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岩界故事瑣憶

古院書韻遠 梯田稻菽豐

一想起心中的白巖界,卻率先浮現出心中的沅陵縣城來。而道縣城之聖手,當推沈從文先生,先生在《沅陵的人》一文中這樣寫道:“外來人到河碼頭渡船邊時,不免十分驚訝,好一片水,好一座山城!”沈先生筆下的沅陵真是山美水美城美人美。城之美,首在山水之靈秀;山之謂,武陵雪峰,水之謂,沅水酉水,洋洋乎大哉:而山水之靈,又常賦之於人。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本圖攝影來自:向生傑,感謝向老師的大作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本圖攝影來自:向生傑,感謝向老師的大作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本圖攝影來自:向生傑,感謝向老師的大作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本圖攝影來自:向生傑,感謝向老師的大作


且說湯湯西來的沅水和瀉玉般南流的酉水自溪子口相匯之後,就勢拖出半江藍帶,接著抱城北一轉,恰成一彎新月;新月一再踟躕徘徊,至巖磯頭方下決心,汪洋一片地流向東北方。回眸而下白溶六十里,又才一江春水向東流。如果站在鳳凰山觀瀾亭上憑欄環眺,又會發現白田頭——縣城——黃草尾這一段江流,更似一弓更大的上弦月魄:而自煉匠灣一線而來的沅水,彷彿一段流光溢彩的瀑布,衝入這動如渦輪旋轉的皓月之內。這如月似的江灣的確美極了,生於斯長於斯的詩人朱湘在《江行的晨暮》中也禁不住地讚道:“美在任何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個渡船的碼頭上面。”孰知在這美麗的江灣之上下,還有一個更大的水灣。高砌頭鄉的王家坪,位在縣城上溯酉水七十里:深溪口,位於縣城下游四十里。而兩地之間的山間鳥道竟然只有二十餘里,不由人驚歎這造化神功之奇。惜哉當年酈道元先生惜墨如金,只用“臨沅對酉,二川之交匯”這九字珠璣來寫沅陵縣城的地理特點,也只有當地人才如此具體地知曉這“二川之交匯”前後的江流九曲迴腸。這九曲的江流究竟何以形成?一位玩家曾作過一番浪漫蒂克的解釋,大意是,武陵雪峰這一對頑皮的兄弟,他倆隔江對戲,時而奮臂自詡,時而彎弓揖讓,似乎有意要以某一勝地為圓心,以現代意識流為半徑,在這古老的三楚大地戲弄出一幅沅酉逶迤繾綣相匯的國畫來。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本圖攝影來自:向生傑,感謝向老師的大作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本圖攝影來自:蔡芷兮,感謝蔡老師的大作

以下單表武陵山這位老兄。它的確身手不凡,西自涼水界,東至雷家凹,身長一百零三里,充當了沅澧兩大水系的分家人。它擁有六大支脈,近百座高山,山嶺多呈馬頭形狀,自軍大坪的馬頭堖起,東達桃源縣境,鞭馳“四十八個馬頭下桃源”。鍋鍋堖當屬六大支脈中的“大腕”,主峰海拔1294米,北起永順縣、張家界市,此脈崔嵬狹長,北高南低,綿延百餘里,經過著名的城頭墟、馬頭堖,直走海拔462米的常安山和海拔446米的麻陽包,在一個特定的地方再向西南蜿蜒,連接縣城的鴛鴦山(海拔170米)和天寧山(海拔145米)。好一脈武陵山系,好一座神秘的常安山雲霧寺啊!

常安山,遐邇聞名久矣,它既可以特指常安山寺,又泛指周圍一個較大的地域。它是沅陵通向大庸、慈利古道的必經之地,遠走雲貴的馬幫經常出沒於此,賀龍將軍昔日趕送馬幫而後“一把菜刀鬧革命”,都曾多次路過這裡。一座常安“仙人云霧寺”聳立在高山之巔,隱現在一片參天古木之中。因是縣城北郊名寺,朝佛敬香者曾絡繹不絕。三重古寺的頭門曾撰刻名聯一付,文日:

雲垂佛地,高二酉三峿,聽鶴鳴,觀鳳舞,且看藍水金魚躍:

霧鎖仙峰,遠四山五嶽,引龍泉,跨虎溪,又見白田黃草霞。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常安山一帶佤鄉人的服飾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本圖攝影來自:蔡芷兮,感謝蔡老師的大作

