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南雄梅關古道兩日休閒遊

遊玩地區:韶關市 遊玩天數:2天


梅關古道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古驛道,也是廣東重要的一個關隘,第一天的遊玩絕對要帶你跨越梅關古道,體驗深邃的關隘文化,在珠璣古巷瞭解歷史悠久的地域風貌和民族特色;第二天帶你領略紅軍戰役舊址,瞻仰當年紅軍的光榮事蹟,再去銀杏群看“滿城盡帶黃金甲”。

第1天: 梅關古道 - 鐘鼓巖 - 裡東古戲臺 - 珠璣古巷•梅關古道 - 大雄禪寺

第2天: 三影古塔 - 中共廣東省委機關瑤坑舊址 - 水口戰役紀念公園 - 坪田古銀杏群


行程詳情


01

梅關古道 - 鐘鼓巖 - 裡東古戲臺 - 珠璣古巷•梅關古道 - 大雄禪寺收起

梅關古道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古驛道,也是廣東重要的一個關隘,第一天的遊玩絕對要帶你跨越梅關古道,體驗深邃的關隘文化,在珠璣古巷瞭解歷史悠久的地域風貌和民族特色;第二天帶你領略紅軍戰役舊址,瞻仰當年紅軍的光榮事蹟,再去銀杏群看“滿城盡帶黃金甲”。

梅關古道

建議遊玩時間:1-2小時

梅關古道,坐落在廣東省韶關市南雄市城北28公里的梅嶺上,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梅嶺是粵贛交界的一個隘口,秦時在此設關,叫梅關。梅關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連接長江、珠江水系陸路最短的交通要道。

梅關古道被兩峰夾峙,虎踞梅嶺,如同一道城門將廣東、江西隔開。古道開通後,南北交通大為改觀,梅嶺古道成了連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使當時的百里梅嶺古道一片繁榮。據史料記載,梅嶺古道“長亭短亭任駐足,十里五里供停驂,蟻施魚貫百貨集,肩摩踵接行人擔”。

廣東南雄梅關古道兩日休閒遊

鐘鼓巖

建議遊玩時間:2小時

鐘鼓巖位於南雄市區北27公里處,原城翠屏山,因其中有二石,一在鍾巖叩之如鐘聲,一在鼓巖擊有鼓音,合稱為鐘鼓巖。

鐘鼓巖與梅嶺相望,是梅嶺古道的必經之地,開發歷史悠久,巖洞內外,留有歷代名流的墨寶詩句。

巖上石壁刻有“萬福洞”三個大字,落款“大唐呂岩”(即呂洞賓)。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被貶嶺南,獲赦後北歸路過這裡,為八仙洞題“諸仙洞”三字。鐘鼓巖不僅洞內景觀奇特,洞外岩石亦奇形怪狀。並建有六亭:甫梅亭、倚翠亭、迎曦亭、拱北亭、崆峒亭和梅亭。巖下有“洞真觀”,觀內兩側陳設陳奇和鄭倫二將塑像,進而是老子像、玉皇大帝殿、呂純陽殿、三清殿等。

裡東古戲臺

建議遊玩時間:1小時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珠璣鎮裡東村,始建於明代。古戲臺的主舞臺頂天面挑簷翹角,中間設置為八角覆鬥藻井,可以通過聲學反射產生“繞樑三日”的音響效果。

珠璣古巷•梅關古道

珠璣巷,位於廣東省南雄市城北部偏東,在323國道南雄至江西大餘公路9公里處的沙水村。該巷南起駟馬橋,北至鳳凰橋,全長1.5公里,是古代五嶺南北梅關古道的必經之路,其古樸風貌猶存。珠璣巷有三街四巷,即珠璣街、棋盤街、馬仔街;洙泗巷、黃茅巷、鐵爐巷、臘巷。今住居民381戶,1742人。現有姓氏為王、林、何、謝、曾、黃、鍾、賴、劉、陳、郭、周、董、雷、戴、張、楊、歐陽、李、熊等159姓,其中雷姓是畲族,其餘諸姓均為漢族。

廣東南雄梅關古道兩日休閒遊

唐、宋末年,中原內地戰亂頻仍,不少氏族為避戰禍和自然災害,紛紛經江西南安(大餘)越梅嶺南來。在古時,嶺南地區為煙瘴之地和官宦貶謫之所。這些先民在兵荒馬亂中,扶老攜幼,歷盡艱險,來到南雄珠璣巷。他們不熟悉嶺南各種情況,不敢貿然再南下,只好在此安頓下來,重新創業。居住數年或數十年,他們逐漸適應了嶺南地區氣候和生活習慣之後,才逐步南遷珠江三角洲。故那裡的許多名人望族,都把珠璣巷稱為“七百年前桑梓鄉”。

