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5》重生邏輯背後,亦折射愛奇藝優質內容與平台責任並重

文丨沐漁

這個週末,《奇葩說5》激烈的組隊賽繼續,四位教練將下場辯論進行復活名額爭奪戰,而毛不易則將作為飛行嘉賓亮相,屬於《奇葩說5》的四支戰隊也將順利誕生,屆時將會上演一場場怎樣的唇槍舌戰,又會有哪些發人深省的金句刷屏,值得期待。

任何一個優質內容都是有生命週期的,《奇葩說》作為網綜界的元老自然也不例外,這次全面升級迴歸的《奇葩說5》在延續以往幽默有趣而不失個性深度的同時,採用全新賽制、加入新導師、啟動類真人秀的錄製模式,在面對綜N代疲軟、脫口秀創新乏力等問題時,《奇葩說5》毅然決然殺死了過去的自己,教科書式演繹了綜N代如何蛻變新生。

《奇葩說5》重生邏輯背後,亦折射愛奇藝優質內容與平臺責任並重

脫口秀髮展遇瓶頸,老牌IP要“革自己的命”

縱觀整個綜藝市場大環境,脫口秀綜藝在過去兩年中的發展可謂如火如荼,無論是節目數量、播放量、話題度還是廣告銷量都十分可觀,然而在這片紅火之下,卻也同樣隱藏著危機。國內脫口秀節目發展至今,從新聞訪談到觀點輸出,從傳統中式到美式漸興,脫口秀正遭遇創新迭代乏力、優質人才斷層、政策審核趨嚴等多重危機。

《奇葩說5》重生邏輯背後,亦折射愛奇藝優質內容與平臺責任並重

國內脫口秀節目起步階段多以電視訪談的形式出現,如《實話實說》《東方直播室》《魯豫有約》《超級訪問》《天天向上》等,脫口秀雖屬於舶來品,但國內早期脫口秀帶有濃厚的本土文化色彩,與美式脫口秀有著很大區別。其在隨後的發展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現節目形式老化、受眾審美疲勞、節目內容雷同等問題,多檔節目被市場淘汰,其中最長壽的《天天向上》也經過了多輪變革才得以留存至今。

隨著語言類節目的進一步發展,國內脫口秀節目開始湧現出一批憑藉主持人個人特色進行演說的節目,如《壹周立波秀》《金星秀》《今晚80後脫口秀》,這一階段的脫口秀擯棄了訪談,與美式脫口秀“站立喜劇”的表演形式開始趨同,但在演說內容上仍然存在許多禁忌。且一直以來與美國脫口秀文化發達不同,國內脫口秀生態十分貧瘠,“紐約有幾千從業者,他們每天晚上有演出,而上海只有幾十個人,還沒有演出”。在這樣人才緊缺的大環境下,主打個人色彩的脫口秀節目亦很難打開市場。

《奇葩說5》重生邏輯背後,亦折射愛奇藝優質內容與平臺責任並重

2014年網綜《奇葩說》誕生,憑藉新穎的辯論形式、激烈的觀點碰撞、年輕化的表達,催生了物理空間內的化學反應,引領國內脫口秀節目進入“泛脫口秀”的模式裂變時代。隨後,《拜託了冰箱》《拜託了衣櫥》《火情情報局》《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等形式多樣的脫口秀節目如同雨後春筍般湧現,這一階段的脫口秀網感豐富、特色鮮明,並迅速獲得年輕人的喜愛。

今年9月21日,《奇葩說5》迴歸,早在節目開播之前,馬東便曾坦言:“對於《奇葩說》的問題,我們從沒打算‘裝聾作啞’,《奇葩說》第五季要大刀闊斧的革新,要革自己的命。”升級後的《奇葩說5》也確如馬東所言,無論是場景切換、導師陣容、新奇葩成員還是引入的殘酷賽制,都與前四季有著很大區別。

《奇葩說5》重生邏輯背後,亦折射愛奇藝優質內容與平臺責任並重

而相比這些外在的變化,《奇葩說5》更以一個先驅者的角色,以鳳凰涅槃的姿態打破綜N代魔咒,詮釋了一個老IP的自我救贖,再次為全網脫口秀節目如何健康持續發展作出示範引領作用。

關注社會、緊貼時代、觀點交鋒,《奇葩說5》的變與不變

身為一檔5歲的綜N代,《奇葩說5》變了,以往的老套路、固定形式、老面孔都得到了改變,但其傳遞的核心價值觀卻堅持不變。通過辯論將一個個社會痛點擺在觀眾面前,關於愛情、婚姻、職場、法律、道德等等,通過辯題直指社會萬象,談話內容更是金句頻出,帶來多元化價值觀的同時探索了制度內語言的邊界,並輔助觀眾構建如何自恰及如何看世界的知識體系,在娛樂的外殼下包裹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

這一季《奇葩說》不為了奇葩而奇葩,而是通過不同領域不同身份的選手“奇葩”觀點的表達,讓多元文化在這裡碰撞出火花,令觀眾對這個世界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加包容的態度。

