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歷史名人研究會及研究中心建設工作推進會在蓉舉行

四川历史名人研究会及研究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在蓉举行

推進會現場

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1日訊(記者 陳淋)去年12月,大禹研究中心、李冰研究中心和李白研究中心等10個四川首批歷史名人文化研究中心統一授牌成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全省歷史名人研究會、研究中心對促進歷史名人創新工程有了更加廣泛的共識,對推動巴蜀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了更加堅定的信心,形成了良好的整體發展態勢。

11月1日上午,四川歷史名人研究會及研究中心建設工作推進會舉行。本次會議認真總結四川歷史名人研究會及研究中心建設的經驗,進一步推進四川歷史名人研究會及研究中心建設各項工作,努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研究會和研究中心,進一步推進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

全省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指出,要“認真總結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經驗,推動研究闡發、保護傳承、國民教育、宣傳普及、創新發展、傳播交流六大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推進古蜀文明保護傳承、振興傳統節目等17個項目全面開花,不斷創造巴蜀文化新輝煌”。

在中央和省委的高度重視下,全省社科界按照省委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的戰略部署,積極主動作為,推進了全省歷史名人研究會、研究中心的建設不斷向前發展。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姜怡在會上介紹到,省社科聯作為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的主體單位之一,積極響應省委決策部署,主動服務大局,將培育和建設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歷史名人研究會、研究中心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予以強調和落實,制定了《關於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的意見》,成立了“四川省社科聯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充分發揮聯繫廣大社科界的優勢,充分整合全省學術和人才資源,圍繞“四工程一品牌”的思路紮實推進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作,在全省廣大社科界的支持下,特別是在各市州、各縣區黨政機關部門、各市州社科聯,相關高校及科研院所、文博單位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配合下,全省歷史名人研究的組織建設得到了切實加強。

當天的會上,省落下閎研究會、省大禹研究會、李冰研究中心、揚雄研究中心、諸葛亮研究中心、武則天研究中心、李白研究中心、杜甫研究中心、省蘇軾研究會、省楊慎研究會等10個四川歷史名人研究會和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進行交流發言。

省落下閎研究會、落下閎研究中心主任蔡東洲介紹,中心成立後,擬定了三年工作計劃,其中大部分已付諸實施。這個計劃包括學術研究計劃,即啟動《落下閎研究史》《落下閎與古代天體論》等項目和將已召開了11屆的落下閎天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繼續承辦下去,也包括服務地方文化建設,即支持和支撐閬中春節文化博覽會的舉辦和落下閎文化博物館的建設,還包括為落下閎相關的文學藝術創作、校本教材編寫提供服務。

省大禹研究會是我省建立最早的一批歷史名人研究機構。省大禹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李德書介紹,研究會成立27年來,歷經五屆理事會,匯聚了國內外的眾多知名專家學者在學會開展工作,形成了一大批研究成果,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全國大禹文化研究的先驅。下一步,研究會將加快博物館的建設。邀請國內專業機構、知名專家給予指導,精雕細琢,用心用力,支持北川高質量、高標準將大禹博物館建設成為全國大禹文化傳播的標誌性工程。同時,還將支持禹穴溝景區的二期建設;加快“九州禹跡”禹文化體驗區、大禹故里文化旅遊區規劃設計,推進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步伐。並且深挖大禹文化內涵,重點扶持發展以匯德軒為龍頭的工藝品、草編、羌繡、水磨漆等一批文創企業和研發單位,依靠現代科技,改進工藝水平和包裝,研發和打造以禹羌文化為主的種類齊全、內容豐富的旅遊商品體系,形成文化旅遊項目有效的支撐。

姜怡表示,推進全省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是個系統性工程,涉及的部門、單位、學科、領域很多,而且需要省內外的文博單位、文創公司、傳媒單位的共同促進。因此,各研究會、研究中心要以開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心態,在資料整理、學術研究、宣傳營運、打造文創IP等方面,互相交流合作,實現共建共享。同時,要積極推進歷史文化名人傳播方式、話語體系、呈現形式的不斷創新,並通過共同建設網絡微平臺,打通報、刊、臺、網、端等平臺,更好發揮歷史名人研究會及研究中心在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引導全省人民更好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作用,推進文化強省建設。

(圖片來自四川省社科聯)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