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毫修心 刻印達情——訪中國書法篆刻藝術家蘭惠泉先生

記者蘭文種 特約撰稿 宋洪斌

“在少年時就喜歡在一方墨、一支筆、一字帖面前,臨寫舞弄著,不知是她在吸引著我,還是我在眷戀著她?當時只覺得神奇而有意思,神奇的不是筆與墨,而是各種字帖上的漢字——楷行隸篆,尤其是古文字。而今才明白了我國‘漢字有三美,形美感目也、音美感耳也、意美感心也’。由此我對它越愛越深,痴迷地走進書法與篆刻的世界……”這是書法篆刻藝術家蘭惠泉與記者見面的開場白。

“青磚無語鐫高典,朱印有情唱大風!”蘭惠泉先生作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早期會員、河北省篆刻研究會理事、長城磚刻藝術家,以全新的藝術形式展現紅色經典和長城文化,毛筆、石章、青磚在他手中成了詩、成了歌、成了凝固的泥土與靈動的藝術之妙合天成!他就是這樣把自己的藝術、追求、心志、夢想和長城磚和山海關和河北省和國家和人民有機融匯起來,讓人肅然起敬。他新近創作的長城磚刻、書法《習近平用典》系列作品出版,一經問世便好評如湖,有人驚呼“可傳世矣!”為此,記者專程訪問了蘭惠泉先生。

揮毫修心 刻印達情——訪中國書法篆刻藝術家蘭惠泉先生


 在鄉下遇到的啟蒙人

蘭惠泉,字九畹,號惜石。父輩為他取名,“惠”是“受到好處和給予好處”之意,“泉”取自他出生的城內“水泉街”;惠,即感恩和報恩。每每講起家鄉,他終會雙眼潤溼,始終如一地感恩於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對家鄉充滿虔誠的熱愛……

“說起我走書法與刻印章之路,還的從上山下鄉那段困惑的歲月說起。那時,我們城裡來的小青年們整日裡被繁重的農活累得都在叫苦連天。正好公社要寫標語,就在青年點找能寫會畫的人,我被選中了。幾天的工夫,我就在公社大門兩側、小學校球場等牆體上寫出了好多的大字標語,得到公社領導們的認可,受到村民們的好評,甚幸還被一位老者看好。

“老者年近八旬,清瘦而高挑,一身青色布衣十分清潔得體。交談得知,他原是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不幸被下放回鄉,村裡人都稱他為‘土聖人’。有時我寫完標語,就坐下來聽他老人家談古論今。時間久了,我與他成了忘年交。老人家多次邀請我去他家做客,教我書法,執筆、臨帖,教我怎樣查看《康熙字典》裡的小篆,講解文字的起源、演變。又教我寫詩、填詞。那些日子,我與老者常常聊到深夜。我經常把臨習的小篆書法拿去,請老人家指點。抽調結束後,我又返回青年點,受老人家的書法啟蒙,我不時情不自禁秉燭揮毫。後來,返城參加工作,受報刊上刊登的書法、篆刻作品的吸引,繼續求索,藝心探海一醉二醉三醉而不休,學情展卷一年二年三年而不輟……”

我們知道,一般來講,書法家極少涉足古文字。古文字要比一般楷、行、草書法難寫,因為古文字不是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這就首先需要透徹的“識得”,那才能進入古文字書法。蘭惠泉所下的苦工非常人能想象,他靠後天的努力、辛勞與先天的內秀、天賦有機結合而產生。他在書法篆刻從甲骨文寫到大篆小篆,寫到金文寫到隸書,一直寫到現在的楷體,其識寫功夫,令人歎服……

揮毫修心 刻印達情——訪中國書法篆刻藝術家蘭惠泉先生


 “書法是靠宣紙堆起來的!”

古文字書法,甚至比繪畫還要難以掌握。蘭惠泉先生的書法,不僅會領略到中國古文字的博大精深、久遠演變、奇絕詭異、豐富多姿,而且還會感受作為書法之古今融合的魅力。古文字在他的筆下奇妙生花、已入化境,這是他的藝術造詣、藝術面貌,也是他的藝術成就。《惜石齋﹒蘭惠泉書法篆刻》是2014年出版的他以書法自選為主的集子,是他歷年書法精粹之作。從古文字種類看,有鐵線篆、鳥蟲篆、秦昭版、大篆、小篆、甲骨文、楚簡、漢篆、中山王銘文、石鼓文;從所寫內容看,既有古代名詩名賦名聯名文,又有自作詩聯。通覽遍賞,一派古今墨香書韻,其文雅風采如惠風暖雨沐人心田,極具藝術感染力。