廣東南雄梅關古道兩日休閒遊

珠璣巷由唐敬宗易名得名,但它的開始興旺則還在李湛之前,其興衰與玄宗時開挖的梅關古道密切相關。唐敬宗即位百餘年前,張九齡奉唐玄宗之命,開鑿大庾嶺梅關,把一條崎嶇難行的山徑開通為能通車馬的大道。從那時起,梅關道由此溝通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使南北交通頓時通暢,成為嶺南最重要的通道,而依踞梅關道的珠璣巷也夾道成鎮,古代稱沙水鎮,成為南來北往旅客的歇息地,上升為大庾道上最重要的驛站。

廣東南雄梅關古道兩日休閒遊

由於珠璣巷離古時縣城近15公里,距離大庾嶺近2.5公里,正好是南下北上的過客路途歇腳處。南下的趕路人從大庾嶺過梅關,再走25公里的路到珠璣巷,正好是一日腳程,恰好在日薄西山時分抵達珠璣巷。北上的趕路人從南雄起程行15公里到珠璣巷,如果當日上梅關,在天黑前不一定能翻過大庾嶺,因而也暫住下來。所以從盛唐開元而始,尤其是明、清時期,南來北往路過珠璣巷的商旅、挑夫“日有數千”,直到清末粵漢鐵路修築之前,這條路載著珠璣巷興旺了1000多年。

大雄禪寺

建議遊玩時間:1小時

大雄禪寺,地處廣東嶺南重要歷史文化名城南雄市。大雄禪寺初名沙水院,後稱沙水寺,只能相當於精舍性質的小寺;始建於宋德祐元年(1275年)至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是嶺南廣東古代名剎之一,古寺坐東朝西,建築物由南向北橫臥,為磚木結構。

大雄禪寺,初名沙水院,後稱沙水寺,只能相當於精舍性質的小寺;始建於宋德祐元年(1275年)至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是嶺南廣東古代名剎之一,古寺做東朝西,建築物由南向北橫臥,為磚木結構。大殿堂前南北兩側建置鐘樓、鼓樓各一座,接著是第二座殿,兩旁為藏經閣,方丈室和眾僧寢室,後面就是廚房和齋堂。整座寺院佔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清代前沙水古寺在南雄百餘間寺、庵、觀、廟、壇中頗有盛名。

廣東南雄梅關古道兩日休閒遊

寺院,內古樹參天,花卉盛開,玉桂清香,古剎顯得幽雅清淨。兩座大殿堂上均為油漆彩畫,尤其是前棟大殿兩橫樑上,配有雕工精細的游龍,似在騰雲駕霧,起伏翻騰,虎虎有生氣。兩座殿堂內的粉牆和米柱光彩照人,顯得金碧輝煌,十分宏麗壯觀,展示出宋代嶺南古剎風格的佛教特色。在寺內塑有十八羅漢和諸天菩薩等100多尊,其中有尊為貼金菩薩,其他菩薩個個神態各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沙水古寺飽經滄桑,歷代曾作修葺。清咸豐八年(1858年)十二月,太平軍石達開部與清軍在沙水一帶展開一場拉鋸戰,沙水古寺被戰火焚燒過半。同治初年,主持和尚化緣重新修復,未保持原來的古樸風貌。

廣東南雄梅關古道兩日休閒遊


02

三影古塔 - 中共廣東省委機關瑤坑舊址 - 水口戰役紀念公園 - 坪田古銀杏群收起

三影古塔

建議遊玩時間:30分鐘

三影塔,原名延祥詩塔。位於中國廣東省南雄市永康路,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在明朝正統十一年(1446年)重修過,原是延祥寺的其中一座建築物。該塔為樓閣式磚塔結構,平面六角形,共9層,高50.2米(加上塔頂)。

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東省僅有的有絕對年份可考的北宋早期磚塔。三影塔是六角九層樓閣式磚塔,通高50.2米,塔造型規整,秀麗挺拔,高超群宇,自古以來為南雄城的象徵,塔內設階梯通各層外迥廊,遊人可登至九層,一覽雄州美景。

三影塔是目前廣東省僅有的一座年份可考的北宋早期磚塔,現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身每層均伸出飛簷和欄杆,飛簷的梁頭上都懸掛著一隻銅鐘,全塔共有48只銅鐘。而簷脊的末端則各蹲伏著一匹醬紅色的陶製貔貅,寄以祛災託福之意。

據說,該塔能在延祥寺光滑如鏡的寺壁上反射出三個塔影,一影朝上,兩影倒懸,故改名為“三影塔”。可惜延祥寺已毀,遊人再也看不到這一奇景了。

廣東南雄梅關古道兩日休閒遊

中共廣東省委機關瑤坑舊址

建議遊玩時間:30分鐘

中共廣東省委機關瑤坑舊址,位於南雄市雄州街道荊崗村委會瑤坑村。抗日戰爭時期,廣州淪陷,中共廣東省委北遷韶關,於1939年冬遷到南雄城郊的瑤坑村,並駐紮了一年多的時間。2010年,省委舊址重修,並按舊時歷史面貌予以布展,設有一間反映省委在瑤坑工作期間的歷史資料陳列室。

