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龜制面創始人:市值百億背後的3大商業模式


丸龜制面創始人:市值百億背後的3大商業模式



丸龜制面創始人:市值百億背後的3大商業模式


烏冬麵品類的專家。

丸龜制面創始人:市值百億背後的3大商業模式

更多餐飲好文請關注微信公號:勺子課堂。添加微信:270245434 加入社群,與500萬餐飲人一起成長,現在公眾號回覆“頭條工具包

”還可以領取餐飲人必備資料。

作者|希凌

提到丸龜制面,你可能有些許陌生和無感。

丸龜制面是在日本起家的一個自助式烏冬麵專賣店,2012 年來到中國,不過提起它的幾個標籤,一定會燃起你的興趣:烏冬麵品類 NO.1 、門店遍佈 30 多個國家、門店總數 1000 +。

它主打顧客自助自選模式,門店中有一條直線型櫃檯,顧客拿著托盤依次經過主食區、小菜區、飲料區,完成餐品的選取後,進行結賬。這種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餐廳借鑑,但是,盲目抄不見得有效。


丸龜制面創始人:市值百億背後的3大商業模式


▲自助自選的就餐流程

——形式可以抄,效率呢?我去過幾家做麵食和米線的快餐店,也是這種自選模式,可是從點餐到最終拿到餐品,過程長達 300 秒,甚至更久。在丸龜制面,全程只用了 86 秒。

西貝創始人賈國龍說過,任何品類都能成功,主要看成本、效率和體驗。餐飲人要不斷思考如何做到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好的體驗。

很多人抄失敗了是因為他只看到表面,而沒有深究底層邏輯是什麼?

在去年的第二屆亞洲餐飲企業家高峰論壇上,丸龜制面創始人粟田貴也分享了丸龜制面的三大商業模式——去中央廚房、自助自選模式、全開放式廚房。

丸龜制面創始人:市值百億背後的3大商業模式


去中央廚房:讓開店成本最小化

很多年前的一天,粟田貴也經過贊岐的一家烏冬麵工廠,看到許多人排大長隊只為了買一份現做的烏冬麵。

粟田貴也不禁想,為什麼這麼多人跑到工廠,而不是去餐廳?真正的顧客價值是什麼?他的答案是,比起環境,更重要的是現做的美味。這是丸龜制面的靈感來源,在此基礎上孕育了 “工廠+餐廳” 的模式。

和很多餐飲企業喜歡自建中央廚房不同,丸龜制面直接把工廠搬到了每個門店裡,在門店完成麵糰發酵、壓面、切面、煮麵的全流程。

丸龜制面創始人:市值百億背後的3大商業模式


▲ 門店數破 1000 家背後是自由靈活的開店戰略

當然,這與烏冬麵的品類特性有很大的關係,粟田貴也巧妙利用了做單品的優勢,把模式做“輕”,擺脫了中央廚房(配送半徑,配送效率等)的束縛,選址兼容性更高,美食廣場、街邊店、商場店統統可以。跨城市、跨國家,也可以。

丸龜制面給自己制定的開店計劃是,2025 年,全世界有 6000 家門店,也就是未來 8 年開5000 家左右門店,平均每年開 625 家。在中國,它的打法是一線城市直營,二三線城市加盟。這速度顯然不夠快,收購也是一種手段。

日經中文網消息稱,丸龜制面母公司 Toridoll 控股將收購香港同心飲食控股公司,後者旗下有香港知名連鎖品牌“譚仔雲南米線”。譚仔雲南米線在香港有 50 家門店,每碗米線售價約 27 元,定價與丸龜制面類似。如何借力本土化品牌,發揮協同效應,是丸龜制面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

所有企業都在思考兩個維度的增長:一個是同店業績,一個是門店總數。

丸龜制面創始人:市值百億背後的3大商業模式


▲丸龜制面的產品銷售設計

背後有個公式:營收=門店數量*單店營收。將單店營收繼續拆解,我們可以得到:單店營收=客數*客單價。

丸龜制面在提高客單價上沒少花心思。它的產品結構由烏冬麵和小菜兩塊構成。

丸龜制面創始人:市值百億背後的3大商業模式


▲丸龜制面的產品結構設計

表面看,烏冬麵是主角,從店名也能感受出來,炸物、飲品等小菜只是輔助的互補產品。實際上,烏冬麵作為誘客產品,最便宜的一款售價290日元(約18人民幣),在點餐的佔比雖然很高,但在銷售額和利潤佔比中遠遠低於小菜。好的模式就是,讓抱著吃烏冬麵而來的顧客,在不知不覺中消費小菜。


丸龜制面創始人:市值百億背後的3大商業模式


▲想不到吧,小菜才是丸龜制面的利潤驅動力


丸龜制面創始人:市值百億背後的3大商業模式


自助自選模式:提高效率

如何提升單店營收?除了從客單下手,還有一把關鍵鑰匙——客數。


丸龜制面創始人:市值百億背後的3大商業模式


▲一家門店的餐桌數是相對固定的,而翻檯率卻大有可為

丸龜制面的點餐模式是,顧客依次經過主食區、小菜區和飲品區,自助自選。顧客點主食時廚師同步進行加工,一份烏冬麵的出餐時間只要數十秒,小菜提前現場現做,顧客直接取用即可。

自助自選模式既減少了人力服務成本,也通過縮短到餐桌的時間提高翻檯率,可以實現 1 小時 3 - 4 次翻檯。國內很多模仿者做得很業餘,比如顧客點主食後沒有同步製作,最終沒有提高效率。

丸龜制面創始人:市值百億背後的3大商業模式


▲丸龜制面的主食區

高效率背後離不開一套好的流程設計。巴奴以前平均上鍋時間是 3 分 20 秒,進行流程改造後,時間縮短至 1 分 30 秒。這個流程不是讓服務員上鍋時跑更快,姿勢端得更準確,而是後廚廚房的流程。所有的配鍋底料都要改變,在 40 秒內全部抓完 16 種底料,這樣才能改變它的流程。

丸龜制面創始人:市值百億背後的3大商業模式


全開放式廚房:增強顧客體驗

餐廳業有一個趨勢,把門店當成一個窗口,向消費者展示食材和製作過程。果汁店開始用大面積空間陳列種類繁多的新鮮水果,麵包店架起明檔進行現場製作,餐廳裡種起水培蔬菜......

這其實是對產品價值感知的一種放大。在國內“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背景下,先讓消費者圖個安心,然後才是通過場景營造,帶動消費。

丸龜制面的全開放式廚房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廚師在顧客面前進行烹飪,演繹贊岐制面所的風情與環境。炸雞排、炸天婦羅、洋蔥圈、芥末章魚、沙拉等等一字擺開,“所見即所得”刺激顧客進行消費。

丸龜制面創始人:市值百億背後的3大商業模式


▲看著就忍不住想拿幾個

多樣化的小菜也對應滿足了不同消費層級的顧客的就餐需求。

成本、效率和體驗決定了一個品類是否能做成。丸龜制面交出的答卷是:去中央廚房(降低成本)、自助自選模式(提高效率)、全開放式廚房(增強體驗)。

——那麼,你的答卷是什麼?

更多餐飲好文請關注微信公號:勺子課堂。添加微信:270245434 加入社群,與500萬餐飲人一起成長,現在公眾號回覆“頭條工具包”還可以領取餐飲人必備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