書法的宗旨是給人的內心帶去某種感受與想象。我們就以“文化休閒”的角度來“感知”。蘭惠泉先生幾本集子中的書法——鐵線篆(唐﹒劉禹錫《陋室銘》):走筆輕盈宛轉,通篇嚴謹規整,細節字字珠璣。“輕盈”若蜻蜓略點水面、蝴蝶飄掠花叢,“宛轉”如深山曲藤扭旋、庭院細草疊加;“嚴謹規整”一絲不苟、有凝神靜氣之感,“字字珠璣”猶聞均勻珠粒落玉盤之音。這種華美給予心靈的觸動微妙而寧靜,對於浮躁的心態,這是一種極佳的驅逐。

大篆(唐﹒王維《漢江臨眺》)、小篆(宋﹒柳永《觀海潮》):整體氣氛遠古之風拂面,勤勞睿智的先民氣息沁心透體。我們從中窺探到了文字最初形成階段先民是怎樣構想、表達,又撫摸到了文字一邊形成一邊沿用一邊改進的痕跡。從象形角度審視,每個字都是一幅小圖畫,貫穿著創造性的提煉。

記者賞讀古文字書法時,首先就是象形層面的蘊含,神思背後的古人,琢磨古人造字的情形。大篆也好,小篆也罷,每個字簡直就是一幅袖珍圖畫,而創造者是古人,古人生機勃發的氣息通過這個媒介傳遞幾千年以至於今,並將繼續傳遞下去。這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現象,這是文化傳播的歷史進程。我們怎能不為置身於其中而自豪,怎能不對古文字書法家肅然起敬?而大篆、小篆的區別與演變,正是這種“文化現象”與“歷史進程”的活化石。

寫意甲骨文(自作詩聯三幅):顧名思義,基於甲骨文寫法、賦予寫意風格的一種古文字現代書法。這是蘭惠泉的一絕!給人奇絕詭異之感、溯古臨幽之情。那些文字的結構、組合、筆畫安排、幅面佈局,使人不僅賞讀到漢字的美妙,而且領悟了近乎神秘的文明:不經意間你就能從某個細節上發現遠古的什麼啟示;端詳久了倏地就會發現古今的什麼契合或驚詫的相似。他的這種寫法,有粗筆觸和細筆畫之分,細筆畫細如絲、纖如毫,又在古老的詭異中平添了現代的規整與考究,文字個個是美妙的符號。

楚簡(唐﹒杜甫《春夜喜雨》):展現了竹簡的古蹟風姿,字若鉛墜,行如竹竿,字之筆畫恰到好處,行之排列已臻佳境,個體的凝練沉穩端莊雅緻、整篇的疏密相間開合有度,美輪美奐。

秦昭版(王維《終南別業》):通過一種力透紙背的文字寫法,展現粗中有細、俗中有雅、曲中有直、繁中有簡的筆畫姿態,分明營造出一種“蓮動下漁舟”、“遍地英雄下夕煙”的陣勢。

漢篆(唐﹒張九齡《望月懷遠》):幅面上以殘缺黑色竹簡作襯,刀刻般筆畫,極具漢風;而黃宣紙又使整個作品的端莊之氣立顯,幾方印文錯落分佈,落款處釋文恰到好處。

鳥蟲篆(唐﹒《山居秋暝》):四條屏,古信箋格式,四方閒章印文牽頭,一聯兩句、四屏八句,使得鳥蟲篆間隔開來,一聯一聯賞讀,神秘感受紛來沓至。這種“半是文字半是圖,還有符號在裡頭”的古體書法,給人一種珍稀的感官效果和沁心的精神體驗。

楷書(毛澤東詩《七律﹒長征》):足見書法功夫,賞心悅目。如果由楷書家書寫,當屬自然之事。但是,他是並非以楷書為主要體例的書法家,楷書寫得也如此之好,就顯得很不一般了。

至於《古篆今韻》集子裡的八條屏“山海關名勝八景”,以八種古篆體書寫,雁翅排開,別開生面;八條屏鐵線篆“白居易﹒《長恨歌》”,琳琅滿目,雅韻盈堂;十條屏“中國十大名花”,以十種古篆體書寫,如飲甘露,餘味綿長;六條屏之“陶淵明《歸去來辭》”甲骨文,“范仲淹《岳陽樓記》”漢篆,“王羲之《蘭亭集序》”小篆,“孔子《論語》節選”中山王銘文,“般若菠蘿蜜多心經”鐵線篆:皆書法精品大作也,漢篆的印文式風格、中山王銘文的纖美雋秀、鳥蟲篆的天書也似的神秘等等,均美不勝收,藝術衝擊力撲面蕩心。人們從中見識到的正是蘭惠泉先生書法的功夫、風格、特色與魅力。

