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新華社記者對話任正非:八個問題讀懂華爲

新華網深圳5月9日新媒體專電 任正非和華為公司,堪稱當代商業史上的傳奇。華為走過了怎樣的創業、創新之路?成功密碼是什麼?“28年只做一件事”的任正非究竟做了怎樣“一件事”?有著怎樣的心路歷程?帶著一系列問題,新華社記者近日走進位於深圳龍崗坂田的華為總部,與任正非面對面,進行了3個多小時的訪談……

轉發:新華社記者對話任正非:八個問題讀懂華為

【記者】當下全球經濟不景氣,華為卻逆風飛揚。華為成功的基因和秘訣是什麼?

任正非:華為堅定不移28年只對準通信領域這個“城牆口”衝鋒。我們成長起來後,堅持只做一件事,在一個方面做大。華為只有幾十人的時候就對著一個“城牆口”進攻,幾百人、幾萬人的時候也是對著這個“城牆口”進攻,現在十幾萬人還是對著這個“城牆口”衝鋒。密集炮火,飽和攻擊。每年1000多億元的“彈藥量”炮轟這個“城牆口”,研發近600億元,市場服務500億元到600億元,最終在大數據傳送上我們領先了世界。引領世界後,我們倡導建立世界大秩序,建立一個開放、共贏的架構,有利於世界成千上萬家企業一同建設信息社會。

華為堅定不移持續變革,全面學習西方公司管理。我們花了28年時間向西方學習,至今還沒有打通全流程,雖然我們和其他一些公司比管理已經很好了,但和愛立信這樣的國際公司相比,多了2萬管理人員,每年多花40億美元管理費用。所以我們還在不斷優化組織和流程,提升內部效率。

【記者】華為有沒有弱點?

任正非:有。華為公司3年前應該快垮了。為什麼?因為大家有錢了,怕苦了。我們往海外派人都派不出去。大家都想在北京買房、陪小孩,都想在好地方呆。我們就琢磨:為什麼不提升一線作戰的人的待遇呢?我們確定非洲“將軍”的標準與上海、北京的標準不一樣,年輕人在非洲很快就當上“將軍”。你在非洲幹,就朝著這個非洲“將軍”的標準,達到了就是“將軍”,就可以拿“將軍”的錢。現在我們的非洲員工根本不想回來。

【記者】華為成長過程中,正逢中國房地產爆發,您是否動搖過?

任正非:沒有。沒炒過股票,沒做過房地產這些東西。

【記者】沒有誘惑嗎?

任正非:沒有。那時,公司樓下有個交易所,買股票的人裡三層外三層包圍著。我們樓上則平靜得像水一樣,都在幹活。我們就是專注做一件事情,攻擊“城牆口”。

【記者】是怎樣形成這樣一種文化的?

任正非:傻,要總結的話就是傻,不把錢看成中心。中心是理想,理想就是要堅守“上甘嶺”。錢不是最重要的。

【記者】華為為什麼不上市?

任正非:因為我們把利益看得不重,就是為理想和目標而奮鬥。守住“上甘嶺”是很難的,還有好多犧牲。如果上市,“股東們”看著股市那兒可賺幾十億元、幾百億元,逼我們橫向發展,我們就攻不進“無人區”了。

【記者】企業間的競爭其實挺殘酷的,但剛才聽您講到和國外的競爭對手可以自如地對話,這是怎麼做到的?不是都講企業競爭搞焦土政策嗎?

任正非:那是別人說的焦土政策,我們從來沒有這樣做過。華為是小公司的時候就很開放,和別人總體都是保持友好的。為什麼我們在國際市場有這麼好的空間?因為我們知識產權的“核保護傘”建立起來了,這些年我們交了那麼多的知識產權費給別人,當然我們也收了非常多的專利費,和那麼多公司簽了專利交叉許可協議,這本身就是友善、尊重別人嘛。我們現在發展速度比別人快,進入的領域比別人深,我們還要顧及世界的發展。

【記者】美國硅谷是世界高科技的高地,中國創新的希望何在?

任正非:高科技領域最大的問題,是大家要沉得下心,沒有理論基礎的創新是不可能做成大產業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理論基礎的板凳可能要坐更長時間。我們搞科研,人比設備重要。用簡易的設備能做出複雜的科研成果來,而簡易的人即使使用先進的設備也做不出什麼來。

理論創新比基礎研究還要超前,因為他寫的方程也許連神仙都看不懂,就像愛因斯坦一百年前寫的引力場方程,當時誰也看不懂,經過許多科學家一百年的研究才終於證明理論是對的。很多前沿理論突破以後,人類當時都不能理解。(記者趙東輝、李斌、劉詩平、蔡國兆、彭勇、何雨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