聯中所涉景點,除舊城中的東關三峿寺早被拆除之外,其餘八處全為現存勝蹟,為縣人盡知。聯中盡現作者文字組合能力和立足點之高。無獨有偶,寺廟三百六十五級石階之下,有一位於彭家山村旁的龍井,泉水清甜可口,常年不絕。人們曾在井旁不遠處發現一塊篆刻偈文斷石,以下文字隱約可見:“高僧掛帕,祭案失樁,泉深尺一,點去冰旁;地支行五,連雨襲川,三梁四柱烈火燃,添卻雙鉤兩日全。”據說時人無一可解其中奧秘,後多虧一遊。方僧人點破,方知是“常安寺水,辰州無(無)比”八字隱文。由以上兩處文字可見常安山山水之奇。然而奇中蘊奇,天外有天。就山頭周遭而言,造化靈秀之地尚在山頭正西的白巖界上。如果把東昇旭日比作一部多功能的放映機,常安山頭正好是機身的立腳點,而光幅中的萬紫千紅正好投射在白巖界這塊幕天席地的大屏幕上。好一方碧野藍天,好一片錦繡梯田,好一處罕見的古老莊園!這絕不是因為我多年生活於此而刻意矯情,而是人至暮年“曾經滄海難為水”後得出的公允評價。前不久,一時為昔日旅思所纏,乘興填了一闞《蘇幕遮》詞,題為“白巖憶”,雲:

縣城北,常安西,毓秀武陵,梯田連天翠。蛙鬧豐年魚戲水,古院書聲,旗聳青山外。

一字斜,四村齊,古道苗風,還有好書記。三十六年銘膈臆,重唱驪歌,淚灑相思地。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本圖攝影來自:蔡芷兮,感謝蔡老師的大作


本圖攝影來自:蔡芷兮,感謝蔡老師的大作

白巖界實為武陵山最大支脈的中樞之地,麻陽包處其北,常安山頭處其東。而從地輿的大範圍來看:周圍重鎮深溪口、烏宿和縣城分別在麻陽包的東、西、南三個方向,若將四地連成一線,恰成一菱形圖案,明溪、酉水、沅水和深溪四條水流又恰是菱形的四條邊,而這一菱形對角線的交點就是白巖界。鍋鍋堖山系由南轉向西南的樞紐之地,加上處在四道河川的對角線中點上,使白巖界成為沅酉兩水匯合前後所繞大圓環的圓心,成為這一帶地輿的鐘靈毓秀之地。造化的鐘情絕不止於此,那一抹的“梯田連天翠”更是一道湖湘大地特有的風景線。鍋鍋堖經過這裡約長三里的山脊竟然坐北朝南,由西而東拖出一方約四平方里的向陽梯田。它北枕山脊,南沫溪溝,而其間阡陌縱橫,疊翠堆黃,四座村落一字形斜向排開點綴其間,房屋鱗次櫛比,錯落有致,隱現在綠樹叢中。一片田園風光之中又夾雜著歷史的厚重感,那聳立高處由歷代工匠鑿砌而成的青石田坎,那由大小石塊相間組成的盤山梯道,那斑駁陸離古色古香的莊園,無一不向人們訴說著歷史的輝煌。

也許方輿學家會說白巖界五行缺水,由於地勢偏高,這也許是既定事實。但由於此地北坡朝陽,又處在丘山相接之處,山脈多向延伸造成了土質肥厚而黃中雜黑,故日照時間長和肥田沃土成為白巖界梯田豐收的兩大強項。白巖人的取水保水措施和極其細密的田間管理也保證了它獨樹一幟的農耕輝煌。由於梯田後沿多為溝坡交錯的丘山,所以他們能根據地形開出了許多旁逸斜出的旱渠。一旦雨雪之後,或滂沱或漸瀝的雨水便會順渠流下去灌溉稻禾。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湖湘一景——白巖界梯田


梯田田塍也做得很高,又專栽一種耐旱的長梗單季稻,加之因勢而建的水庫長藤結瓜似地鑲嵌其間,所以大部分梯田的豐收都有基本保證。明清兩代都有特指的“貢田”在此,所產稻米,粒飽色鮮,粘中帶糯,盈香可口,甚至無菜可餐。田裡一律放養鯉魚,壇醃田鯉魚是這裡的名牌特產;這裡又出產優質的黃豆,田塍山角都可生長,秧種時只要用快剷剷光草屑,再彎腰用小斧連連砍出小縫,秧上種子,撒下一撮灰,待長成時再薅一次草,秋後揚場,滿場都是顆粒飽滿色彩金黃的滾豆,煞是可愛,年年成為國家糧庫特訂的收購產品。秋後,成片金光燦爛的油菜花和皚皚白雪似的蕎麥花又會相映成趣,取代了大片稻浪的澄黃。這裡真是大山叢中難得的魚米之鄉,出產五穀的息壤啊!勿庸晦言這一切的得來,除了特有的天時地利之外,重要的是靠山民突出的勤奮和智慧。君不見,每到驚蟄節前後,當詩人們在吟唱“雷驚大地龍蛇蟄”之時,山民們卻在厲兵秣馬,待機而動。只要春雷乍響,黑雲壓村,就會聞風而動,披蓑戴笠,直奔田疇:或掏溝導水,或封塍犁田,忙得不亦樂乎。“春雷一響,犁耙下田,泥水翻浪,牛叫人歡”,好一派用辛勞醞釀而成的“農家樂”,竟成了“梯田連天翠,蛙戲豐年魚戲水”的絕妙註腳。