由此,蘭惠泉先生對古文字的博學,先天的靈性與後天的鑽研突顯在世人面前,一位努力探索矢志不渝而前行的書法家贏得社會廣泛的讚歎。妙筆生花,恰如其分,他書法的受眾效果和社會價值可圈可點。當然,如果他現場解讀,可想而知,人們茅塞頓開、大呼過癮當屬自然。其實,多年來,他一直在許多場合的講臺上,闡述自己這方面的學識和創作經驗,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與效應。說他是書法家兼書法活動家,當之無愧。

揮毫修心 刻印達情——訪中國書法篆刻藝術家蘭惠泉先生

揮毫修心 刻印達情——訪中國書法篆刻藝術家蘭惠泉先生


“輕靈自然、淡雅飄逸”的印風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時光容易把人拋。”說到蘭惠泉的“石”,亦即石章,最集中的展示就是2006年出版的《蘭惠泉篆刻集》。其中展示了他那一個藝術時期的篆刻成果,從4000餘方印章中遴選出近260枚的印文及邊款,囊括了他三十多年的篆刻歷程。

當時,年過半百的他對生活對恩人的感激,一一叩謝,“願聽您一席良言”!篆刻專家劉洪洋先生的點評道:“其作品給人一種不激不厲、志氣平和的感受,逐步形成了自己‘輕靈自然、淡雅飄逸’的印風。”談到蘭惠泉先生涉足秦漢古璽與封泥印創作,又說:“作品從容蘊藉,刀筆傳情,雖無大的起伏跌宕,但得幾分灑脫簡約和雅逸空靈之氣”,從而讚歎:“於當代浮躁的藝術氛圍中傳遞出一股清新明快的藝術感覺”,“呈現出一種深刻的‘巧妙’,折射出一種對傳統的感悟、把握與應用能力。”他意猶未盡地說:“在篆刻藝術的百花園中,他的篆刻雖不似牡丹一樣的華貴,但總有幽香雅淡的蘭蕙之氣、清秀之風。”

記者深深感受到,從文學層面上看,他的印文多出自自己的詩句、詩聯切入,探究他的內心, “原本是個耐品之人”。從這種角度而論,他“文學層面”的印文陡增了他篆刻的韻味與價值。當年書法篆刻界就驚呼,“一把鋒利的刻刀再度自山海間凌空出世!”

又過了十餘載,被譽為“關中刀客”的蘭惠泉,刀法精湛非昔日可比。他把石章刻印拓展到青磚瓦片上,大顯身手、大展能量、大出異彩。於是,讓石出彩的蘭惠泉先生進入了一個新的廣闊空間,他不斷地博採眾長、廣徵博引、取長補短、相互滲透,形成了“蘭氏藝術”風格。縱覽橫觀,他讓磚說話、讓石出彩、讓筆生花、讓詩有味、讓畫傳情。近年開拓“磚刻書法藝術”新領域,“磚刻翁”赫然耀世,已為國內外知曉。

去年秋,蘭惠泉先生偶然買到《習近平用典》一書,心潮澎湃,食不甘味夜不能眠,藝術創作的激情在胸中奔湧。他從書中13篇章297條用典裡遴選48條,以24方巨印及邊款配以圖案,手工刀刻在200毫米見方和200乘400毫米規格的新長城磚上,開拓性地把古篆文字與畫印、多種古文字相組合,形成了全新的磚刻書法藝術。他從構思到草圖就煞費苦心,要文圖典雅而妙合,要風格古樸而新湖,視覺要既有衝擊力又不失觀賞性。長長的草圖縱向展開有十幾餘米,幅幅細緻勾畫。進入刻磚階段,程序要環環相扣、下刀需一絲不苟,自無須贅言。單說用磚的第一步用砂輪板打磨,各面都要打磨平整,各角也要打磨圓潤。他一介花鏡翁,清瘦身材,適逢秋冬季節在寒天戶外,辛勞可想而知,而他那骨俊風清之品、樂此不疲之狀,令人感佩動客。初刻,磚塵飛揚,直嗆口鼻。之後精刻,細節上潤色,整體上揣摩,還要考慮系列的整體風格。最後塗墨汁上硃砂,外加噴敷清漆,以保護磚體增加美感。成品後,每方磚一托盤式木託,標明題目。這些只是工藝層面的創作。藝術層面,作為創作的主體,他尤其用心。說印:甲骨文、金文、中山王銘文、鳥蟲篆、石鼓文、漢篆、封泥、粗鐵線、細鐵線、古璽、小篆、滿白文等16種古文體,體現了蘭氏篆書豐富多姿的特色與魅力。說邊款:文字配以人物、車馬、花鳥、山水、青銅器紋飾、線裝書封皮、鼎圖案等24幅,蔚然出彩,充實厚重。說字:篆,隸,楷,行,草,鐵線體,古仿宋體等,紛來沓至,目不暇接。其中“法之必行”印之邊款,居然刻出篆、隸、楷、行、草五體,朱白文交錯排列,藝韻盎然撲面。他聊起此磚刻書法的“五體”,一口氣說出金木水火土“五行”、東西南北中“五位”、酸甜苦辣成“五味”、官商角徽羽“五音”、赤橙黃綠藍“五色”,隨即擊掌道:“都是傳統文化!”

