浮動類產品仍是各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最愛。90天的期限理財產品獲得的認購比例最高,但也不乏期限只有短短几天或十餘天的理財產品。

在上市公司進行委託理財的資金上,閒置募集資金仍是主要來源,但自有資金數量也在提高。根據iFinD數據不完全統計,今年第三季度,發佈利用閒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相關的公告近3000條,而同期利用閒置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數量為約1370條,但一數量這較第二季度的1028條有了大幅增加。(記者 呂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