《奇葩說5》重生邏輯背後,亦折射愛奇藝優質內容與平臺責任並重

從第一期海選的60位選手來看,可謂“新老一堂”,既有化身教練的“老奇葩”肖驍、馬薇薇、邱晨、黃執中,亦有“新奇葩”可愛網紅野紅梅、金融詩人楊奇函、說唱歌手未來星、專業辯手龐穎、農村大姐趙美蓉......屬於不同行業的他們在《奇葩說5》的舞臺上盡情揮灑個人色彩,表達他們真實的聲音,還原了一部活生生的社會生活圖鑑。

同時,《奇葩說5》的辯題在延續以往關注社會現實問題的同時,緊跟時代變化,使每一個辯題都極具廣泛的社會共鳴。

如“男朋友氪金打賞女主播該不該分手?”“一夜暴富是不是一件好事?”“結婚前,我讓伴侶在ta的房本上加上我的名字,有錯嗎?”“爸爸如果每週陪伴孩子低於12小時,就被取消爸爸稱號,你支持嗎?”“職場菜鳥被領導前輩壓榨,要不要Say No?”……

《奇葩說5》重生邏輯背後,亦折射愛奇藝優質內容與平臺責任並重

從奇葩們的激烈辯論中,觀點與思想的碰撞,也為觀眾帶來更多維度的深層次思考,如在“爸爸如果每週陪伴孩子低於12小時,就被取消爸爸稱號,你支持嗎?”的隊長競選辯論中,尊重家庭多元化;連續劇不看可以補,但孩子的人生補不回來;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觀眾;有質量的陪伴,其實因人而異……短時間內為觀眾帶來高密度的信息輸出與價值觀指引,以娛樂的方式傳遞有深度的內容。

可以看到,《奇葩說5》變了賽制、增加了導師,但抓住了節目不變的靈魂核心,在關注社會議題,在激烈的觀點交鋒中,沒有對錯,只是從不同角度去看待一個現象,幫助觀眾自我發現、自我反思,幫助年輕人剖析社會百態,更好認識自我。

“奇葩說”品牌IP構建,折射內容與責任並重的平臺主張

《奇葩說》自2014年誕生以來,逐漸成長為網綜領域超級IP的代表,在網綜飛速發展、競爭日益白熱化的當下,愛奇藝對《奇葩說》IP品牌的構建,可謂是視頻平臺塑造綜藝品牌的一個行業模板。

2014年11月29日,橫空出世的《奇葩說》“40歲以上觀眾,請在90後陪同下觀看”,融合了專業性、娛樂性、話題性與社會性的《奇葩說》成為當時年輕人追捧的潮流,每一期話題都能引爆全網熱議,其第一季網播量達5.4億,要知道這一數據在同時期的網綜裡屬於絕對的佼佼者。隨後,《奇葩說》網播量一路走高,成為網綜進入了精品化、大製作時代的代表作,它也註定會成為網綜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奇葩說》為網綜內容製作層面帶來創新突破的同時,其在廣告植入方面獨闢蹊徑的花式口播也成為無數綜藝效仿的對象,並受到品牌主們的青睞,據悉奇葩系列五季廣告收入總數達15億元人民幣。廣告主們對《奇葩說》的肯定,來源於其在網綜領域絕對的引領力。

《奇葩說5》重生邏輯背後,亦折射愛奇藝優質內容與平臺責任並重

截至目前,微博同名話題#奇葩說#閱讀量已達55.3億,討論量近400萬;從百度指數方面來看,《奇葩說5》開播後,“奇葩說”同名關鍵詞的熱度也迅速得到拉昇,延續了前幾季《奇葩說》的超高熱度。

《奇葩說》一步步成長為網綜領域超級IP的代表,而作為《奇葩說》品牌IP的平臺方,愛奇藝近年來在網綜領域的表現卻絕不止於一部“奇葩說”IP。愛奇藝多年來始終緊跟青年潮流文化,不斷創新內容創作,刷新行業爆款定義,2017年超級網綜《中國新說唱》引領網綜進入以小眾引爆大眾的原創力比拼時代,今年愛奇藝繼續深耕垂直領域,推出《熱血街舞團》《機器人爭霸》等聚焦青年潮流文化細分領域的頭部內容,並打造了互聯網偶像養成真人秀《偶像練習生》。

《奇葩說5》重生邏輯背後,亦折射愛奇藝優質內容與平臺責任並重

在這一系列爆款IP的打造製作中,愛奇藝已然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內容創作方法論,而在專注為用戶提供好內容的同時,愛奇藝對網綜正能量的表達和輸出同樣重視。在《奇葩說5》關於愛情、婚姻、職場、法律、社會、道德等問題的探討中,無處不在彰顯著正能量的價值觀,如針對辯題“戀愛中有人追我,要不要告訴伴侶?”高曉松表示:“兩個自由的靈魂相愛,才是最好的愛情,兩個互相閹割的靈魂,甚至自我閹割的靈魂,那不是好的愛情,更不是好的人生。”

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曾說:“愛奇藝以年輕用戶喜好為出發點,以正能量文化價值觀為核心,建造以提升青年文化為主的大眾娛樂王國。”可見,愛奇藝在傳遞娛樂的同時亦不忘平臺的社會責任。

《奇葩說》品牌IP的成功,是愛奇藝創新節目模式、深耕青年文化的見證,而愛奇藝在打造一系列爆款IP的同時,始終堅持以正能量價值觀作為平臺內容的基礎,不忘其引領青年文化正確導向的平臺責任,則是愛奇藝身為“大眾娛樂帝國”平臺主張的彰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