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用貸「遍地開花」,是福利?還是隱患?

消費信貸的時代,很多人都選擇了提前消費,等到有錢了再去還之前消費的錢,按理來說這個是一件很好的事,對於消費者來說也是一項福利,比如我們使用的信用卡進行消費,信用卡賬期是20-50天不等(根據消費的時間確定),只要我們在信用卡規定的還款日之前把錢還了就行了,這期間是免利息的,其實就相當於我們不用花一分錢的賒賬,對於消費者來說是一件很好的事,假設我們去買一個大件,臨時手頭沒有這麼多錢的話還可以選擇分期,而且分期的利息也還是可以接受的。

個人信用貸“遍地開花”,是福利?還是隱患?

當然,不論是第一種情況:不分期的情況下在規定還款日之前還款,還是第二種情況:進行分期,每期還規定的錢,都是有一個前提的,那就是還的錢在這個人的能力範圍內。

但是在現實中卻不完全是這樣,小編身邊有好幾個這樣真實的例子,這裡以小L為例進行講述,小L,25歲開始無奈下在一個四線城市的一家健康保健品公司上班,工資2500元/月,他有一個特點,就是對生活品質要求很高,抽名煙、喝名酒,穿名牌等等,但是按他的工資水平實際上沒法支撐他的生活需求,工作差不多一年後他聽身邊的朋友介紹按照他的工作時間和工資水平應該可以去銀行辦理信用卡,進行“消費”,他聽了朋友的建議,還很順利,共獲得了5家銀行的辦理信用卡的申請,而且卡也順利下來了,3張10000元的額度,2張8000元的額度,一共是46000元的額度,這下可把小L高興壞了,拿到卡的第2天,就去換了一個最新的蘋果手機,還買了一塊名錶,一共消費了20000多元。另外,在這家健康保健品上班累了一年,也沒剩一分錢,他覺得沒意思,還不如辭職待著,反正,卡里還有“幾萬元”呢!果然,幾天後,他就跟他的老闆說拜拜了,領導最後的2300多元的小L離開了這個是非之地,離開後小L拿著卡各種買,卡里的額度沒剩下多少了,沒辦法了,控制了一下自己,不過眼看一個月就過去了,再過十幾天就得還款了,這時小L有點著急了,怎麼辦?自己身上也沒剩多少錢了,根本還不起,他連忙想辦法,打開那幾個銀行的APP看到有幾個是可以點擊分期的,但是由於他是第一次用卡,另外的幾個銀行不可以進行分期,只能全款,小L算了一下,假設能分期的都進行分期的話算下來,這個月他還得還21000元,他去哪弄這21000元去,他記得前幾天他在好幾個手機網頁上都看到有低利息借款5分鐘到賬的廣告,再加上他的一個朋友之前操作過也成功了。他懷著試一試的態度去平臺借款,還真是成功了,在第一個P2P平臺借了5000元,在第二個P2P平臺借了10000元,在第三個P2P平臺借了10000元,一共借了25000元,夠還他的信用卡了,這是第一次“成功的嘗試”。在接下來的1年時間裡,他借的平臺達到15個,而且都成功了,這樣循環進行,在前期這個是能循環過來的,而且他在平臺上的額度還慢慢提升了,但是,由於他沒有收入,到後期慢慢地維持不過來了,導致有的借款沒能及時還上而逾期的,在平臺上借款逾期的日利率是0.04%~0.1%的罰息,截止到目前,包括罰息他還欠款12萬元左右,每天幾十個電話打到他那,他現在都不敢在家裡待著!他自己之前跟朋友說,他不是不想還錢,是他確實一下還不起,只能這麼先拖著,自己再慢慢想辦法!

個人信用貸“遍地開花”,是福利?還是隱患?

像他這樣的真實案例真的不少,這個人群大多是現在的90後、95後,他們想要過高品質的物質生活,但實際的能力有限,就想到了這樣的辦法。

個人信用貸“遍地開花”,是福利?還是隱患?

我們現在打開很多網頁都能看到有這種推廣個人信用貸的廣告,這也給更多人在急需錢的時候提供了一個進行借款的選擇。

尤其是近幾年,個人信用貸可謂是“遍地開花”,但是像小L這樣實際上並沒有償還能力卻進行提前、大量的人不在少數,這種很顯然加大了借款的逾期率或者壞賬率。根據易寶支付旗下研究院的報告顯示,從2015年到2017年期間,互聯網消費金融行業的不良貸款率如下圖:

個人信用貸“遍地開花”,是福利?還是隱患?

可以看出,其不良貸款率呈上升的趨勢。

那麼問題就來了,按理來說,小L這樣的消費能力不應該還能在這麼多P2P平臺上借到錢。是信息不對稱?還是什麼?個人信用貸“遍地開花”對我們來說是一項福利還是一個隱藏的隱患?大家如何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