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分析自己是佛系什麼了,快來看看孔子的治學三境界吧

最近朋友圈都被佛系刷了屏


佛系追星、佛系打車、佛繫戀愛、佛系員工


佛系瞬間佔領了頭條
別再分析自己是佛系什麼了,快來看看孔子的治學三境界吧

別再分析自己是佛系什麼了,快來看看孔子的治學三境界吧​​
其實仔細想想,佛系無非是為自己的懶惰和逃避找了一個非合理的藉口,並給自己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然後歸於無解。
別再分析自己是佛系什麼了,快來看看孔子的治學三境界吧
so···作為積極向上的我們


別再分析自己是佛系什麼了



看一看孔老夫子的


治學三境界吧

第一

別再分析自己是佛系什麼了,快來看看孔子的治學三境界吧第一境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即能夠感受辛勤學習溫故知新之樂。學習本來並不是一件人人會天生感到愉快的事。
別再分析自己是佛系什麼了,快來看看孔子的治學三境界吧
《論語·雍也》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本來是教人潛心學習的意思,反過來,也可以用這句話來解釋學習之樂。一個人修養達到這種境界,就能感受到學習的愉悅。所以,熱愛學習以學為樂,是最起碼的境界。

第二

別再分析自己是佛系什麼了,快來看看孔子的治學三境界吧第二境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即能夠感受朋友之間切磋批評之樂。


別再分析自己是佛系什麼了,快來看看孔子的治學三境界吧“朋”字的本義並不完全等同於今天的“弟子”。專門談弟子,《論語》並不用“朋”字表述。《左傳》襄公十四年,師曠說“朋友”之間的行為準則應該是“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


方苞《與翁止園書》說得好: “古人之有朋友,其患難而相急,通顯而相致,皆末務也。察其本義,蓋以勸善規過為先。”可見這個“朋”是指“勸善規過為先”之人。

第三

別再分析自己是佛系什麼了,快來看看孔子的治學三境界吧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即能夠感受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之樂。
別再分析自己是佛系什麼了,快來看看孔子的治學三境界吧​如何對待“人不知”,實質上是一個如何對待名譽地位利益實惠的問題。真正的知識分子,絕不會一天到晚揣摩如何出名牟利,如何升官發財,走什麼路子,討誰人歡心,也絕不會看不見“粉絲”追捧自己就大叫寂寞難受。


別再分析自己是佛系什麼了,快來看看孔子的治學三境界吧​《學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憲問》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里仁》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可見,孔子認為“人不知而不慍”,是治學的最高境界。

辛棄疾有個朋友鄭汝諧,寫過一本《論語意原》。他說《論語》首章“此數語,蓋孔門入道之要”。他又說:“三千之子所以依依於洙泗之上,雖患難窮困,不肯捨去者,蓋深造此境,熟知此味也。”孔子提出治學“三境界”,確實是每一個有志於學的人“入道之要”。既然如此,弟子們整理先師言行,把這三句話寫在《論語》最前面,也就理所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