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一生,是爸爸去哪兒的一生

金庸小說裡,其實一直有一個心結沒打開。

《倚天屠龍記》裡,張無忌父母雙亡,之後的故事都是沿著“義父你在哪裡無忌很想你”一條主線,穿花引線,翻山越嶺……

金庸的一生,是爸爸去哪儿的一生

《射鵰》講的,其實就是兩個互為鏡像的孩子,楊康和郭靖如何對待自己殺父仇人的事情。

《天龍八部》,段譽、虛竹、喬峰三位主人公,都在找爸爸的路上,王語嫣木婉清阿朱阿紫這些都在認爸爸。

《俠客行》裡,從小是孤兒石破天也在找爸爸。

而一出生就沒有爸爸那些人,比如楊過,他孤獨無依了十幾年,雖然幾次想殺掉郭靖,為父報仇,但他實際上早就把郭靖當做了自己精神上的父親。

又比如令狐沖,對華山的感情,對偽君子嶽不群的執念,其實也是父子情深。

金庸的一生,是爸爸去哪儿的一生

所以金庸筆下,父親們總是缺位的,這是小說裡悲情的內核

有人調侃道,說他寫的是“爸爸去哪兒”,但後來我讀到《金庸傳》裡的一個小細節,我就發現其實並不好笑。

傅國湧先生寫的《金庸傳》裡有一段,提到過金庸的父親:

1951年,金庸重回香港,在《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和編輯;同年四月,金庸父親冤死,以“抗糧、窩藏土匪、圖謀殺害幹部”的罪名在故鄉海寧被處決。

噩耗傳到香港,他哭了三天三夜。他少年喪母,此時又痛失父親,傷心了大半年。

兩個細節點,一個是金庸和父親兩地分隔;第二個,金庸父親被冤枉,而金庸沒辦法。

1951年,金庸28歲,還沒有開始寫小說。熟悉金庸的會知道,金庸寫的第一本小說《書劍恩仇錄》,是四年之後。

所以,我們大概就能明白,為什麼張無忌要尋找謝遜了吧。

他們天南海北兩地分隔,相聚的時間只有短短十年,而且金毛獅王是一個犯了錯的人,一個被主流判罪的人,一個被全世界誤會的人,張無忌卻要冒著生命危險,漂洋過海去接他回中原。

之後張無忌冒天下之大不韙,逃婚出走,拋下週芷若,尋到嵩山少林,拼了性命地,力鬥少林三神僧,為的就是,在武林同道前,給他下一場六月飛雪,替他洗雪沉冤。

這還沒完。在封筆之作《鹿鼎記》裡,表面上寫的是一紙荒唐言,無厘頭無心結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可在陳近南死掉的時候,一向沒心沒肺的韋小寶卻痛苦流涕。

韋小寶哭道:“師父死了,死了!”他從來沒有父親,內心深處,早已將師父當成了父親,以彌補這個缺陷,只是自己也不知道而已。

金庸的一生,是爸爸去哪儿的一生

他們之間其實不那麼親近,相處時日短暫。

韋小寶對陳近南,是有所敬畏的,“每次相聚,總是擔心師父查考自己武功進境”,“心下惴惴,極少有什麼感激師恩的心意”;他的心裡可能還覺得陳近南有些迂腐,反清復明,那個動盪的“明”不一定有這個“鳥生魚湯”的清好。

韋小寶和陳近南之間,多像父子那種獨有的有距離的親切感。金庸還有意無意地加了一句話,說韋小寶這才意識到:自己終究是個沒父親的野孩子。

此刻師父逝世,心中傷痛便如洪水潰堤,難以抑制,原來自己終究是個沒父親的野孩子。

其實我們都知道,金庸說的是自己。此時,離老人家(金庸父親)故去已經近20年。

在金庸小說裡,把所有有關於父親的碎片,拼在一起,其實就是金庸年輕時候的一個心結:一種遺憾,沒有父親的遺憾,身為人子卻不能盡孝道的遺憾,以及對自己無能為力而感到遺憾。

風塵之中,盡是性情之人。

完了嗎?

沒有。1993年,金庸應邀寫了一篇類似於自傳的小說《月雲》——

“從山東來的軍隊打進了宜官的家鄉,宜官的爸爸被判定是地主,欺壓農民,處了死刑。宜官在香港哭了三天三晚,傷心了大半年。但他沒有痛恨殺了他爸爸的軍隊。因為處死的地主有上千上萬,這是天翻地覆的大變。”

宜官是不是筆名,而是金庸的小名,祖父給他取的。

往事越千年。或許是政治正確,或許是金庸老爺子想得開,他不再怪誰。但耿耿於懷了這麼久,一定是有傷心事。

看書的人不正經,寫書的人最深情,這才是“只是當初我還不明白”。

金庸的一生,是爸爸去哪儿的一生

PS:金庸一生寫了14部中長篇小說(不包括短篇《越女劍》),而這14小說恰恰好湊成了一副對聯——

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

江湖不遠,書中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