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的市場化會把教育變得更加急功近利

主題:基礎教育的市場化會把教育變得更加急功近利

近幾年發現各地的私立高中如雨後春筍,突然多了起來。還有很多名校以合作的方式廣開分校,衡水中學更是把分校開到了省外。

教育本身有其公益屬性尤其是基礎教育。在國內的基礎教育尤其是初高中教育雖然素質教育喊了很多年,卻始終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陰霾。公立學校在本身沒有很大的生存壓力,可以在升學壓力下依然艱難的推行素質教育。

基礎教育的市場化會把教育變得更加急功近利

私立學校的成立可以激活目前的教育活力,私立學校是以市場化的模式去運行的,這種模式活力更大,更容易調動學校管理者、教師的積極性。同時也會對公立學校產生無形的壓力促使其進行教育教學的各項改革。同時市場化下的私立學校他需要生存,而當下絕大數家長評價一個學校優劣的最主要標準自然是學習成績,這必然會導致很多的私立學校會緊盯中考、高考成績,其應試教育的體現會更加明顯。甚至他們為了生存會唯成績論,把本來就功利主義比較明顯的中學的教育變得更加的急功近利。

基礎教育的市場化會把教育變得更加急功近利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看到我們不想看到的一幕,某地某私立學校在提高學生訓練強度和時間的基礎上取得了較好的高考成績,更多的家長會把孩子送到這個學校,這個學校會接受更多基礎較好的學生,考試成績越來越好,優秀生源越來越多,最後效仿這種模式的學校越來越多,很多公立學校也會迫於壓力加入戰團,我們會發現學生到校時間越來越早,學習時間越來越長,學生的訓練強度越來越大,本來的月考改成旬考,旬考改成周考,甚至你會見到日日考試,學生體育活動時間越來越少……。這就是很多中學老師們都熟知的"劇場效應"。本來只是高中面臨較大升學壓力,慢慢可能會向初中、小學傳導……。

教育的市場化會激發教育的活力,但是市場是"利潤驅動型"的活動,市場本身就是以滿足一部分人的利益為出發點的。以追求利潤為直接目的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市場的這種追求最大利益化,導致生產者和經營者都會努力通過市場的積極運作,來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果監管不到位,市場化的基礎教育就會變得更加急功近利,他不但不會為教育帶來活力,而成為一個攪局者,成為劇場效應下又一個站起來看演出的觀眾。

基礎教育的市場化會把教育變得更加急功近利

教育市場化的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政府各相關職能部門必須充當好"劇場管理員",並切實履行管理職能,若缺失不久你就會發現劇場裡的觀眾都在站著看演出!

一家之言,對"基礎教育市場化"您怎麼看,留言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