武陵山神奇秀麗,雪峰山巍峨挺拔,沅水及其支流蜿蜒其間,沿岸茂林修竹,青峰疊翠,風景如畫。我出生在雪峰山下的怡溪,就讀從教於沅陵縣城,與武陵山脊的白巖界,曾一度雞犬之聲相聞,卻咫尺天涯,素昧平生。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本圖攝影來自:蔡芷兮,感謝蔡老師的大作

餘幼孤,多虧外婆呵護,兩舅家扶持,困頓中有幸未棄書生之夢,曾前後就讀於縣立一小、沅陵二中。十五歲輟學一年,秋冬混跡於沅水整治工程民工之中,春夏則蹈浪江河,充當排佬縴夫。扳棹鳧水,蹬灘拽纜,身經歷練,初悟人世三昧。應謝1956年黔陽地區將全區高中部由三所增至四所,使我能以社會青年身份考入芷江中學,不意得到校長和班主任的垂青,被選為學生幹部。出於對鄉梓名校的傾心.一年後,經插班考試,忝列於二十人中僅遴選兩人的錄取名單之中,有幸被編入沅陵一中“紅旗班”(高十五甲,由劉之一老師任班主任)。時逢教育部正在推行教材“一條龍”和“全面發展”教育,高二書本科目增至十二科。語文分為文學、漢語;數學則三分天下:代數、立體幾何和三角函數,分別由劉歷炳主任、瞿啟槐李傑生兩老師分科授理。飲譽一中的“三劉一方”中的“三劉”(劉伯倫、劉歷炳、劉之一)分別講授我班文學、代數、物理。前者鴻論之滔滔,模擬之傳神,中者板書之工整,析理之精微,後者筆記之嚴密,押題之百中,乃至瞿老師的三維空間閉目想象法,李老師的函數配方之精妙,在學生中有口皆碑。值得一提的還有,曾任文學課多時的劉安壽和瞿開宣兩位師長,前者兼通古今中外之識,後者大有嚴謹從容的君子之風。此外彭師隆生之俄語,宋師長輝之化學,李颺老師之生物,劉師躍曹之地理,肖莉青媽媽之歷史,汪榮福校座之時政,都各有千秋,教得使人神會心傾。負笈一中兩年,眾師的教誨,圖書的濡染乃至方思默副校長主編的《雙槍戰報》刊物,趙學海老師編導的戲舞絃歌,無一不使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本圖攝影來自:蔡芷兮,感謝蔡老師的大作

1959年對我確是一個難忘的年份。正當風傳廬山會議召開和農村公共食堂負面消息之時,我的“武大哲學夢”也同時宣告破滅。好在有人出面相助,此時,曾身登南下渡江第一船的校長辦公室主任張致孝親自出面,去縣文教局開具證明,將我推薦到城關鎮民辦中學教語文並擔任畢業班班主任。與劉伯南、何明松等教友通力合作,一年後使畢業生幾乎全部升入芷師、辰師和沅陵師範學校。後因鶴鳴山小學被評為全國文教先進單位,需進行包括增設外語課在內的多項教改,於是,1960年,我被文教局錄入長期代課教師編制,派往該校擔任俄語教員,與匡文新、周家先、蔣正中、駱莉芝等兄姊,同在孔廟前簷下的六年級教研組內備課。現存的日記中有一首打油詩,真實的記錄了當時的心境:“哞哞一牛犢,孔廟演俄文。躋身百鳥苑,引頸效鶴雞。”中蘇關係變化後,又輾轉於溪子口、黃草尾兩校任教。正當春風得意、增益學識之時,事態的渡譎雲詭,突然使我負下放之名而無下放之惠,在所教班學生的哭送聲中,棄筆而歸田。大凡時勢造人,常用“起且僵”之術,有時甚之剪羽送入籠中,使看百鳥之翱翔,令人陡然“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學哲學無緣,當教師遭棄,當時確有幾分牢騷。但轉念一想,我既出生於農村,本就該耕讀為本,胼胝而生,自己手粗腳大,身強力壯,有何懼哉!人謂“英雄氣短,兒女情長”,雖非英雄,亦不氣短,何況終身伴侶早在農村,此去與幾億農民一道同修地球,有何不可。在近半年裡的鄉村生活中果然不乏生趣,不過偶爾還有幾分留念早己諳熟的教師生涯。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作者與孫女在古校門前的合影

