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天天說,孩子就是不聽?不如學學霍思燕這一招

为什么你天天说,孩子就是不听?不如学学霍思燕这一招

家是情感的銀行,存入的越多,得到的越多。互相言愛,互相支援,互相成全,收穫的幸福就會越多。

文| 青欖君

來源| 青橄欖家長地帶

01

開學才一週,“吼娃”的家長們又上線了:

为什么你天天说,孩子就是不听?不如学学霍思燕这一招

想想看,下面這些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 每天催孩子“快點”、“去做家務”、“去寫作業”,總是磨磨蹭蹭;


  • 每天誇孩子“你很棒”、“做得好”,孩子翻翻白眼,不吃這一套;


  • 鬧了矛盾,反覆強調“你做錯了”,結果卻愈演愈烈……

這些話,就像是車站裡的廣播,內容和語氣一成不變,無論如何提醒“下車時不要忘了自己的傘”,還是會有數百名乘客把傘落下。

不知有多少父母在孩子眼裡,已經成了“車站廣播員”似的存在。

刺激一旦變得單調,就失去了效果。

不想河東獅吼,溫言細語說卻沒用,還有什麼別的辦法嗎?

有時候,你和孩子之間,需要一位“第三者”。要知道,在孩子面前,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得親自上,也不是所有的話都得親自說。

为什么你天天说,孩子就是不听?不如学学霍思燕这一招

02

霍思燕一家,一直被視作模範家庭的樣本。可是再和睦的家庭,也有鬧矛盾的時候。

近一期的《媽媽是超人》中,霍思燕因為招待別的小朋友,對嗯哼有點急躁,嗯哼因此發了一整天的脾氣。無奈的霍思燕跟嗯哼道歉,他卻怎麼解釋也不聽。

眼看矛盾就要升級,但霍思燕沒有發火,沒有繼續解釋,而是撥通了杜江的電話。

她把情況簡單地向杜江描述了一遍,對杜江說:“幫我跟麒麟說,我沒有發脾氣,我就是著急才嚇到他了。你能再跟他說一遍嗎?”

杜江答應後,媽媽把電話遞到嗯哼耳邊。

杜江耐心地對嗯哼說:“麒麟,媽媽就是因為家裡來了小朋友,稍微有點忙。可是媽媽沒有故意朝你發脾氣,媽媽最愛你了,對吧?你是知道的,對吧?……”

聽了爸爸的勸解,嗯哼一邊答應著,委屈一下子都化成眼淚哭了出來,鑽進了媽媽的懷裡。

這時候,霍思燕再次道歉,母子倆言歸於好。

霍思燕放棄直接溝通,請求“第三人”的做法,無意中利用了傳播學中的“第三人效應”。

“第三人效應”最早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戴維森教授於 1983 年提出的,簡單來說,就是藉助第三者的話語去勸說一個人,比直接去勸說效果更佳。

“第三人”的說服力究竟有多大?

兩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戒菸實驗,他們將受試者分為兩個小組:

  • 一個小組讓肺癌患者(當事人)通過訴說自身的痛苦來勸誡他們戒菸;


  • 而另一組則是由一位醫生(第三人),根據他的臨床實驗報告,非常客觀地解釋抽菸的害處。

實驗的結果令研究者們大吃一驚:由當事人勸說的一組有35%的人開始戒菸,而由第三人勸說的一組卻有70%的人決定戒菸。

“第三人效應”已經在生活中廣泛應用,比如商業廣告會請知名人士進行宣傳,往往比直接說服更能激起顧客的購買慾;法庭在處理糾紛時,會請來民事調解員進行調解。

为什么你天天说,孩子就是不听?不如学学霍思燕这一招

03

在孩子面前,哪些話適合讓“第三人”來替你說呢?

  • 勸解的話

家長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辛辛苦苦,不都是為了你!可是家長的付出,孩子都看見了嗎?

聽過一個故事:

一個叛逆的小女孩,跟媽媽吵架後,離家出走。走了很久,她又累又餓,看到路邊有個麵館,卻發現身上一分錢也沒帶。


麵館的老奶奶得知女孩的困境,決定不收錢。


女孩狼吞虎嚥地吃著熱騰騰的面,突然哭了起來。她說:“我們素不相識,你卻對我這麼好。可是我媽媽,竟然把我趕出家門,還說有本事永遠別回家!”


老奶奶聽了,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怎麼這麼想呢?我只不過煮了一碗麵給你吃,你就這麼感激我,那你媽媽煮了十幾年的飯給你吃,你怎麼不感激她呢?”


