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口「戰國古井」出現在泌陽縣!政府已對外發布並重點保護

泌陽縣自舊石器以來即有人類活動,是南北文化交匯之地,屬華夏文明的發祥地範疇。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為泌陽縣留下了極其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

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

小編獲悉,泌陽春水鎮和莊村“百口井遺址”(戰國時代)已被河南省公佈為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據縣文物館負責人介紹,“百口井遺址”是在省文物局考察泌陽縣楚長城遺址的時候發現的,屬於楚長城附屬遺址,推斷為東周戰國時代象河關修建楚長城時駐軍和作坊所在地。

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
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

百口井遺址位於象河關南約5公里(漫流河橋南約150米)路西,春水鎮和莊村委牤牛李東北。

遺址面積較大(曾被窯廠破壞大部),因那裡有100多口古井而被叫做百口井。遺址範圍內隨處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遺物殘片(包括大量陶製器皿殘片、挖井時用的陶製井圈、子母弧形磚等),還發現了戰國鐵钁等遺物。

據當地居民介紹:傳說這裡是象河關守軍的駐軍基地,也有人說可能是一座古城。

遺址遺物

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

戰國鐵钁

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
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

我縣有還有哪些“重點文物”呢?

趕快了解一下。。。

我縣“國寶”--全國重點文物

1、下河灣冶鐵遺址:

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

位於泌陽縣馬谷田鎮東南10公里下河灣村東。遺址總面積23萬平方米,遺址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300米,面積在12萬平方米以上。遺址基本沒有遭受大的破壞,遺址區內隨處可見大量爐壁殘塊、煉渣、鐵塊、鐵礦石、陶豆、陶釜、板瓦、筒瓦等遺物殘片;另外還發現一塊石制範塊和幾塊鼓風管殘片。在遺址東部和北部的斷壁上,目前仍暴露有鍊鐵爐6座。該遺址的鍊鐵爐至少應在100座以上。

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

下河灣冶鐵遺址是一迄今為止面積最大,內涵最豐富,保存最完好,延續時間最長,且集採、冶、鑄於一身的戰國秦漢時期的官營冶鐵遺址。不僅在中原地區,甚至在全國都十分罕見。它的發現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科考和遊覽價值,對中國冶金史乃至世界冶金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2006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泌陽楚長城:

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

泌陽縣象河鄉境內的楚長城東段,是國內修築最早的一段長城,自方城縣入境,綿延黃山口、象河、春水、下碑寺、付莊、銅山、馬谷田等鄉鎮,楚長城在泌陽境內全長67公里,兩條複線分別長30和20公里,蜿延於崇山峻嶺之上,壘石為固,列城滿布(當地俗稱列城為寨)。

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

公元前301年秦、齊、魏、韓四國共伐楚,陷方城象河關,此後楚國一蹶不振,楚長城與楚國共興衰,在楚國的防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楚文化和歷史的最好見證。現存主要有城牆、列城、烽燧、象河關遺址等。2006年6月,泌陽境內的楚長城遺址作為中原楚長城的一部分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南省重點文物

3、蔣莊遺址:

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

位於泌陽縣城北20公里的官莊鎮蔣莊行政村西側。遺址呈不規則的橢圓形緩坡狀,中間凸起,中間最高處文化層厚4.7米,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80米,面積為36000平方米。據遺址地層斷面疊壓關係和包含遺物不同,可分為上下二層。下層陶器中,以夾砂泥質紅陶為主,灰陶次之,以手工製作為主;上層陶器中,以灰陶為主,製做方法為輪制,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鑿、石刀、石鏃、陶紡輪、陶拍、鼎腿和骨器等。從下層陶器形制和紋飾看,是曲家嶺文化類型,上層是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類型,屬新石器時代遺址。198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86(111)號文公佈為河南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焦竹園革命舊址:

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

位於泌陽縣銅山鄉焦竹園村委焦竹園村。1935年,張星江、張旺午、王國華、陳香齋、周駿鳴、仝中玉等共產黨人活動於泌陽東部山區,在王店張樓成立了鄂豫邊省委。1936年建立了鄂豫邊紅軍游擊隊。1937年中共鄂豫邊省委和鄂豫邊紅軍游擊隊進駐焦竹園,以確、泌、桐、信4縣結合部為中心區域組織領導了鄂豫邊20個縣的游擊戰爭,開闢了桐柏山遊擊根據地,成為南方8省15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1938年由此地遷往確山縣竹溝鎮,是竹溝革命根據地的前身。

