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標準」逆登陸日本

中國“標準”逆登陸日本

約一半有智能手機的中國人都在使用的“支付寶”將在2018年登陸日本。

在中國,在手機上開設“賬戶”就能基本上免費乘坐出租車的支付寶的活動引起熱議,短短几年時間便迅速成長為日支付達1.3億筆的人氣APP。支付寶將難以獲得信用卡的低收入人群拉入消費的世界,為中國經濟的規模擴大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標準”逆登陸日本


但是,支付寶登陸日本這一消息的核心在於其支付技術的基礎“二維碼”。在日本印在機票等地方上的矩陣碼就是二維碼,這原本是日本的技術。

開發二維碼的是日本的電裝公司(目前為子公司Denso-Wave的業務)。豐田汽車的“看板管理系統”廣為人知,但很多人並不知道豐田旗下的電裝在1997年為實現看板管理系統的電子化開發出了比條形碼容納更多信息的2次元編碼,也就是二維碼。

電裝沒有獨佔該技術。當時的電裝不僅面向豐田,還提出推廣二維碼的戰略,免費公開製作二維碼的軟件,而銷售二維碼的掃碼器。

結果,電裝的二維碼和掃碼器被競相開店的便利店企業採用。但沒有擴大到海外,甚至被稱為“加拉帕戈斯技術”(Galapagosization,即在孤立的環境下,獨自進行“最適化”,最終對外喪失競爭力)。

情況在2010年之後發生了變化。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用攝像頭讀取信息的二維碼在海外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其中之一就是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企業阿里巴巴集團的支付寶。

支付寶原本使用的是中國自主開發的編碼,由於安全層面存在問題,後改為使用二維碼。改用二維碼不僅在安全性,還因為電裝免費公開相關技術,不收取專利費。支付寶也是一樣,不向用戶收取手續費,因而實現了爆炸式普及。

Denso-Wave的執行董事田路勝彥表示,“經常有人跟我說一個二維碼收10分錢也好啊”。但是,關於公不公開,從戰略角度來說,電裝並沒有做錯。正是因為免費公開,二維碼才得以在全世界普及。美國微軟也開發出了類似於二維碼的編碼,但是由於收費,最終未能得到普及。

真是很難評判對錯。日本誕生了手機攝像頭和二維碼,中國則利用二維碼創造出巨大的商業機會。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日本受到了來自中國的“標準逆登陸”攻勢。

日本的銀行和其他產業為什麼沒有搶在支付寶之前注意到二維碼的便捷性和發展潛力呢?為什麼沒有預想到IT企業有可能威脅現有金融服務秩序這一點呢?這些問題值得思考。

據悉,中國的銀行也曾反對過支付寶。但是,中國政府認為中國的銀行系統落後,希望通過智能手機服務進行挽回,同時也更容易掌握納稅人的情況。中國積極推動IT企業提供支付服務的限制放寬,促進了新產業的誕生。

中國憑藉13億人口在“商業模式”和“標準”上威脅日本的事例今後或將不斷增加。例如拼車、共享單車、汽車產業正在轉移重心的純電動汽車(EV)等。

最近,一家名為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的中國鋰離子電池企業頻繁拜訪日本知名汽車廠商。中國政府提出自2019年開始要求車企銷售一定比例的純電動汽車的政策,並通知汽車廠商,如果不採用符合國家標準的電池,將不會被認定為合規的純電動汽車。

觀察中國政府發佈的合規電池企業“白名單”可知,前10家全部為中國企業,松下和韓國企業等海外企業被排除在外。排在最高位置的是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雖然沒有關於評選標準的正式說明,但顯而易見,佔世界汽車銷量3成的中國正試圖掌握純電動汽車心臟部位的“標準”。日本在一度領先的電池領域,正在被中國奪走霸權。


中國“標準”逆登陸日本


另一方面,中國還將啟動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交易。預計從電力行業開始,汽車行業也將成為交易對象。有觀點指出,如果將來日本車企不滿足中國的排放標準,工廠有可能無法在中國開工。中國對於《巴黎協定》顯示出不同尋常的熱情,如果從通過排放量交易制度來更易控制汽車等主要產業、尤其是外資企業的目的考慮,就不難理解中國的行為了。

如今的中國或許正在從大量生產的“世界工廠”轉變為“標準大國”。在圍繞事實標準(De facto standard)和法定標準(De jure standard)的競爭中,美歐曾是日本的主要競爭對手。但今後的真正對手變成中國政府和巨大企業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