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超人」是如何煉成的?

李嘉誠:“超人”是如何煉成的?

根據澎湃新聞等多家媒體報道,2018年3月16日,90歲的李嘉誠正式宣佈退休。當天在長和系的2017年財年業績會上,出任長和系主席達46年的李嘉誠宣佈辭任長江和記實業及長江實業集團的主席,交棒長子李澤鉅,李嘉誠轉任公司資深顧問。

“回望過去,本人自1950年創業開始,1972年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上市,於過去68年間,一直帶領長江集團穩步發展。”李嘉誠在退休信聲明中說,“本人希望各股東能對李澤鉅先生的領導繼續給予全力支持。集團對前景充滿信心。”

在很多香港人眼中,李嘉誠退休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他是香港開埠後第三任首富,自從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連續15年蟬聯華人首富寶座;他一手創立的長和系業務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員工總人數超過32萬人,橫跨港口、通信、酒店、零售、基建、房地產等產業;他創業六十多年以來,雖經歷多次經濟危機和挑戰,但是最後總能化險為夷,度過危機,並始終屹立不倒。

李嘉誠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有著怎樣的經商智慧和處事哲學,他又如何看待自身的命運?

李嘉誠:“超人”是如何煉成的?

一,化危機為轉機,“超人”嶄露頭角

“穩健中不忘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這是李嘉誠一生中最信奉的經商法則。數十年來的創業經商路上,他始終將此話銘記於心,在謹慎和冒險間把握著恰如其分的平衡。

經商就像是駕船在大海中航行,雲波詭譎風險難料,稍有不小心就可能撞上冰山,船傾人亡。但是如果過於小心翼翼,謹慎行事,又可能錯失許多良機,企業也難以發展壯大,這是一個兩難的境況。

1967年,香港社會出現相當大的動盪,人心惶惶,爆發了移民浪潮,投資者和市民紛紛把自己名下的房產低價拋售,引發了房地產行業的持續低迷,房價暴跌。

眼看著新建的樓盤賣不出去,投入的資金很難回款,並且房地產行業似乎越來越萎靡,不少從業者也坐立難安,於是他們也選擇拋售名下的資產,到國外發展,地產公司也紛紛倒閉,當時香港地產市場幾乎陷入絕境。

這時李嘉誠的經營重心從塑膠行業轉到地產行業已經九年了,他在地產業也投資了大量資金,如果市場繼續萎靡下挫,他將損失慘重。

李嘉誠憂心忡忡,但是他沒有慌亂,更沒有盲目,而是冷靜思考,沉著應對,通過不同渠道獲知的信息分析香港房地產行業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最後他得出了結論:地產的動盪低迷是暫時的,不會持續太久。

得出了這個結論,李嘉誠大膽地做出了“人棄我取,趁低吸納”的重大決策,將這次的危機轉化為難得的發展機遇,買下了大量被低價售出的住宅、商鋪、酒店等物業。可以說,這是一次豪賭,如果賭輸了,經此一役,他辛辛苦苦創立的事業可能就會一敗塗地。

時間證明了李嘉誠的判斷是正確的,他賭贏了。

到了1970年,香港的房地產市場漸漸好轉,大批當年離港的投資者紛紛迴流,房價回升,一路暴漲。這時李嘉誠手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物業,他的收租物業已經達到 35 萬平方英尺,每年憑藉收租就得到豐厚的回報,從此奠定了其商業王國的基礎。

在這場地產危機中,李嘉誠展現了過人膽識和智慧,外界對他敬佩不已,他回應道:“假如一件事在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皆相背時,那肯定不會成功。若我們貿然去做,失敗時便埋怨命運,這是不對的。”

李嘉誠:“超人”是如何煉成的?

