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謨因果論問題的全新詮釋——從相關關係到因果關係

“我們無從得知因果之間的關係,只能得知某些事物總是會連結在一起,而這些事物在過去的經驗裡又是從不曾分開過的。我們並不能看透連結這些事物背後的理性為何,我們只能觀察到這些事物的本身,並且發現這些事物總是透過一種經常的連結而被我們在想象中歸類。”——休謨《人性論》

休謨因果論問題的全新詮釋——從相關關係到因果關係

休謨

休謨關於因果關係的反思,激發了人們關於因果邏輯與相關邏輯的數個世紀的研究探討。牛頓經典力學理論的提出,使人們相信了萬事萬物的運轉遵循著嚴格的因果律,因為它能解釋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現象,而量子力學則闡述了一種似然的隨機世界,在這其中,沒有絕對的因果性,只有某種概率相關性,於是因果邏輯的爭論延續至今,卻仍未有定論。本節,我們將從關係認知的建構過程來探討分析因果邏輯和相關邏輯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從而剖析休謨因果論主題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休謨因果論問題的全新詮釋——從相關關係到因果關係

本覺是一維線性的,只有信號自身的反差,本覺還不具備認知反差信號本源的能力,因此本覺既談不上相關關係,也談不上因果關係。對於叢覺來說,皮層生成的對各種物體形象的認知是建立在龐大的高對比度像素點基礎之上的加工處理而形成的,這個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大數據處理過程,它一定程度上淘汰了同步性不強的像素點組合特徵。認知是建立在信號的同步相關基礎之上的,相關關係是認知的基礎和底層,基於一種大數據運算,可以讓這個底層認知更加可靠,也為構建更復雜的關係認知奠定基礎。在叢覺的認知邏輯中,只有信號間的同步關聯性,並不體現前後因果性,例如火車進站時的鳴笛聲、火車與鐵軌之間特有的咣噹聲、火車的車體形象等等都是我們對火車的感知要素,我們並不會認為鳴笛聲的出現導致了火車的誕生,我們也不會認為火車的形象出現就一定會催生鳴笛聲,它們只是在認知系統中被聯繫在一起,這些要素中的一方並不是決定另一方存在與否的條件。

“重要的是,通過去探求‘是什麼’而不是‘為什麼’,相關關係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了這個世界。”——維克托·邁克爾·舍恩伯格、肯尼斯·庫克耶《大數據時代》

從邏輯上來說,我們可以把世間的萬事萬物均理解為各種不同概率下的相關關聯,尤其是我們還沒有建立基本的事物背景參照的時候。對於陌生的環境,對於陌生的領域,我們知道了什麼要素與什麼要素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性,那麼我們就建立了對陌生場景的基本認知。然而,當有了一定的關聯性認知,再進行復雜事物的分析時,這種純粹基於相關性的理解會讓邏輯變得十分繁瑣,讓本就已經很複雜的問題變得更難理解。我們的認知系統並不是簡單的只使用相關關係去認知這個世界,實際上還有更多維度的複雜關係認知方式。

休謨因果論問題的全新詮釋——從相關關係到因果關係

個體對感覺系統所生成的反差認知是個體認知事物的最底層維度,而個體形成對物質的認知過程,則是基於特徵要素的同步相關性的處理結果,即每一個物質的認知都是一種關聯性的結果,這是個體認知事物的第二種維度。個體對作用方式的認知則建立在個體的行為調節系統之上,在組織行為進程的同時,個體也獲得了影響物質或被物質影響的作用邏輯,這就是個體認知事物的第三種維度。第三種維度綜合了本覺和叢覺的認知邏輯,並且是基於一個持續的機動過程,它相當於是本覺和叢覺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積累,它對信號處理的容量、範疇、角度更為寬廣,從本覺角度來看,它是基於反差均值的反差,從叢覺的角度來看,它是基於相關基礎之上的再相關。對於履覺來說,它既刻錄了觸發機動過程的初始條件(反差刺激或特異焦點),同時分揀了機動過程的結果表現,這兩者被一個共同的參照——基於運動覺的作用方式給串聯了起來,由此而形成了關於事物的一種融合認知,這種融合涵括了更多的邏輯表現,它不僅有相關性,也有節奏性、先後性、持續性,並且很多時候,其中一種信號是另一種信號的前置條件,即當前一種信號產生時,後一種信號才有可能產生。這種信號之間的定向關聯性,就是所謂的

