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漲價,竟成了死局!

我通知您冬儲款開始徵收了,對市場是一個保障,您用12個字拒絕了我:現在沒錢!利息不高!回頭再說!

現在你需要我,很無奈回您12個字:政策沒了!價格漲了!市場缺貨!

農資漲價,竟成了死局!

打開電腦,肥料漲價,冬儲訂貨的消息撲面而來。最近打開農資渠道商的朋友圈看,熱點已經從“洗牌”、“轉型”、“服務”、“農產品”、“種植技術”、“各種會議”,匯聚成了2個字:“漲價”

所有關於農資“漲價”的宣傳,彙總起來就是下面7個意思:

氮肥漲價了!

磷肥漲價了!

鉀肥漲價了!

原材料漲價了!

生產成本漲了!

某某農藥企業已經漲價了!

抓緊進貨我們也要漲價了!

農資漲價,竟成了死局!

“價格”這個營銷中的最基本元素,在產品制勝,渠道為王,促銷爭雄,品牌至上的包圍中,沉默了多年以後,終於又走到了農資歷史的前臺,成為了企業營銷的焦點。如何直面2018年新一輪的漲價大戰,已經成為所有農資企業的燃眉之急。

首先,我們必須肯定價格確實漲了

對比2017年同期尿素平均漲了400元人民幣/噸,磷酸一銨對比2017年同期漲了450元人民幣/噸;不算剛簽訂的鉀肥2018海運進口合同價上漲60美元/噸(約合430 元人民幣/噸),實際晶體氯化鉀對比2017年同期已經漲了500元人民幣/噸。

農資漲價,竟成了死局!

複合肥也不是沒有反應,去除個別企業所謂的爆款,三個十五的硫基和氯基,對比2017年同期平均漲了400元人民幣/噸,但確實沒有達到原料上漲的幅度,這就難怪複合肥企業,天天嚷著要漲價了!

而且在過去的幾周內,化肥出廠價也以每週30-50元/噸的速度持續上漲。

農資行業大勢10年一個輪迴,10年前和20年前的兩輪市場大漲,12個月內,很多企業做了24次漲價政策,價格是漲上去了,但銷量增長了嗎?利潤增長了嗎?農戶接受你漲價了嗎?

就以2017年的漲價潮來看。2017年下半年農藥、化肥,原料緊缺,市場缺貨的消息甚囂塵上,各企業也多次進行價格上調。但漲價一年後,各廠家的效益真的沒多大變化!

複合肥已成為“雞肋”,還要一味的漲價嗎?

農資漲價,竟成了死局!

漲價,沒有那麼美好!擺在所有農資企業面前的問題就是:不漲價等死,亂漲價找死!今天的肥料市場,已經與10年前和20年前的農資市場截然不同。1997年-1998年,國產複合肥剛剛興起,一噸15-0-15的二元肥,廠家就有500元的毛利。

2007年到2008年,國產複合肥正處在爆發式增長期,中國複合肥行業民營企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就是這個階段誕生的;時光走到今天,我們必須面對殘酷的現實,當年風光無限的三元複合肥,而到了2018年基本已經淪為了市場的雞肋,原因有三:

1、從上游原料看,複合肥屬於二次加工企業,基本上都不具備上游原料資源,隨著上游行業集中度的提高和落後產能的淘汰,原料市場已經由原來的買方市場,慢慢轉變成了賣方市場,原料企業終於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不再是給二次加工企業輸送原材料還得在旁邊看著你們數錢的搬運工了,現在原料企業基本拿回了定價的主導權。

農資漲價,竟成了死局!

2、從企業自身看,原來“廣告明星開路+渠道深度分銷”的高產品定價、高營銷費用、高客戶返利的三高營銷模式,已經完全失效,就算你處心積慮的用氯化銨做氮源,還是頂不住高昂的費用,止不住銷量和利潤的下滑,眼睜睜的看著採購賺回的差價被成品複合肥一噸一噸吃掉。

3、從下游渠道看,複合肥快速增長的這20年,肥料流通渠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前複合肥效果好,利潤高,渠道自然主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去,這是商業的本質,現在渠道做單質肥銷售的效益明顯好過複合肥,儲複合肥比儲單質肥風險還大。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而且原料不是今天才漲價的。所有農資企業其實早就該清醒的知道:原料上漲就漲價,競爭對手漲價就漲價的營銷策略,根本就不是肥料企業的生存發展之道。價格作為調節市場的槓桿,在戰略層面有三層含義:

農資漲價,竟成了死局!

漲價問題要從三個層面解決

被動的漲價,永遠都是下下策,如果別人用漲價應對這個困難,你也用漲價應對這個困難,那漲價就根本不能算作解決方案。

從產品層面來講,不是肥料沒市場了,而是不符合發展趨勢的肥料沒市場了,產品永遠是營銷的第一武器,大家都在做的肥料,就已經不是新型肥料了。

另外,從渠道層面來講,表面上大家為了爭奪渠道投入重金重兵,但廣告轟炸,人海戰術,會議營銷PK了這麼多年,基本上還是停留在經銷商層面,根本無法實現對農資零售店的有效掌控和對種植戶的定點服務,心有多大市場就有多大的跑馬圈地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現在要比拼的是區域市場的滲透能力和掌控能力,面對好大喜功的淺層鬆散渠道結構,漲價遭遇的永遠是層層的阻力。

農資漲價,竟成了死局!

第三、從用戶的需求層面,種植用戶對肥料的需求,不僅僅是價格和效果,還包括施用方法技術。更直白的講,種植戶需要的不再僅僅是一款好肥料,而是完整的種植解決方案。更深一個層次,種植用戶之外,還有農產品的用戶,如果企業不能站在農產品用戶的高度去理解種植用戶的需求,結果就是無論你的產品價格波動如何熱火朝天,用戶根本不屑一顧。

漲價沒有那麼美好,但不漲價只能坐以待斃,所有農資企業都要想明白,不是漲不漲價的問題,而是怎麼漲價的問題,主動漲價永遠比被動漲價有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