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商助力農產品訂單裂變式增長

農村電商助力農產品訂單裂變式增長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文件指出,“大力建設具有廣泛性的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設施,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基於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加快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

據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農村實現網絡零售額12448.8億元,同比增長39.1%。截止到2017年底,農村網店約985.6萬家,較2016年底增加169.3萬家,增長20.7%,帶動就業人數超2800萬人。

電商平臺巨頭紛紛佈局

阿里巴巴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阿里巴巴在2014年推出千縣萬村計劃,截至目前,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已經覆蓋國內29個省市自治區(除西藏和上海),700個縣,其中包括178個國家級貧困縣和147個省級貧困縣。目前,農村淘寶擁有3萬個村級服務站,近5萬個“村小二”。據瞭解,2016年,有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在阿里零售平臺上,活躍網購用戶超過2800萬,共完成了2074億元消費。此外,上述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在阿里零售平臺上,活躍賣家超過33萬,共完成了292億元銷售,有280多個貧困縣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其中40餘個貧困縣超過1億元。

京東

2017年4月10日,劉強東宣佈,“未來5年,京東將在全國開設超過100萬家京東便利店。其中一半在農村,每個村都有。這是繼1萬家京東家電專賣店計劃後的第3個線下合作項目。”從整體佈局來看,這是京東針對農村市場轉換了拓展思路,以實體的方式“滲透”農村市場。與此同時,合作的線下店是上線結合線下版本的創新綜合體,能夠成為京東的分銷渠道。

蘇寧

“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是蘇寧雲商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蘇寧O2O助力精準扶貧模式取得超出預期的成績。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9月底,蘇寧在592個貧困縣開設400家直營店,建成“O2O特色館”319家,培養農村電商人數超過10萬人,實現農產品銷售近50億元。

拼多多

統計數據顯示,拼多多2017年投入34億元,幫助全國農戶銷售183.4萬噸農貨,催生9億多筆扶貧訂單;在730個國家級貧困縣,扶持起4.8萬商家,幫助農貨搭上社交電商“高鐵”,帶動其年銷售額增速超過310%。拼多多帶動回鄉創業青年5萬多人,80後、90後的比例達到96.11%。而這些返鄉創業的農人店鋪在拼多多的幫扶下飛速成長,去年一年的營收增幅超過56%。“拼多多模式”通過打造邊逛邊買的購物場景,將更多貧困地區的農貨主動呈現,並帶動3億用戶接力,幫助農貨訂單實現裂變式增長。

農產品上行依舊是難題

觀點一:

產業鏈標準化待完善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加強農產品產後的分級、包裝、營銷”,這說明農村產業向外發展的主要短板是商品基礎產業鏈還不夠完善,需要加強建設力度。由於農村產業基礎落後,商品流通環節標準化缺失嚴重,農產品上行依舊是難題。農村電商的發展可在農村地區創造一條新的產業鏈,其中包括產品生產、加工、倉儲、檢驗、包裝、分銷、物流等環節,建設完整的產業鏈對帶動就業有了更大幫助。

由於過去農產品缺乏行業標準,產品差異化、個性化強,有了電商平臺的介入,通過大數據對產品的產地、重量、生產季節以及運輸的距離,都可以建立標準化的體系。農村電商可通過對種植、倉儲、物流、銷售和大數據反哺的全流程進行整合,讓農產品有更高的供應標準和品質,既提高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也讓城市消費者能吃到新鮮、安全、放心的農產品。通過電商的大數據平臺,還可以開展個性化定製,根據銷量以銷定產,更加科學地安排生產和種植。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助理分析師呂昊澤認為,為加快農村電商發展,法律法規和農產品標準化體系亟須完善;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尤其加強農村互聯網的發展和建設;推進農村企業信息化,鼓勵支持開展電子商務;加強農村的電商知識方面教育,信息技術推廣以及培養和引入電商、技術人才。

共青團陝西省委農工部部長魏延安認為,農產品上行作為一大痛點,是因為農產品長期處於原產品狀態,距離商品還有一定距離,距離合格的網貨更是距離遙遠。形象地講,就是農業還在19世紀,而電商卻在21世紀。加強產後分級以達到標準化,改進包裝以適應快遞物流,加強營銷以適應電商場景,這是農產品必須補上的課。

觀點二:

農村冷鏈倉儲物流供應鏈需加強

曹磊認為,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需“加強建設現代化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和“加快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反映出目前冷鏈物流對提高農村農產品上行效率的重要性以及健全農村物流供應鏈體系的必要性。農產品存儲環節對於冷鏈的特殊要求,在物流配送過程中同樣存在。目前,冷鏈物流在大城市比較常見,在農村其成本非常昂貴,並且現在一些普通的小件物流和大件物流也只進入到縣域級別,還未進村,更別談冷鏈物流了。農村電子商務對於改善農產品物流、加速農業信息流通、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健全農產品市場機制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呂昊澤認為,電商運營中的重要組成——物流運輸,是農村電商的一大軟肋。物流體系的不發達影響農村電商的發展,容易造成貨品交易進村難、出村也難的局面。之所以要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是因為相當部分農產品都是生鮮類產品,尤其是保質期短、易變質的家畜產品。冷鏈物流是農產品上游供應鏈中的重要組成,是各大生鮮平臺重點發展和建設的對象,對能否在生鮮市場佔有一席之地至關重要。我國的冷鏈物流體系仍不能和發達國家相比,所以加強建設冷鏈物流是提升農村經濟、提升農產品上行效率的重要舉措。

觀點三:

農村電商基礎建設是重點

魏延安認為,目前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冷鏈流通率達95%以上,而中國綜合冷鏈流通率僅20%左右,差距很大,必須迎頭跟上。但因為構建冷鏈體系投入很大,一般的生鮮電商企業又投不起,所以需要國家、企業和社會共同投入,構建新的電商公共基礎設施。

曹磊認為,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大力建設具有廣泛性的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設施”,表明了提升農村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水平至關重要,而“加快農村公路、供水、供氣、環保、電網、物流、信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說明農村電商的發展問題和農村地區的設施水平有很大關係,國家已做好大力投入的準備。有了政策支持,電商平臺應尋找新的突破口,重點關注農產品上行領域,加強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這樣才能吸引資源,同時大大降低物流成本的支出。

呂昊澤認為,農村與城市相比,最大不足在於其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尤其是互聯網方面技術引入和配套設施不到位。由於基礎設施不健全導致農村電商運營、產品流通成本高,產品標準把控困難。

魏延安認為,農村供應鏈體系十分落後也最亟待改進,是農村電商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著力點。圍繞農村電商的發展,需要加快從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等全過程的農村供應鏈體系改造升級。

農村電商引領農村三產融合

觀點一:

農村電商發展推動農村扶貧

曹磊認為,由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拼多多等大型電商平臺帶頭進行的農村脫貧、扶貧行為,收穫了一定的成果,也引起了國家的注意並得到大力支持。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說明國家認可多年來各地電商扶貧的成績並加大推行的力度,予以一定政策方面的支持,加速推進電商對農村扶貧的努力。雖然除了農村電商之外,新零售、跨境電商也是未來電商的風口,但由於這兩個市場體量都比較小,農村電商仍然佔據主導地位。很多電商平臺紛紛湧入農村市場,但是否真的解決了農戶群體關心的問題,仍然是個未知數。

呂昊澤認為,農村地區發展水平與城市地區差距依舊大,原本需要國家消耗大量的資源資金建設才能提升其經濟水平。如今民間的電商平臺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對貧困地區予以支援,在取得成績的同時還會起到標杆的作用,引領行業風向和加快農村產業與互聯網融合的速度。

觀點二:

形成創新型農業電商產業模式

曹磊認為,國家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基於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表明今後的農村電商模式或將發生重大轉變。目前電商零售行業正在經歷著一場重大變革,基於技術升級的新零售將加深線上與線下的互通、融合。互聯網大數據運用將改變以往零售業最基本的B2C模式,向C2B模式發展,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商品的定製生產和銷售。農村電商產業也可對原有模式進行升級,通過數據分析,從消費者需求的角度調整農產品的生產種類,提高農村產品出產效率,同時避免造成農產品滯銷的浪費。

觀點三:

促進農村三產融合

魏延安認為,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及“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表明農村電商在鄉村振興中首要任務還是要促進農村三產融合,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形成鄉村發展的新動能。當然,農村電商在實際發展中的作用,還體現在促進就業、創業和改善農村民生上,對加快脫貧、攻堅也有著重要意義。預計在將來,電子商務還會與農村生產生活進一步融合,推動形成農村互聯網新經濟和農民新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