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多少年前,同學中間,都是在傳看安妮寶貝的書,雖然那時候是不知愁滋味的年紀,但也假裝看懂,跟著人物的喜怒哀樂一起喜怒哀樂。那時候安妮寶貝的書,有些是職場或者生活方面的感情,那時還在上學的我們,能看懂什麼,不過是裝x而已。那時有個比我高一年級的學長,貌似她看懂了安妮,說他的掌心上,也有什麼什麼,那時很是敬佩,現在想想他懂什麼啊,也就是唬住我們這些小蝦米了。

已經不知道多少年,沒接接受到安妮的信息了,直到這本書,才知道,安妮已經換了名字,叫慶山,慶字感覺好土充滿喜感,跟普天同慶,慶祝xxx是一個系列的,但是安妮用這個字,就不覺的土了,因為她是那麼厲害的一個作家,慶山,慶山,應該是有深意的,哈哈,雖然我不是安妮粉絲,但就是這樣的認可安妮。

《桐山:靜默如謎的生活》,跟辛波斯卡的《萬物靜默如謎》書名相近,增加了很多好感度。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再者,還有餘秀華,一個我喜歡的詩人。詩人在現代社會是一個稀缺的職業,本來就少,能寫出好作品的詩人更少。上帝在關閉一扇門的時候,會給你打開另一扇門。很久之前,就知道了一個詩人叫作餘秀華,寫的作品還不錯,對餘秀華的瞭解加深,則是在董卿主持的節目《朗讀者》上面。有些人說要詩意的生活,或者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但是你們讀詩嗎?除了教課書上的你們還會幾首?讀現代詩嗎?作為現代人,最貼切我們感情和生活的,是現代詩,顧城說“”黑夜給了我黑夜的眼睛,我卻用他尋找光明“”,海子說“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生活需要儀式感,生活更需要讀詩,培根不也說了嗎?讀詩使人聰慧,不信你看看民國才女林徽因和陸小曼,女神應該是他們這樣子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當然還有周嘉寧,於是,書雲,蘇枕書等等知名作家、撰稿人影評書評人等。

每天行走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裡,每天早九晚五的擠地鐵公交抑或自駕,在這個快節奏的生活裡,有時都忘了,生活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字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以這樣子嗎?可以不顧世俗的輿論,不結婚不生孩子一個人生活嗎?《無間道》中唱到,“我們都在趕路,忘記了出路,失望中追求偶爾的滿足”,是啊,我們一直都在趕路,出路在哪裡呢?前方又是哪方?也許我們應該停下來腳步,讓人生的時鐘慢一點,讀一首小詩,悵惘下生活的真諦。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我覺的應該把“的田野”去掉,遠方不是包含更多的空間在裡面。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