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逐利、政策收緊,二次翻紅迴光返照,綜藝咖的時間不多了

文丨甄真

在如今的行業裡,到底還有沒有綜藝人這一說法呢?

演員、歌手、主持人、運動員……藝人本職各不同,甚至各種職業的普通百姓都成為了2018年綜藝節目的主角。從年初的養成類偶像選秀PD張藝興、黃子韜,到關注藝人情感真人秀中的陳小春、大S、武藝、戚薇等明星的人氣都再次上升了一個維度,而許多老牌節目如《極限挑戰》《奔跑吧》等戶外真人秀中素人在嘉賓中的佔比也越來越高。

藝人逐利、政策收緊,二次翻紅迴光返照,綜藝咖的時間不多了

說起來這些藝人的本職工作並沒變,部分將自己的職業與綜藝相結合,而部分則是加入了無門檻的真人秀。即使是參與了多檔綜藝,這些藝人並不能以綜藝人稱呼,但節目給他們帶來的熱度可見一斑。特別是韓雪、戚薇、陳小春、大S、武藝等人,不比年輕一代的流量至上,這些靠著作品吃飯的“過氣明星”憑藉綜藝總算是獲得了第二春。

反之可以預見的是,曾經以口才、段子等搞笑角色而深入人心的賈玲、楊迪、薛之謙、劉維等“綜藝咖”,在前幾年間過度消費後現已逐漸淡出了話題中心。其實狹義上的綜藝人並不存在,而專職於綜藝的“綜藝咖”也已不再是市場的香餑餑了。

綜藝咖二度翻紅,唯流量論的後果不容忽視

當“薛之謙們”霸佔屏幕的時候,坊間傳言他們一年參與的節目高達20、30檔之多,春節檔、跨年檔各大平臺特別節目扎堆時,他們此時連軸轉能賺高達上億的收入,佔了年收入的大部分。

藝人逐利、政策收緊,二次翻紅迴光返照,綜藝咖的時間不多了

而他們應該算是二次翻紅的先驅者。以薛之謙、大張偉、劉維、楊迪、賈玲等人為例,這三四年間,從《百變大咖秀》誕生了一批毫不在意扮醜、段子信手拈來的藝人,他們不需要過多專業的知識,只要放下身段插科打諢都能博得觀眾一笑,這種更傾向於即興的幽默方式反而比相聲小品更讓年輕一代的觀眾接受。

實際上,他們不能被稱為綜藝人,不同於日韓的專職藝能人,這些廣為人知的綜藝咖多是歌手、相聲演員等出身,包括大張偉、薛之謙等人都有高傳唱度的歌曲,但他們因綜藝節目的爆紅,讓觀眾對於他們綜藝咖的認同反而蓋過了本職工作的事實。

如今,綜藝咖已經不夠滿足觀眾的情感需求,相比綜藝節目能娛樂大眾的功能,許多平臺都意識到綜藝必須抓住觀眾的精神需求,在此之下,人物關係、故事情感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環,而某些必要的功能性角色如主持人、綜藝咖逐漸被邊緣化。

藝人逐利、政策收緊,二次翻紅迴光返照,綜藝咖的時間不多了

暑假檔的幾檔真人秀中《我家那小子》《幸福三重奏》《妻子的浪漫旅行》以及即將播出的《爸爸去哪兒6》《想想辦法吧!爸爸》在話題討論度上的成功無一不是集中於爭論部分藝人間的關係,而其中的藝人相比前者門檻更低,本色出演即好,如此也就誕生了不少早已淡出人們視線的藝人再度翻紅。

而剛剛開播即拿下該系列豆瓣最低分的《奇葩說5》以及即將上線的《火星情報局4》若依舊帶著“綜藝咖們”遵循著五分鐘一段子的方式,那麼兩個老牌節目的式微也是可以預見的了。

內容細分渴求人才,過氣明星還有多少市場?

近年來,從功能性角色的翻紅到表達情感角色的翻紅,不同品類的“過氣明星”的翻紅無不是遵循著綜藝市場的需求。針對互聯網受眾的細分內容輸出,精準地定位在嘉賓的需求上。如舞蹈、唱歌、演戲、體育等綜藝品類,專業性需求越來越強;而在這之下,如今出現了更多藝人附屬的關係,如親子、夫妻、情侶、閨蜜、兄弟等人物關係成為了許多綜藝的著力點。

藝人逐利、政策收緊,二次翻紅迴光返照,綜藝咖的時間不多了

前者是顯性的專業技能,後者則是隱性的人物要求。如出道24年的羅志祥,近年來幾乎將工作重心移往了內地,雖然多年沒發專輯也沒演戲,但他在內地深耕多年的綜藝也讓他獲得了出道以來最大的關注度。從《創造101》《這就是街舞》中的舞蹈導師,到《極限挑戰》的“極限男人幫”,內地的觀眾不僅從專業認同了他“亞洲舞王”的稱號,更是加深了與其他藝人的情感羈絆。

藝人逐利、政策收緊,二次翻紅迴光返照,綜藝咖的時間不多了

簡而言之,過氣明星的翻紅即是一場“賭博”,製作方需要片酬低還能“扮醜”的藝人承擔綜藝效果,而過氣明星則需要一個翻身的機會。薛之謙就曾直言:“我生活的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賺錢,一個是音樂,前者的目的就是為了支撐後者。”

如果賭成功了,隨之而來的即是密集的通告,如前文所說的,一年幾十檔綜藝等著他們,趁著這個熱度這些藝人可以短時間迅速得到直觀的熱度與可觀的收入。

對他們來說,利用綜藝節目這種短時來錢快的跳板,再回歸自己的本職工作是多數人的規劃。但被虛紅的熱度捧著,等著他們的不是迴歸初心,而是曇花一現。

藝人逐利、政策收緊,二次翻紅迴光返照,綜藝咖的時間不多了

行業逐利、政策收緊,曇花一現的翻紅

今年初,廣電總局提出要嚴抓明星片酬過高的問題,據媒體報道,接下來將嚴控綜藝節目藝人的片酬,每期節目藝人總片酬不能超過80萬,常駐嘉賓一季節目的總片酬不能超過1000萬。

8月,優愛騰三家視頻網站聯合六家影視公司也發佈了抵制天價片酬的聲明,監控收緊、製作方聯合抵制,網友的不齒,行業內從上至下的種種行動,折射出藝人片酬虛高背後,各方過於迎合市場的不可取心態。

藝人逐利、政策收緊,二次翻紅迴光返照,綜藝咖的時間不多了

唱功、演技是肉眼可見的檢測藝人專業度的指標,即使是歌曲沒有傳唱度、影視劇收視率不好,也能以實力來撐場,但綜藝並不如此,

藝人在綜藝節目的表現並不能被量化或是以某種標準來測量好與壞。

那麼這也就意味著綜藝節目很難一致地被認同為某位藝人的作品,更何況提及許多藝人時,最廣為人知的是一檔綜藝而非本職工作的成績時,那麼他們向觀眾提供的產品就並非專業技能,而是“個人狀態”即某一人設。簡單來說,《極限挑戰》中“小綿羊”張藝興,《奔跑吧》中“傻狍子”鹿晗等通過綜藝立住的人設,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是破亦或是立都是個難題。

藝人逐利、政策收緊,二次翻紅迴光返照,綜藝咖的時間不多了

對於二次翻紅的藝人而言,這其實是一條捷徑,他們急需長遠的規劃,不能將綜藝節目成為一個獨立於職業生涯之外的跳板。當然,對綜藝製作方與觀眾來說,不唯流量論、抵制高片酬、找到更為敬業的藝人才是上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