因果關聯!因果關聯是到履覺才能產生的,它相當於一種關係之上的定向再關聯。

“當一個經驗派的心理學家將人的一個行為分析成許多不同的方面加以觀察,並堅持它們的分離狀態時,一樣地不能認識行為的真相。”——黑格爾《小邏輯》

休謨因果論問題的全新詮釋——從相關關係到因果關係

黑格爾

因果關聯本質上也不是事物的屬性,而是人的認知系統組織事物內在關聯的一種邏輯方式,因此,當我們通過具體事物的邏輯關係來歸納總結因果關係的本質特性的時候,由於不同事物之間的關係嵌套層級存在很大的差異性,事物性質也必然各有所異,並且在進一步探究時,如果弄不清楚要素間關係和關係之上的關係之間的界限,就容易使得對因果關係的研究陷入一種糾結迷茫的狀態。要規避這一問題,我們依然需要回到認知系統的認知邏輯當中來尋求答案。因果關聯是建立在作用方式基礎之上的,因果關係是由作用方式而串聯起來的相關性基礎之上的再相關。為了更好的理解這一點,我們以自動鋼琴為例,對於一卷打孔紙帶來說,當它通過自動鋼琴而演奏出優美的旋律時,輸出的曲子就是果,紙帶就是因,而嫁接這個因果關係的,是自動鋼琴的識別和彈奏系統,它把二者有機的結合在一個內在的系統鏈路當中,這個鏈路建立在高度關聯的、且具有一定穩定性的系列活動組件之上。把這個案例中的自動鋼琴理解為一個人,把自動識別和彈奏系統理解為人的視覺感知系統和運動調節系統,把旋律的震動理解為聽覺感知系統,整個過程就變成了一個基本的機動過程,視覺感知要素(紙帶)和聽覺感知要素(音樂)因為鋼琴運動系統的作用而有了因果性。因此,對於履覺來說,當把多個相關關係嫁接在一個特定的解碼系統(相當於特定的作用方式,起承載、轉換等功能)之上,並且解碼系統能夠有效工作且串聯起這些關係要素,那麼解碼系統就能夠基於相關關係而生成因果關聯認知。

在認知系統中,相關關聯是一種同步相關,因果關聯也屬於一種同步相關!前者基於時間的同步觸發,此時時間上是否同步是衡量相關性是否存在的重要標準(或者說對時間同步性的精度要求較高);而後者基於特定背景的有序觸發,此時時間同步與否不是衡量是否存在因果關聯的關鍵因子,衡量因果關聯性的,在於是否基於一個既定的參照背景,並且關係要素有序的耦合在這個參照背景當中。從數學的角度來理解的話,相關關聯相當於一種標量關係,因果關聯相當於一種向量關係。基於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因果關係與相關關係的要素維度是存在差異的,如果說相關關係是二維的,那麼因果關係就是三維的。因果關係的維度要更高一層,多的這一維度就是作用方式,正是因為如此,我們不能簡單的辯證分析相關關係與因果關係之間的正當性問題(即休謨問題),我們可以用高維度的認知邏輯來分析判斷低維度的認知邏輯的形態表現及其發展衍化,我們也可以用高維度的認知邏輯來反思其關係底層(即低維度關係)是否真實有效,但我們卻很難用低維度的認知邏輯去辨別高維度關係的性態表現,雖然基於低維度認知邏輯一樣可以給出結論,但是這種結論通常是片面的、局部的、零散的、無序的,基於這種判斷不能給出一個客觀的、完備的結論。


休謨因果論問題的全新詮釋——從相關關係到因果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