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AI時代 重新尋找人類存在的意義

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AI時代 重新尋找人類存在的意義

如今,移動互聯網紅利日漸趨薄,行業發展逐漸出現瓶頸,各路創業者和投資人紛紛把人工智能看成是革新產業困局、提高行業運營效率和激發創新的關鍵要素。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239億元,預計2018年將有望超過380億元。其影響從語音識別、自動駕駛汽車遍佈到金融交易、智能財務領域等,帶動了一系列的新興產業的高速發展。隨著時代的推移和技術的發展,未來人工智能領域將擴張至各行各業,必將帶來新一輪的社會經濟變革。

本期《中國人工智能之路》李開復接受主持人畢嘯南邀請,與主持人針對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將如何變革以及我們該如何規劃人工智能時代的生活、學習等問題展開深度探討。

李開復表示,程序化的、重複性的、僅靠記憶與聯繫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將是最沒有價值的技能,可以由機器來完成;反之,那些最能體現人的綜合素質的技能,是人工智能時代最有價值,最值得培養、學習的技能。人工智能對生產效率的大幅改進,對人類勞動的部分替代、對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必然觸及社會、經濟、政治等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畢嘯南】:在這之前,我已經專訪了很多AI領域的企業家,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就是都是科學家,或者學者轉型,所以您認為這種科技型人才轉型成企業家,他們自身或者這一類人群需要突破的壁壘在您看來是什麼呢?

【李開復】:其實要轉的地方還很多。最大的一點,就是科學家從讀博士到寫論文做研究的整個過程中,追求的是一件事情,就是要做前人沒有做過事情,差異化越大越好,越新越好,但是不追求其它的。但是當我們做企業也好,做投資也好,做產品也好,追求的一定是滿足用戶的需求,滿足市場的需求。當你的終極目標有這麼巨大的轉移的時候,一個科學家能不能非常成功地轉換自己的角色,就看他能不能放下過去追逐的那一個目標,而接納新的目標。所以如果你用科學家的思維,你很可能想要做一個完美化的,一個科技領先的,一個前人未所做過的,而不是一個真正的所謂普及性成功的產品,那在這個過程中,轉換這個思維我覺得是最難的。

【畢嘯南】:您提到了其實很有趣的事情,其實兩個階段的目標,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李開復】:對,我覺得人總會覺得說是可以合一的,其實是不可以的。因為你做這個車是要做成世界最快的跑車,還是賣得最多的車,就是說你得技術的差異化,還是市場份額,這個是非常不同的企業文化,也是非常不同的個人的思維方式。

【畢嘯南】:這裡邊幾乎分了兩類人,一類人就是說有人發現我真的是隻能做技術類的人才,所以說會找合夥人,團伙性作戰;另一類就是說他自己能夠實現轉型。您認為AI的創業者跟其他的創業者其實更需要一些不一樣的特質是什麼?

【李開復】:我覺得從計算機技術來說,AI算是比較接近科學的。計算機基本是個工程,那麼在這個工程的領域裡面,過去做系統的,做操作系統的,做數據庫的,做安全的,他們其實還是工程師思維大於科學家思維,所以他們的轉型會相對容易一些。AI科學家還真的是需要很懂數學,能夠發明新的算法,世界上最聰明的大腦碰撞,還有競爭什麼的,所以這一批做AI的人,當然還有做計算機理論的那些,一般不會成為企業家,所以不考慮了。就是系統型的人是工程師的,AI相對科學家的,所以我對於AI型科學家轉型企業家會抱一個問號。

【畢嘯南】:我們國內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研究,包括這種原創研發的力量,到底是個什麼狀態呢?有人跟我說現在市場上,世界範圍內甚至達到40%、50%的先進論文都是我們華人在撰寫的。

