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與老師互推,孩子「學不學、會不會」是誰的責任

教育是國之重任,教育關係到國家的興衰,民族的發展。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產生的。按教育的場所來分,教育可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需要接受這三個方面的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影響非常大,可以說這兩種教育無論怎麼強調都不算過分,而這兩種教育各自的任務是什麼?其實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在這裡筆者就談談孩子的學習問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孩子的學習上該解決哪方面的問題?在孩子學習上,許多家長和許多老師總喜歡互推,出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紛爭的現象,在這個問題上,如果不明確責任和分清界限是搞不好教育的,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家長與老師互推,孩子“學不學、會不會”是誰的責任

現在全社會都重視敖育,特別是家長望孑成龍的心非常切,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孩子是整個家庭的希望,也是國家的希望。中國執行了三四十年的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孩政策,許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嬌生慣養,過分溺愛的家長也不在少數,有的老師常常感嘆:現在的孩子是越來越不好教了,管不得、講不得。面對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老師有時真的束手無策,稍微不注意就會戴上“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帽子。家長和老師都十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也因此互相推卸責任或爭功自居,這種現主要表現在:學生成績差,老師把責任推給家長,說缺乏家庭教育,而家長把責任推給學校,說老師沒有認真負責;如果孩子成績好,老師說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好,而家長則說自己的孩子聽話,聰明,家教好。

家長與老師互推,孩子“學不學、會不會”是誰的責任
家長與老師互推,孩子“學不學、會不會”是誰的責任

出現家長與老師相互推卸或爭功自居的現象是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有家庭教育的任務,學校教育有學校教育的職責。在此,筆者主要談孩子的學習成績,其實這也很簡單,就是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孩子學不學的問題;二是學得會不會的問題。“學不學”的意思主要是看孩子有沒有主動學習的習慣,“好學”的品質,這種品質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在後天環境中是得到伸延還是受到了限制,對孩子“學不學”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家長,特別是父母,孩子出生到進學校學習之前都與家長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在進大學之前都沒有離開過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比任何人都大,孩子爰學不愛學主要來自父母的影響。第二個問題,學生“會不會學、學得會不會”,這主要是老師的責任,如,某個學生(智力正常)整天都在學,但是成績又不理想,這就不是父母的責任,老師多得反思反思教學方法的問題了。

家長與老師互推,孩子“學不學、會不會”是誰的責任
家長與老師互推,孩子“學不學、會不會”是誰的責任

有一次筆者與某個校外培訓機構人員交談,該機構負責人說,他不怕孩子的成績差,怕的是孩子不學習,成績差可彌補,不愛學習補習起來就困難了,這種習慣是難以改變的。那麼在孩子學習方面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什麼?筆者認為家庭教育應該解決孩子“學不學”的問題,學校教育應該解決“會不會學,學得會不會”(前提是要學)的問題,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如:有的孩子先前不愛學習,後來又愛學習了;有的孩子原先愛學習,後來又不愛學習了。筆者在這裡談的是一般現象不是個別現象,孩子在學習上,只要主動去學習(稱為“好學”),並且會學,成績一定是優秀。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家長和老師要互相溝通、互相配合,才能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