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

縣委、縣政府先後投入資金近700萬元,對鄂豫邊革命紀念館進行了復建和擴建。新建成的革命紀念館總建築面積3240平方米,包括革命舊址、紀念廣場、展覽館三個部分,館藏近現代文物623件。革命舊址房屋為明代建築,總建築面積1260平方米,2000年10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河南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

5、焦 芳 墓

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

焦墳石雕群位於焦墳墓南部,有馬、羊、虎等石雕,形態各異,惟妙惟肖,集中體現了明代中期高超的石刻藝術和盛世繁華,是明代中期政治歷史藝術不可多得的實物見證。

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

墓區南北通長870米,北部東西寬160米,南部126米段,寬度為110米,呈倒“凸”。四周原有青石圍牆及南門和東、西偏門。入南門即為“神道”,道兩旁對稱,均衡地分佈石猴2對、石羊1對、石馬2對、侍女1對、衛官1對。俱為南陽菜花石雕刻,取其自然,白如雪、黑如炭,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內原有享堂和東西廂房,享堂後為焦芳及子孫墓冢,各立有石碑。現圍牆和享堂等僅存遺址,石雕也有損壞。但用以研究焦氏世族和明代石刻技藝等仍有一定價值。焦墳石雕群又具有很高的遊覽價值和產業化價值,應是中原文化遺產的瑰寶之一。2006年,焦芳墓列入河南省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張莊遺址

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

張莊遺址位於賒灣鎮王閻村委張莊南,西臨高莊,南距邊莊200米,北距張莊100米,東為一條南北向村村通公路。遺址地貌為一略有起伏的平地,總面積115200平方米。根據遺物和遺蹟初步推斷,張莊遺址屬於龍山文化下王崗類型,距今約4000多年。同時,又有仰韶、屈家嶺文化層存在的可能。該遺址對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特別是漢水流域的遠古文明狀況,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張莊遺址的發現和公佈,再一次證明了遠古時泌陽的繁榮昌盛和泌陽做為文物大縣的不爭地位。2008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駐馬店市重點文物

7、夏莊清代建築群:

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

位於泌陽縣官莊鄉西北部夏莊村的清代古建築張家大院,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這座被當地人稱為“張家大院”的清代建築群,宛如一幅古樸的油畫,靜靜地佇立在村子中央。張家大院建築群坐北朝南,面積佔整個夏莊村的三分之一,南北長108米,東西寬64米,面積約7000平方米。據說,這是泌陽張氏祖先自明末清初遷入本地墾荒,到康煕、乾隆年間家業開始興旺。張家大院自康乾年間開始興建,道光、咸豐年間又有大規模的增建和改建,直至清末尚有未峻工的小北樓。

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

別具一格的窗戶

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

山牆上雕刻的微縮景觀

張家大院共分東西兩院,西院稱“圓門院”,分四進,東院稱“廣亮門院”,分四進,共有房屋102間,現存49間。建築精密,佈局合理,墀頭多雕龍鳳等飾物,脊飾為“回字”形、葡萄葉蔓形磚雕,小青瓦屋面。整個建築群古香古色、氣派宏大,脊飾、墀頭、柱基雕刻工藝繁縟且獨特。張家大院的一處老房子門口的臺柱子上,仍清晰地雕刻著張氏家族的治家訓言:“學須就學不日進則日退何時始回頭,人只此人不做聖便作狂中間難立腳”,對聯充滿了豐富的內涵和人生哲理,彰顯房主的文化品位、人生抱負和治家思想。至今官莊鎮龍水村仍有6戶群眾居住在古屋中,默默地保護著這些古建築。目前張家大院古建築已被駐馬店市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併入選《首批河南省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間建築保護名錄》,官莊鎮夏莊村被列入河南省傳統保護古村落。

百口“战国古井”出现在泌阳县!政府已对外发布并重点保护

(網絡配圖)

截至目前,我縣已發掘出土的文物有3000餘件(套),分為青銅器、陶器、金銀器、玉器、墓誌石刻等類別,包括上自舊石器時代、下迄明清時期的各類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