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批評孩子才有效,家長、老師都該看看!

孩子犯了錯,老師的批評是必要的教育。家長的批評是對孩子行為的糾正,也是對幼兒素質發展的負責。

但有時不當的批評不僅達不到良好目的,更會給家長平添煩惱、讓孩子手足無措。今天總結了幾條實用批評小策略,學會這些,想必下次批評孩子就得心應手多啦……

怎樣批評孩子才有效,家長、老師都該看看!


怎樣批評孩子才有效,家長、老師都該看看!

表達準確,讓孩子明白錯在哪兒

見過不少這樣的家長:每次送孩子上學必定叮囑一句“在幼兒園裡好好表現哦”。

可是一學期下來,孩子在園裡該怎麼調皮怎麼調皮:走神、打架、哭鬧一點不少。

這也導致家長每次批評孩子時更火冒三丈“不是讓你好好的嗎?我說的話都被你吃了?!”

為什麼家長的叮囑不湊效?並非孩子太叛逆,而可能是 TA 根本就沒明白家長話的含義。“好好表現”是個太模糊的概念。到底怎樣做才算“好好表現”?孩子根本就不明白。

這一點可以借鑑幼師和孩子交流的經驗。

遊戲活動時,老師對孩子們說:“排成直線走”,孩子沒什麼反應。老師馬上換種說法:“在前面排成一條毛毛蟲”。孩子們很快就能排成一列了。因為這樣說更方便孩子理解。

所以,不管是批評孩子還是日常溝通,家長都要儘量說話形象準確。這樣不光能提高親子交流效率,對孩子的思維能力也是很好的鍛鍊。

怎樣批評孩子才有效,家長、老師都該看看!


怎樣批評孩子才有效,家長、老師都該看看!

吼叫只會積累怨恨

前天逛超市的時候,旁邊的一個理貨員不小心碰倒了貨架,貨架上的食物撒了一地。這時店長跑了過來,本以為老闆會把粗心的員工大罵一頓,沒想到最後他卻很溫和地說:“怎麼這麼不小心,下次注意點”。

沒有人喜歡被人指責,不帶命令的批評不光能幫助別人糾正錯誤,也能維護被批評人的尊嚴。

可惜我們大部分家長似乎更習慣了用吼叫的方式和孩子對話。“再不好好吃飯,我就……” “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威脅不光達不到教育目的,也讓孩子感受不到尊重,甚至在心裡積累下對父母的怨恨。

怎樣批評孩子才有效,家長、老師都該看看!


怎樣批評孩子才有效,家長、老師都該看看!

恰當的時間和地點批評,是對孩子的尊重

想要批評事半功倍,時間和地點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因素,以下場合,就算再氣也要忍著。

1

吃飯的時候不要批評

“老師說你又不聽話了,是不是又和人打架了?”

“這次在幼兒園再表現不好,週末就不帶你去遊樂園了”。

中國的家長很喜歡邊吃飯邊“議事”。因此孩子對飯桌也是又愛又恨,因為等待著他們的不光有美味飯菜,還有父母左右夾擊的批評。

家長想抓住機會教育孩子的可以理解,但吃飯的時候批評孩子,不僅達不到教育目的,還會適得其反:一影響孩子食慾,二破壞親子關係,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厭倦家裡的吃飯氣氛了。

一家人圍著桌子吃飯,是家庭交流感情特別好的機會,千萬別把餐桌當講桌。

2

人多的時候不要批評

小時候很怕和媽媽一起逛街。因為她總會把我的糗事當做和別人的談資,還會當著外人的面數落我以前的“惡行”。那種窘迫的情形至今還歷歷在目。

偏偏很多家長不忌諱教訓孩子的場合。孩子一犯錯,不管是大街上還是親戚朋友面前,拉過來就是一頓批。甚至還覺得這樣才能讓孩子長記性。

小朋友也有自尊心、羞恥心。當眾揭露孩子的過失,只會讓 TA 無地自容,自信心受挫甚至自暴自棄。

所以,在外人面前,請給孩子留點餘地。

怎樣批評孩子才有效,家長、老師都該看看!


怎樣批評孩子才有效,家長、老師都該看看!

孩子不怕批評,就怕委屈

批評的手段至關重要,有時孩子怕的不是批評,而是不被家長理解的委屈。下面這幾種錯誤批評手段你避開了嗎?

>>>>不公平的批評

“還不會穿衣服,怎麼這麼手笨!”

明明已經表現很好了,家長還不滿意,總是拿自己達不到的標準要求孩子。這種不公平的對待,會給孩子帶來很大傷害。

>>>>比較式批評

“別人家的孩子”一直是家長嘴裡的好榜樣。每次犯錯都用“你看看人家XX”的句式來打擊自己的孩子並不能有很好的激勵效果。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總讓孩子和其他人對比,無疑給孩子帶來巨大壓力。

>>>>亂貼標籤

“這都不會,你是不是傻?”

孩子雖小,但自尊心、羞恥心還是有的。大人的評價往往有很強的暗示作用。

總給孩子貼上“笨”、“傻”、“壞”的標籤,會讓缺乏判斷力的孩子信以為真,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還很可能因為自信備受打擊,從而自暴自棄,按照被貼的標籤做事。所以說家長批評孩子一定要謹慎小心,以免得不償失。

批評對孩子能起到必要的監督作用,但世上不存在完美的小孩,過度的指責只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所以請給孩子一點時間長大,允許 TA 慢慢完善自己。如此才是家長最好的呵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