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與瀘溪浦市」大型文化考察交流研討會在瀘溪舉行

10月14-15日,來自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湖南師範大學、吉首大學等全國各地的40多位沈從文研究專家學者以及全省各地60多名知名作家與文學青年匯聚湖南省湘西州瀘溪縣,共同舉行“沈從文與瀘溪·浦市”大型文化考察交流研討會。


“沈從文與瀘溪浦市”大型文化考察交流研討會在瀘溪舉行


瀘溪山水風光秀麗,民俗風情濃郁,歷史文化厚重,是中國盤瓠文化的發祥地,“東方戲曲活化石”辰河高腔目連戲的保留地,屈原流放期間的棲住地,豐富的山水人文資源為沈從文生前寫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思路和素材。浦市古鎮在歷史上是湘西四大古鎮之一,水運發達,商業繁榮。沈從文與浦市古鎮淵源深厚,每次離家或返鄉,浦市古鎮都是必經之地。今年是沈從文逝世30週年,為從沈從文的作品和人生經歷中挖掘出他與瀘溪、浦市的歷史淵源關係,提高浦市古鎮的知名度與文化品位,推動浦市古鎮旅遊與瀘溪縣全域旅遊發展,有關單位特舉辦了此次大型文化考察交流活動。

“沈從文與瀘溪浦市”大型文化考察交流研討會在瀘溪舉行

沈從文 / 資料照片

本次活動分兩個階段進行。

10月14日,40多位沈從文研究專家學者雲集瀘溪浦市,尋覓先生足跡,重走沅水之路,開展實地考察,進行深入研討。

“沈從文與瀘溪浦市”大型文化考察交流研討會在瀘溪舉行

當天上午,專家學者們從白沙碼頭分乘兩艘木船,如沈從文當年那樣,逆沅江而上,沿江考察參觀十里畫壁景觀。沅江水面開闊,風平浪靜,沿岸的馬嘴巖、箱子巖、辛女巖等鬼斧神工,壁立千仞,異常壯觀,沈從文曾為這裡留下多篇筆墨。他在《箱子巖》中寫道:“我有機會獨坐一隻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巖腳下。一列青黛嶄削的石壁,夾江高矗,被夕陽烘炙成為一個五彩屏障。石壁半腰約百米高的石縫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遺蹟,石罅隙間橫橫的懸撐起無數巨大橫樑,暗紅色長方形大木櫃尚依然好好的擱在木樑上……”一路上,專家學者對奇山秀水讚不絕口,熱烈地討論沈從文的文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凌宇說:“重走沈從文之路,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之感。”

“沈從文與瀘溪浦市”大型文化考察交流研討會在瀘溪舉行

瀘溪縣浦市古鎮

隨後,專家學者們來到浦市古鎮。沈從文對浦市有著深厚的情誼,他在作品中讚美古鎮之美:“河面既異常寬平,碼頭又幹淨整齊。街市盡頭為一長潭,河上游是一小灘,每當黃昏薄暮,落日沉入大地,天上暮雲被落日餘暉所烘炙剩餘一片深紫時,大幫貨船從上而下,搖船人泊船近岸以前,在充滿了薄霧的河面,浮蕩在黃昏景色中的催櫓歌聲,正是一種如何壯麗稀有充滿歡欣熱情的歌聲!” 專家學者在萬壽宮觀看了沈從文所熟悉的辰河高腔後,來到李家書院,為“從文研究基地”舉行了揭牌儀式。基地內藏有大量關於沈從文的珍貴史料,對於開展相關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沈從文與瀘溪浦市”大型文化考察交流研討會在瀘溪舉行

瀘溪縣浦市古鎮

當天下午,“沈從文與瀘溪·浦市”大型文化考察交流研討會在浦市古鎮舉行。凌宇教授全程主持了學術研討。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何錫章、北京大學教授高遠東、西南大學教授何聖倫、中山大學教授劉衛國、陝西師範大學教授趙學勇、馬來西亞南方大學邱苑妮博士等21位國內外沈從文研究專家先後發言(詳見鏈接),紛紛就沈從文與魯迅之比較、沈從文筆下的瀘溪文化古蹟、沈從文和浦市龍舟、浦市與屈原和沈從文的鄉愁源起及瀘溪旅遊如何開發和利用沈從文品牌資源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地研討。專家們一致認為,沈從文走出湘西,走向世界,瀘溪和浦市是必經之路。這條路既是他生命行走之路,也是精神行走之路。他與瀘溪浦市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眾多的文本關聯,挖掘、弘揚沈從文文化精神,開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一定大有可為。

“沈從文與瀘溪浦市”大型文化考察交流研討會在瀘溪舉行

瀘溪縣浦市古鎮

10月15日,進行了本次研討會的第二階段活動,60多名省內作家追隨沈從文作品,重走古驛道,參觀採風,舉行“沈從文文學沙龍”。

當天上午,作家們來到浦市鎮古驛道路口,踏上沈從文曾多次經過的古驛道,徒步行走10公里,抵達高山坪。這段古驛道,修建於明清,是從浦市通往鳳凰的要道,至今保存完整。一路上,作家們唱起湘西的山歌,重溫沈從文血肉交融的生命水系,歡歌笑語,抵達浦市。

“沈從文與瀘溪浦市”大型文化考察交流研討會在瀘溪舉行

瀘溪縣浦市古鎮

當天下午,來自全省的知名作家與文學青年在浦市古鎮舉行了“沈從文文學沙龍活動”,進行了“神秘湘西.古韻浦市徵文大獎賽”的頒獎儀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