女孩幡然悔悟,馬上回家了。回到家時,發現媽媽正擔心她捱餓,準備煮麵呢……

親情往往就是這樣,靠得太近,反而看不清彼此的付出。

所以,鬧矛盾時,第三人站出來,能提供客觀的視角,幫助有隔閡的兩個人達成共識。

  • 誇獎的話

一位朋友的兒子非常內向,10歲了還是害怕和陌生人交談。朋友聽說正面鼓勵很重要,所以經常變著法鼓勵他:

你是男子漢,大大方方地跟別人說話,一定更帥!


兒子別怕,你是最棒的,媽媽也一直在後面為你加油!


弟弟說他很喜歡和你一起玩,你可以去陪他玩一會嗎?

可仍不見起色。

有一次,她拜託兒子去樓下雜貨店買鹽,兒子不情不願地去了。

結賬時,雜貨店老闆說:“很厲害啊,很少見像你這麼大的孩子自己來幫家裡買鹽呢!你媽媽還經常誇你能幹,看來名不虛傳啊!”

兒子不好意思地笑笑,跑回了家。

朋友說,從那以後,兒子經常自告奮勇去買東西,也慢慢變得開朗了,偶爾還會和老闆聊聊天。

至於那位嘴甜的老闆?自然是媽媽事先跟老闆打過招呼,請他幫忙,這出強加的戲碼,倒也收效不淺。

畢淑敏說:“別人的進步,值得我們為之歡欣鼓舞,並且讓對方毫無疑義地感知我們的讚美和歡愉。”

誇孩子,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覺到真誠與欣賞。

孩子們其實很聰明,直接交談時難免奉承或有所顧忌,而“第三人”間接傳達的讚美,會給他們更真實、客觀的感受。

  • 說服的話

青欖君不止一次聽見媽媽們吐槽,苦口婆心地勸孩子做件事毫不奏效,換孩子他爸去勸,竟然一下就成功了!

“胖少女”曾講過她勸孩子睡覺的故事,使出十八般武藝還是無果,結果孩子爸爸說了句:“你把英文書拿出來,我們複習一下今天的英文課。”孩子立馬乖乖去睡了。

另一位媽媽的孩子很不懂事,好吃懶做。有一天,外婆把他叫來,緩緩對他說:“孩子,你知道嗎?你媽媽小時候吃過苦,但是她懂事,下地、餵豬的活她都幫我一起幹,現在我老了,幫不上她什麼,今天晚上你能陪她一起洗碗嗎?就當是給外婆幫個忙吧!”

孩子雖然猶豫,卻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如此幾次過後,也漸漸明白了父母的辛苦。

直接命令孩子去做一件事,往往會引來不滿,而“第三人”的勸解,不僅能夠融入新的智慧,給孩子一些新鮮刺激。

另外,別人請孩子“幫忙”也遠比直接“命令”更讓他們有成就感。

謹記,批評的話就不要借他人之口了,更不要以別人的名義來批評孩子,說什麼“你再任性阿姨會罵你的”、“你不聽話爸爸回來要打你”……

總之,可以“借花獻佛”,但別“借刀殺人”。

为什么你天天说,孩子就是不听?不如学学霍思燕这一招

04

用“第三人”來說,省心省力還有效。問題是,能夠隨時救場的“第三人”在哪裡?

你和孩子之間,最需要的“第三人”,就是你的伴侶。

在採訪中,霍思燕解釋說:“一直跟嗯哼爭辯不會有效果,但家裡邊非常重要的一個成員去調和矛盾,是非常重要的。”

杜江所表現出來的及時響應,對兒子的關懷和耐心,以及對妻子的寬容和體諒,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同檔節目中的黃聖依就沒有那麼幸運,老公不僅一直對外隱瞞婚訊和孩子,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更是長年“隱身”。

面對安迪,黃聖依總是孤獨無依。

苦口婆心地勸慰兒子,兒子總是愛搭不理。

連一個替她說話的人都沒有,我們又怎能苛求黃聖依成為霍思燕那樣的媽媽呢?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父親和母親是最佳的合作伙伴,而不應當是“單打獨鬥”和“偶爾支援”的關係。

在家裡,爸爸要積極做媽媽和孩子間的“第三人”,媽媽也要做爸爸和孩子的“第三人”。

爸爸要對孩子說:“媽媽沒有發脾氣,她只是有點著急,媽媽很愛你。”

媽媽要對孩子說:“爸爸雖然出差了,但是他很想你,想跟你通視頻,爸爸很愛你。”

無論我們利用“第三人”還是充當“第三人”,根本都在於維護孩子與外界的關係,讓孩子感到身邊人的溫暖和善意。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父母是孩子最親愛的人,只有父母互敬互愛,孩子才會覺得世上有真理,人間有美德。”

为什么你天天说,孩子就是不听?不如学学霍思燕这一招

作者:青欖君,來自青欖家長地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用好玩的小課,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對學習上癮。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