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發布新書《AI·未來》:AI將在15年內取代40%~50%崗位

李開復發佈新書《AI·未來》:AI將在15年內取代40%~50%崗位

1.

AI項目今年上半年估值下降約20%~30%

“概念玩火了容易被玩壞,”這是9月2日,創新工場CE0、人工智能科學家李開復博士在發佈新書《AI.未來》表示:目前AI處於一個估值調整期!今年上半年有些AI項目估值下降了20%~30%,也許未來會向合理趨勢發展改善。

李開復發佈新書《AI·未來》:AI將在15年內取代40%~50%崗位

去年大數據領域投融資情況▲

早在2017AI界的投融資方面,資本的湧入讓人感動競爭的險象與咋舌。去年10月,曠視科技(Face++)在完成C+輪高達4.6億美元融資,不僅一舉超越此前商湯科技的 4.1 億美元B 輪融資,也同時刷新了全球AI領域的融資記錄。而到了11月,雲從科技完成了B輪5億元人民幣融資,加上此前廣州市政府對雲從科技的20億元人民幣的政府扶持資金,雲從科技總計獲得25億元發展資金。

從業者表示:中國AI公司的估值速度比起比特幣也不逞多讓,讓投資人在感嘆AI項目太貴的同時,開始質疑中國AI公司的估值是否過高了。

2.

未來15年內自動化人工智能將取代40%~50%的崗位

不管AI項目是否估值過高,都不影響9月李開復發佈新書的熱情,他表示在 15年內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將取代40~50%的崗位。至於具體時間由於政府政策、市場生態影響,在實際取代過程中可能出現更長的曲折性、延遲性。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獲悉,在新書提綱中,李開復認為以下工作和任務場景會毋庸置疑被取代。

重複性勞動,如在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完成工作(如洗碗、服務員、裝配線檢查)。

有固定臺本和對白內容的各種互動(如客戶服務、電話營銷)。

在某公司一個非常狹小的領域工作(如銀行理財產品的電話推銷員、某部門的會計)。

李開復發佈新書《AI·未來》:AI將在15年內取代40%~50%崗位

2016-2017屆電銷員離職各大原因統計圖▲

歸納起來,分別針對當今企業環境中的單一服務型工作、話務銷售員、小領域推銷員和初級職能崗位。

為此,李開復在書中表示:“你應該避開人工智能能夠完成的工作、瞭解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事情。”在解決方法上,李開復認為:大家應該把AI時代看成一個機會,讓工作賦予多樣化、成長性意義。

3.

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統籌性、複雜性工作

中國的互聯網絡迫切懂技術的管理人員……我們走過了很多彎路,企業的創業者和經營者對此都要深刻地反思。——王選

為了確保我們的職業生涯不會因為人工智能的替代而中斷,不管你眼前從事的是否為長遠性或冒險性工作、職能型或管理型工作,都應從下面的工作類型來入手規劃。

決策性/統籌性工作(例如,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大區域銷售代表),因為人工智能不擅長提出新概念並多角度解決問題。

複雜性/戰略性工作(例如,首席執行官、談判專家、資深策劃),這需要多領域進行高強度的戰略決策工作,對於AI算法來說難以理解其本質。

靈敏性工作(例如,技術性人才、美容專家),因為在實際工作中機械機器人的發展速度非常緩慢。

同理心/人性化工作(例如,理財顧問、銷售顧問、培訓講師),因為人工智能沒有人類的情商,無法從事接待性、人性化的工作。

4.

作為個體在人工智能時代應該如何工作生存?

民營企業是野生的,不容易生存,生存下來之後成長也很困難。——黃宏生

李開復發佈新書《AI·未來》:AI將在15年內取代40%~50%崗位

71%的調查民眾對人工智能的革新持有積極態度▲

人工智能的本質是一場顛覆性的革命技術,AI對企業人員更多一種資源利用與人才的工作效率提升。對於企業來說,我們應立志於終身學習,全體員工都要了解行業新趨勢,不斷深化個人技能。具體有以下方面需要深化:

戰略性思維。面對傳統型崗位不斷淘汰,新時代的職業要求在專業密度上、知識密集度上,有更高更深的戰略性思維,來指導工作、反饋工作、決策工作。

批判性思維和利用數據。面對AI時代我們應積極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特別是使用數據來不斷量化工作流程與目標,將平時的日常任務由人工智能協作處理,自身只負責統籌性、覆盤性工作。

具有同理性和更專業的團隊精神,現在一個公司要做大離不開團隊,團隊不需要一個獨角獸型牛人,而是在溝通、合作上能夠對接清楚需求,給予指導性、積極性的團隊協作,完成項目。

最後,李開復在《AI.未來》中寫到:唯有從“人機協作”和發展“關愛型工作”的角度來調整未來的就業崗位,並鼓勵創意型工作,才能真正減輕人工智能對就業造成的巨大沖擊。人工智能沒有感情,用人工智能取代重複性工作,可以使人類從傳統勞動中解放出來,創造更多有愛、有創意、有人情味的崗位,這才是符合人類繁衍規律的可持續性選擇。

雖然業界有很多“恐慌論”在大肆渲染人工智能的功利性意義,不過理性分析發現,人工智能的普及在15年內只能覆蓋到基礎性職能崗位,其他方面不論是從專業的人工智能醫師、大區域高管人才都無法取代,在外部環境上如自動駕駛汽車也並非快速普及。

總之,企業從業人員在面對人工智能時代,應當反思未來的工作不僅僅是選擇更復雜、更有價值性的工作,職業本質是一種利他主義價值觀,只有自身能夠影響更多人群與社會效應,才不會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同時迷失自己,這才是個體發展自我、實現職業抱負的終極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