中共廣東省委駐地舊址(瑤坑村)由大小共5間房屋組成,均屬土木結構,總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房屋高4米左右。從道路側進入第一間房就是原來的辦公室,面積約50多平方米;其餘四間是休息、秘密會客室。近10多年來,當地人民為保護這一革命舊址,原居住在這些房屋的人家相繼遷出,給人參觀。

廣東南雄梅關古道兩日休閒遊

2010年6月29日,南雄市在雄州街道瑤坑村隆重舉行中共廣東省委舊址瑤坑修復保護工程落成儀式。

據瞭解,按照“厲行節約,修舊如舊”的要求, 省委舊址瑤坑在原地重建了一排面積約150㎡的5間青磚瓦房,夯土地面、懸山頂、板瓦屋面,使當年原汁原味的建築原貌再次重現,該市還蒐集到了蒐集到時任省委書記張文彬、組織部長李大林、宣傳部長塗振農的一些文字資料和圖片以及當時省委機關工作人員梁維平用過的織籃、梳妝櫃等珍貴歷史物品等。

廣東南雄梅關古道兩日休閒遊

同時,還修建了1000㎡停車場,並配有書報亭等公共設施。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是扶貧開發“雙到”掛點單位,該公司投入近300萬元完成了瑤坑至司馬窩段和飲水工程,徹底解決了全村100多戶,500多人飲水難和行路難問題。

水口戰役紀念公園

建議遊玩時間:1小時

水口戰役包括江西池江、大餘、梅嶺關、水口圩等戰鬥。共擊潰陳濟棠的粵軍15個團,其中水口圩戰鬥擊潰10個團。這是紅軍史上罕見的一場惡戰。

2002年10月,水口鎮人民政府為了銘記水口戰役的歷史,激勵向上,籌備興建水口戰役紀念公園。在省老促會、韶關市委、市人民政府、南雄市委、市人民政府、廣東菸草南雄市有限公司、南雄市國土資源局的支持下,籌資90多萬元,興建水口戰役紀念公園,此園於2004年3月底基本竣工,完成了紀念碑,紅軍雕像、廣場、鵝卵石道路、防護堤、防護牆、大門,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將軍為紅軍烈士雕塑題詞。2004年9月被南雄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廣東南雄梅關古道兩日休閒遊

2012年,正值水口戰役80週年之際,為了提升公園品位,進一步完善旅遊配套設施,讓遊人能更好地瞭解水口戰役,水口鎮黨委、政府多方籌集資金,對水口戰役公園進行了維修改造,建設了水口戰役宣傳牌坊、公園涼亭,並對公園內綠化、路燈、公園門坪等進行了升級改造。

慕名到紀念公園瞻仰紅軍烈士塑像、緬懷毛澤東等老輩紅軍的光輝事蹟的遊客絡繹不絕。每年清明節前,水口鎮全體幹部職工、中小學師生紛紛到紀念公園的紅軍雕塑前敬獻鮮花,緬懷革命先烈,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廣東南雄梅關古道兩日休閒遊

坪田古銀杏群

建議遊玩時間:1小時

千年古銀杏群位於南雄市東北,距南雄市區58公里的坪田鎮。坪田鎮境內有一大片叢生千年銀杏林,2000多株銀杏樹中,樹齡最長的有1680多年,樹齡最短的也有二三百年。成了南雄獨特一景——古銀杏群落。

銀杏又稱白果樹,也叫公孫樹,是古老的孑遺植物。落葉喬木,雌雄異株,葉片扇形,春芽碧綠、夏蔭如蓋、秋葉金黃、冬枝虯勁,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南雄銀杏生產歷史悠久。據縣誌記載,早在唐朝年間南雄就有銀杏,是我國銀杏經濟林栽培最南端的市,是廣東銀杏主產區。南雄白果最大優勢是:早熟、早上市,每年新曆8月中旬可採收,是中秋佳節的佳品;粒大、殼薄潔白、肉糯性強、食味香濃、胚芽隱沒、無苦味,深受消費者的喜愛,成為南雄傳統的出口的產品。南雄白果在港澳、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享有很高的市場聲譽,港澳店家掛牌“南雄坪田白果”以示正宗。

“銀杏染秋”是銀杏到了秋天,樹葉變得金黃且撒落地面。此時正值秋收季節,果農收果,一派豐收景象。“銀杏染秋”是攝影愛好者鍾愛的景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