揮毫修心 刻印達情——訪中國書法篆刻藝術家蘭惠泉先生

揮毫修心 刻印達情——訪中國書法篆刻藝術家蘭惠泉先生


蘭惠泉先生在回顧這套作品的時候動情地說:“《習近平用典》已成為國家性的熱點和世界性的趣點。我能為新時代的領路人、人民的主心骨做點事,有一種生而逢時的幸福感!”因此,他的磚刻個個是嘔心瀝血之作。我們且拈出幾例,略加詮釋賞讀:“法之,必行”邊款,配以“法”字五體,如上所述,而其用意是藉此涵蓋暗喻法力無邊、沒有死角;“為政以德”邊款,採用線裝書封皮風格,突顯古代警語力透紙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見賢恩齊”兩邊款,配以古代人物,呼之欲出,如聞其聲;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邊款,配以古代拱門圖形,營造正直清朗氣氛;“位卑末敢忘憂國”邊款,以鼎圖形相配,昭示著在國之重器面前的敬畏之心;“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邊款,配石碑圖形,以喻眾志成城醒世恆言之意;“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幹累土”邊款,採用古書紙頁橡式襯之,烘托古代先賢哲恩智慧;“睫在眼前猶不見”邊款,配青銅器紋飾;“水無常形”邊款,配水浪翻卷圖案;“自強不息”邊款,配蓮出泥沼圖案;“一勤天下無難事”邊款,襯碑文形式;“山積而高”邊款,以崇山峻嶺為背景;“變則通”邊款,用周易紋飾搭配…車馬圖、青銅器圖形紋飾、古人物相當精美考究:如此等等。我們品讀出蘭惠泉先生獨到的審美追求、縝密的佈局謀篇、典雅的古今融洽,藝術效果上無一不在賞心悅目之中恰到好處,從而恰如其分地表達、推崇、弘揚、普及了《習近平用典》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

篆刻一道是印人思想、精神、理念、人格、情操最集中地體現,它濃縮著印人對人生、對社會、對宇宙、對世界的認知,其作品是客觀世界融合為一的物化與昇華。蘭惠泉先生的作品簡練、清朗、空靈、雅逸之趣,正是其人生理想和人格魅力的體現。在篆刻藝術的百花園中,他的篆刻雖不似牡丹一樣的華貴,但總有幽香雅淡的蘭蕙之氣、清秀之風。他即以氣健神清展示自己的這種獨特的藝術品格。

我們相信他會用自己的悟性、智慧、闡解和詮釋出令人羨慕的、屬於自己的一道美麗的彩虹。


揮毫修心 刻印達情——訪中國書法篆刻藝術家蘭惠泉先生


 蘭惠泉簡介

蘭惠泉,字九畹,號惜石,1956年4月生於山海關。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篆刻研究會理事,瀋陽鐵路局書協理事,中國鐵路書協理事,獲“火車頭職工藝術家”稱號。其作品分別入選第四屆中國書壇新人新作展、第四屆全國篆刻藝術展、西泠印社首屆國際篆刻書法作品展、書法報第二屆“黃鶴獎”書法篆刻展(獲獎)、日本國東丘印社第二十八回篆刻藝術展、沈局職工美術書法展(獲獎)、書法報讀友書法篆刻大賽(獲獎)、第四屆中國書法篆刻電視大賽(獲獎)、首屆世界華人藝術展(獲獎)、全國鐵路美術書法展(獲獎)、遼寧省書法篆刻展、西泠印社第二屆國際篆刻書法作品展(獲獎)、首屆“故鄉情”中國書畫藝術精品大展(獲獎)、中國當代書法篆刻“推新人三百家”作品展、全國篆刻藝術大展(獲獎)、全國鐵路“長風杯”美術書法大獎賽(獲獎)、全國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全國第二屆書法百家精品展、西泠印社第三屆國際篆刻書法作品展、《青少年書法報》對作者的書法篆刻專版介紹、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85週年書法篆刻展、全國中老年書畫大賽獲銅獎。書法、篆刻作品多次在《人民日報》、《工人日報》、《中國篆刻》、《書法》、《書法之友》、《青少年書法報》、《書法報》、《書法導報》、《西泠藝報》、《河北日報》、《人民鐵道報》、《求是》、《北京日報》等報刊發表近500餘件(方)。詩歌、散文、隨筆等作品也時常見諸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