【李開復】:我們如果用圍棋作為一個例子,人下圍棋有九段高手,有像柯潔這樣的,還有五六七段,其實他們也都很厲害,但是九段比五段還是高很多,還有一些業餘選手。那中國在AI這個領域,其實已經早就脫離業餘進入職業水平了。如果說我們看比如說五段以上的AI高手,中國我覺得確實有43%,這個是創新工廠搜過所有的頂尖100個期刊裡面的作者,有43%是中國人。它的挑戰就是說,做最頂尖的這種探索性前人未做的工作,我覺得還是要美國、加拿大、英國領跑,我們還是要學習,要給足夠的耐心。但是如果說應用化也好,或者做很好的論文,甚至在一些競賽得第一名,我覺得我們的前1萬名的,五段以上的高手其實還是很多的,他們都年輕,所以給足夠的時間,我覺得在即便是頂尖的前10,前100,我們也會有我們的一席之地的。

【畢嘯南】:所以您認為應該是在下一代的教育過程之中,或者現在看我們節目的觀眾,他會覺得,我是在這個時候就應該加強對孩子這方面的素養培養了。

【李開復】:我覺得這是家長能夠馬上做的第一件事情。因為已有工作的人轉崗是很複雜的事情,他的工作會不會消失,他的公司會不會幫他轉崗,還有他會不會消失的時候已經退休了,還有會不會社會足夠富足了,因為AI賺了那麼多錢,是可以提早退休的,所以其實有很多因素。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說,哪些才華才能是很難,或者甚至不可能被AI取代的,我們怎麼把這些融入我們下一代的教育,這個我覺得會是每一個人都應該關注的,因為每個人都關注下一代成長。什麼是不能被AI取代的,AI像我剛才說的,它只能在單一的領域,去根據大數據做客觀的判斷,更高的能力還沒有,未來不排除會有,但現在還沒有。基於這句話,AI不能做的是什麼, AI不能做創新,AI只是優化,它是不能做跨領域複雜,是沒有人性的,是沒有感情的。所以哪些工作是人類應該更加強的呢?就是那些創新的工作。創新類的工作我覺得其實是一個非常廣義的,創新類的工作包括了科學、文學、藝術,包括了裡面的傳媒,包括了做公關,包括了講故事,包括了劇本,包括了話劇等等,還是比較大的從無到有,想出以前沒有過的東西的,這個從0到1這種的工作。創業者,或者是企業領袖,政府官員、領導這些複雜度很高,跨領域很高,而且需要一定的創新,需要一定的突破這一類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大類,跨領域也是一類,但是我們可能把它涵概在創意型的工作裡面。

《中國人工智能之路》是由財新視頻與瀾亭資本聯合出品的高端紀錄訪談節目,是國內第一檔聚焦被視為“人類第四次工業革命核心驅動力”的新一輪人工智能浪潮在中國發展歷史、現狀與未來趨勢的主題性專業探討節目。由知名學者、媒體人畢嘯南擔任總策劃、製片人和主持人。

歡迎加入沙丘學院,一起聆聽李開復老師的精彩分享~


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AI時代 重新尋找人類存在的意義


招生規模

僅招募40人,每年舉辦兩屆

申請條件

1.高淨值個人、 上市公司股東/高管

上市公司或富有家族繼承人、企業創始人

基金合夥人、社會知名人士

2.需有2位推薦人及推薦信(推薦信僅用於錄取參考)

3.學員畢業前,須有能力投資至少一個優質項目

申請流程

1.申請人填寫報名表

2.提交推薦信

3.沙丘學院學委會初步篩選

4.沙丘學院學委會面試

5.錄取入學

學員權益

1.投資大咖主題分享課程

2.精品項目路演,學員跟投

3.頂尖投資機構、獨角獸企業走訪,對話合夥人

4.選修遊學模塊

課程安排

開學時間:2018年3月或4月

課時安排:學制一年,兩月一次,每次三天兩夜(週五-週日)

上課地點:北京為主,部分活動可能在上海、深圳、杭州等地舉行,具體地點活動開始前通知。

課程諮詢

孫老師:13811966275(同微信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