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村民坐溜索飛渡「斷頭路」


水城縣營盤鄉紅德村,位於六盤水市西部,沒有客車到達,最近的火車站是“茅草坪站”,直線距離不到2公里。然而,這2公里路,紅德村村民要走3個小時。2011年,紅德村共有村民3369人,如果出村,必須經過140米深的峽谷。一個鐵框載著三個時代的人穿越百米峽谷回家。

週末,孩子們放學,經過峭壁去乘坐溜索回家。修建溜索前,村民靠自己修建竹杆橋通行。村民在峽谷底部建了一座竹竿橋。先從村子下到谷底,再過竹竿橋爬上對岸。因為兩邊的陡坡幾乎呈90°,一下一上至少要2個小時。2001年,紅德村搭起了第一根鐵索。自此,村裡人開始了坐溜索過“斷頭路”的時代。(

一個12歲左右的孩子上背了個嬰兒乘坐溜索。有拍客把這裡的情況發到網上,引起上萬人熱評。這個村莊,亦被外界稱為“溜索村莊”。溜索村莊裡的人,最大的希望是有一座橋,讓自己走出去。


橫亙在兩地之間的,是一個被稱為“烏蒙大裂縫”的峽谷,村民把峽谷稱為“斷頭路”,因為路到這裡就斷了。村民乘坐溜索過“斷頭路”,溜索連接著“斷頭路”兩邊是近90度的峭壁深100多米。

村裡一共有兩個溜索,一般來說趕集的日子和週五週日學生放假讀書的時候人流量比較大。2002年,峽谷上有了第二條索道。是由紅德村一組長惠德芳和另一家集資修建。惠德芳說,修建索道是因為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都在峽谷對面的營盤中學讀書。因為去營盤的火車只有一趟,學生們過索道又要排隊,這樣使得很多學生因過索道而耽誤時間,無法坐到火車。

村裡一共有兩個溜索,一般來說趕集的日子和週五週日學生放假讀書的時候人流量比較大。2002年,峽谷上有了第二條索道。是由紅德村一組長惠德芳和另一家集資修建。惠德芳說,修建索道是因為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都在峽谷對面的營盤中學讀書。因為去營盤的火車只有一趟,學生們過索道又要排隊,這樣使得很多學生因過索道而耽誤時間,無法坐到火車。


郭芬書拉了11的溜索。轉機發生在一個叫郭芬書的老人身上。郭芬書今年55歲,她的丈夫和兒女在外打工。2001年農曆7月,她聯合村裡另外兩家村民,共同出資修建了第一根索道。索道由一根粗鋼筋繩、一個吊籃、一根尼龍繩和若干吊環組成。村民從一端坐上吊籃,再由人在另一端牽引吊籃上的尼龍繩,將吊籃從峽谷的一端拉到對面。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

溜索不遠的地方有一個避雨點,郭芬方等人在草棚下躲雨休息,郭芬書等人在溜索上方搭了座簡易的棚子在下雨的時候多雨。

乘坐溜索的村民給郭芬書付點費用。為什麼要收費?郭芬書回答得簡單,這是對溜索的養護,也是對自己每天幾個小時辛苦守在峽谷邊的酬勞,“不帶手套的話,拉幾趟就起水泡。”每隔3個月,郭芬書都會更換滑輪和卡子,一個滑輪是300元,一個卡子是20元。每次更換,會用掉500元。

70多歲的老人家剛趕集回來,他說現在他還有些怕,在溜索上不敢往下看。

避雨棚休息等待開溜索的年輕人。

三戶村民投資12.58萬元修了一個簡易的大橋。過這座橋,需要承擔極大的風險。竹竿橋的危險之處,不只是兩邊的懸崖峭壁,還有洪水的沖刷。

楊樹林的兩個女兒經過竹竿橋被沖走,如今最大的願望便是“斷頭路”路上能修個橋。2012年4月12日,水城縣交通局及營盤鄉相關領導開始對峽谷進行測量。營盤鄉分管交通的副鄉長羅明遠告訴記者,未來三個月內,將修建橋樑。現在村裡已經用上了政府新建的大橋,不知道如今怎麼樣了。

村民乘坐溜索過“斷頭路”,溜索連接著“斷頭路”兩邊是近90度的峭壁深140多米。

三戶村民投資12.58萬元修了一個簡易的大橋。過這座橋,需要承擔極大的風險。竹竿橋的危險之處,不只是兩邊的懸崖峭壁,還有洪水的沖刷。如今溜索停運、違建橋已不存在,政府修建了大橋供村民往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