二,以小博大,控股和記黃埔

上個世紀的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當時的四大英資洋行怡和、太古、匯豐還有和記在香港工商界舉足輕重,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李嘉誠在地產業站穩腳跟之後,決定擴展自己的事業版圖,收購一些有實力的公司,第一個目標就是怡和集團旗下的“九龍倉”。

他在二級市場購入了大量九龍倉的股票,想出其不意地一舉拿下它。九龍倉管理層察覺之後,採取了反收購措施,雙方一時僵持不下。這時有“世界船王”之稱的華人企業家包玉剛也在爭奪九龍倉,於是李嘉誠放棄了收購,他把目標鎖定在了更大的“獵物”和記黃埔上。

李嘉誠主動把自己擁有的1000萬股九龍倉股票轉讓給了包玉剛,幫助他入主九龍倉,贏得了包玉剛的信任和感激,這對他接下來控股和記黃埔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和記黃埔集團由和記洋行和黃埔船塢兩部分組成,其中和記洋行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上市公司。但是由於1973年香港的股市頻跌,接著出現石油危機,再加上地產又不景氣,和記黃埔的形勢岌岌可危。於是,匯豐銀行趁虛而入,注資了1.5億港元,成為了和記黃埔的重要股東。

因此,如果李嘉誠要收購和記黃埔,那麼,就必須要得到匯豐銀行的同意和支持,而包玉剛與匯豐銀行的掌舵人沈弼交情深厚,只要包玉剛出馬,收購和記黃埔就算是成功了一半。

包玉剛出馬了,替他去說服沈弼。其實當時沈弼對李嘉誠就非常欣賞,覺得他是個商業人才,再加上包玉剛的極力遊說,意料之中的,李嘉誠順利登上了和記黃埔董事局主席之位。

李嘉誠憑藉著資產6.93億港元的長江實業,成功控股了市值高達62 億港元的老牌英資企業和記黃埔,上演了以小博大的商戰經典,併為他贏得了“李超人”的讚譽。從此,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成了他旗下的兩大旗艦公司。

“商業的成功,取決於做人的成功。做生意的人都精明能幹,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關鍵在於,你得靠自己踏實的做人之道贏得別人的信任,讓別人願意和你達成交易。” 李嘉誠說。

李嘉誠:“超人”是如何煉成的?

三,少年往事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生於廣東潮州一個書香門第家庭.

他的父親李雲經是小學校長,祖父是清朝最後一屆秀才,有兩位伯父還曾跨海留洋取得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博士學位。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以後,剛剛上初中的李嘉誠在1939年跟隨父母輾轉逃難到了香港,寄居在舅父莊靜庵的家裡。

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後,港幣不斷貶值,物價飛漲,李家的生活愈加困難,但是禍不單行,父親李雲不慎染上了重病,在病床掙扎多時後,於1943年的冬天去世。少年的李嘉誠獨自面對家庭的困頓和父親的死亡,一夕之間長大成人。

“這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李嘉誠回憶時說,“我告訴自己不能死,身為大兒子,為了母親和弟妹,為了前途,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為了分擔家中的重擔,李嘉誠只好輟學就業,他進入了舅舅的手錶公司做學徒,學習修手錶,上班時,他總是第一個早到,用心工作,不敢有絲毫馬虎,因此成了加薪最快的員工。

後來他辭職了,到了一家塑料花廠做推銷員,憑藉著自己的勤奮和好學,很快就嶄露頭角,不久後就被提拔為部門經理,後來晉升為了總經理,這時李嘉誠只有20歲。

兩年之後,李嘉誠再次選擇了辭職,這一次,他踏上了創業之路,創立了長江塑膠廠。

在創業之初,李嘉誠也遇到許多了困難、艱辛和挑戰。他回憶道:“在最初10年間,每星期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時,晚上還要自修,加上工廠人手不夠,自己要身兼買貨、接單等工作,經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須以兩個鬧鐘起床,可說是每天最難過的時刻。”

1957年,李嘉誠偶然看到了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膠原料製造塑膠花,正在全面傾銷歐美市場的消息。他很快嗅到了其中的商機,在香港率先推出了塑膠花,並立即成為了熱銷產品,為他帶來數千萬港元的盈利,長江塑膠廠也一炮打響,李嘉誠由此在香港商界站穩了腳跟,成為了“塑膠花大王”。

對他來說,早期的工廠經歷,是他一生的財富。對做一個塑料花,原料怎麼來的,怎麼製作,怎麼出口,怎麼結算,他如數家珍,而他對世界經濟形勢的認知洞察,最早也來源於此。

“有一些東西不是我想要的,也不是我能主動選擇的,這一點很重要。這就是我的命運,我的人生。但是我在最艱難的被動選擇裡,選擇了相對較好的結果,這是我的成功之處。” 回首往事,李嘉誠說。

李嘉誠:“超人”是如何煉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