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市鬧中取靜的的一處景點甲秀樓

甲秀樓位於貴陽市南明區南明河鰲磯石上,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六年,被認為是貴陽市的一個象徵。明萬曆二十六年,貴州巡撫江東之在此地築堤聯結南岸,並建一樓,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清代甲秀樓多次重修。現存建築是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重建的。樓上下三層,白石為欄,層層收進,由橋面至樓頂高約20米。甲秀樓是三層三簷四角攢尖頂閣樓,這種構造在中國古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2006年5月25日,甲秀樓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貴陽市鬧中取靜的的一處景點甲秀樓

甲秀樓是三層三簷四角攢尖頂閣樓,這種構造在中國古建築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大家可以在這一特色上大做文章,來提高此樓的知名度和可鑑賞性,以吸引廣大的旅遊愛好者和建築專家來觀光、考察。樓高22.9米,飛甍翹角,12根石柱託簷,護以白色雕塑花石欄杆,翹然挺立,煙窗水嶼,如在畫中。登樓遠眺,四周景緻,歷歷在目。浮玉橋如白龍臥波,全長90餘米,穿過樓下,貫通兩岸。橋上有涵碧亭,橋下有涵碧潭、水月臺,橋南有翠微閣,遙相呼應。貴陽市鬧中取靜的的一處景點甲秀樓

甲秀樓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浮玉橋;第二部分甲秀樓主體建築;第三部分翠微園。浮玉橋頭立有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設有“城南遺蹟”四個大字,橋上建有“涵碧亭”。主體建築甲秀樓飛甍翹角、石柱託簷、雕欄環護。翠微園是一組由拱南閣,翠微閣,龍門書院組成的明清古代建築群。同時新建的貴州少數民族傳統服飾陳列院,收集收藏了貴州省苗族、侗族、彝族、水族、革家、土家族、布依族等民族傳統服飾、手工刺繡品、民間蠟染數百餘件,令人歎為觀止。該館所陳列展示的民族傳統服飾和民族工藝品,是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體現,也是貴州各少數民族的驕傲。貴陽市鬧中取靜的的一處景點甲秀樓

甲秀樓邊,有貴陽僅存的一座始建於明宣德年間,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築"翠微園"。這裡原先是一片寺廟和園林,王陽明普經遊覽過的南庵便在這裡。他在《南庵次韻二首》詩中寫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漁人收網舟初集"。後改建為翠微園,把寺廟建築與園林庭院合為一體。貴陽市鬧中取靜的的一處景點甲秀樓

而甲秀樓還有這樣的一個傳說:傳說明朝年間,貴陽這個地方出了一位狀元。官府為了討好他,願出巨資修一座藏書樓, 作為他讀書遊藝的地方。為此,知府大人請了三位風水先生,在全城察看了一番之後,認為南明橋那裡是塊風水寶地,回來向知府大人稟報,確定就將藏書樓修在南明橋上,並且取名叫“甲秀樓”。 地點確定後,知府大人又請來了本地最有名的一位石匠和二位木匠,帶著他們來到南明橋上看一回,便下令選個黃道吉日動工修建。知府走後,石匠師傅打了一壺酒,把木匠師傅請到家裡,兩個人喝了三盅之後,石匠嘆口氣對木匠說;“兄弟,知府大人下令造樓,哪個敢違抗。只是這南明河上,眼下就只有這一座橋貫通南北,橋上要是再修了藏書樓,這橋就成了狀元公的地盤,交通要道不就成了一塊禁地嗎!日後哪個還敢從橋上經過?有錢的倒可以坐船擺渡,沒錢的呢,就只好望河興嘆了。尤其是那些進城賣菜 的、推車挑擔的,就更不方便了。木匠說:“大哥說得有道理,這南明橋確實是個交通要道;只是知府大人已經畫好了圈圈,你我兄弟二人又怎敢不照辦呢?” 石匠說:“顧不得知府大人了。大家還得替百姓著想,不然,日後你我世世代代都要背罵名。” 木匠說;“聽大哥的意思,這藏書樓不修了?” 石匠說:“當然要修,只是換個地方就是了。” 木匠問:“換在哪點?” 石匠說:“沿河下去一百二十步,就是塊好地方。”木匠覺得這主意好,就決定這樣辦。當天晚上,貴陽城內陰雲密佈,大雨瓢潑。這兩位能工巧匠把自己的師兄師弟,徒子徒孫召集到南明河邊,連夜攔河修橋,鑿木造樓。遠近的居戶人家本來就擔心知府大人在南明橋上造藏書樓,斷了日後過河的通路,聽說兩位匠人另選了一塊地方造樓,一個個都冒著風雨,趕來相助。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男女老少在河岸邊擔石挑土,架樑立柱,只聽到人聲沸騰,驚天動地。等到東方發白,大雨停了的時候,一座精巧玲瓏飛雕樑畫柱的樓閣已經矗立在碧波盪漾的南明河新橋的鰲磯石上了。

當“甲秀樓”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出現於樓閣上之後,知府大人才聞訊來到南明河邊。他見藏書樓沒有建在南明橋上,十分惱怒,立刻傳令叫兩個匠人來回話。衙役們四處尋找,就是找不到那個石匠和木匠的蹤影。知府大人沒有辦法,只好將就拿這座九眼新橋上的藏書樓給狀元公了。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兩位匠人因為害怕官府追究,造完樓後,就帶著妻子兒女遠走他鄉了。所以直到如今,人們一直不知道修造甲秀樓的兩位匠人倒底姓什麼,叫什?貴陽市鬧中取靜的的一處景點甲秀樓

來貴陽旅遊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這鬧中取靜的好地方哦。而且這裡還有各種好吃的小吃,貴陽的特色小吃都會在此體現出來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