想不到思教之願果又成真。不久,昔日同校教友王成德突來我家,代表白巖界和周圍幾個大隊的幹群.並以白巖界初小校長的名義聘我擔任高小民辦教員,並要我立即去白巖界黨支部面見一次。在路上,他把事情的原委述說了一番,大意是,白巖界早在明清時代原屬全縣鄉情特殊、範圍最小的十一都,民國時期先後劃歸第一區白田二鄉和隸屬於忠平鄉,解放後的1953年民主建政時設置白巖鄉,開始了鼎盛時期,於是這裡有了一所粗具規模完全小學,生源來自周圍幾十個村寨。不過到了1958年改制人民公社,當地由鄉政府駐址降格為紅旗公社轄下的大隊,於是學校也相應縮小為僅存四位教師的初小。原來屬白巖鄉管轄的周遭幾十高小生均要到二三十里外的地方就讀。由於路遠攜帶生活用品不便,大部分學生只能失學在家。儘管中間也曾幾度試辦過民辦高小,但由於師資等問題,五年來一直無人考上初中,故遭一再解散。我倆翻過亭子界,經過名人石佔魁開過銀匠鋪的故址,最後爬上田家村上下的幾千級石磴,走進門楣上刻有“紫氣東來”四字的大門,終於來到白巖界。

進莊之後,正趁上這裡召開全區現場會,會場凌空掛著有關落實湖南省委、省人委防旱抗旱指示的橫幅。一個偌大的莊園內,承載瞭如此之多的與會者。驚歎之後,頓生幾份傾慕之心,便跟隨著成德兄去了解學校和大隊的大致情況。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本圖攝影來自:蔡芷兮,感謝蔡老師的大作

如前文所述,這座由王姓財主留下的莊院,實為一處由四圍高牆圈成的巨型堡寨。它位居一脈大山攔腰處的斜拖平地上,坐北朝南,佔地約3000平方米,大致可以分成西院、中廳、東廳和南牆拐彎至東門處的另一處建築群四個部分。由於在此建築群下部有一堵長十幾餘米、高達數丈的石砌陡坎,毗連的四個部分都被完整地護衛在堡寨以內。白巖界村兩個生產隊的其他戶區分別位在莊園上下兩處,整個村莊好像一隻斜翅停踞在大山腰部的大鵬金翅鳥,莊園是金翅鳥昂起的頭部和主體,而其他戶區有如張開的兩羽大翅。金翅鳥由東朝西,正直趨不遠的沅酉相匯處,似乎要與“酉水拖藍”等縣城內外八景遠近相呼,相比為朋。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本圖攝影來自:蔡芷兮,感謝蔡老師的大作

西院現為學校轄區,兼容兩個生產隊的穀倉、收穫物的臨時堆放室和一片廣闊的曬場(也是學校的籃排球場地)。曬場佔地約300平方米,長方形,全由大塊青石鋪成,和鋪滿全莊甬道和空地的石板群相連,好似南嶽衡山上的天街。場北的石砌簷水溝上,勻稱分列著三道寬闊的臺階,直達一字兒鋪開的階簷石上。階簷石內,整齊地排列著十幾間高大寬綽的正屋。正屋群落之間,有四道對稱分配的封火牆,封火牆前簷正面有上懸下垂的兩段矩形,四個上段矩形中,後來被我們寫上“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八個仿宋大字。整體而觀,正屋建築群落近似於廣州古雅的“陳家祠堂”。階簷石路的西端,就地向南轉成直角石甬,經過兩間側屋簷下之後,階簷石路基突然整齊下落,如果再沿甬道邁過隔火牆中的南門,又會通向一處木樓前面的遊廊。這座風雅別緻吊腳大樓的正中有一處東西通風的中心樓室,被教師戲稱為“盤龍樓”。盤龍樓左右,對稱分列著四間有花烏雕窗的書房,再右邊還附有兩間耳房。樓前樓後都有觀景遊廊,護欄之外另鋪有擋雨木板。遊廊高於曬場,西可眺望縣城方向的遠道,東可細察正屋、曬場。而出四堵牆門之外,除卻溝壑阡陌,臨近處至少有八條大路通往沅、酉、明、深四水乃至澧水流域各處。交通如蛛網,溪澗似朝宗。這隻“大鵬金翅鳥”具備戰略和景觀的雙重地位。難怪賀龍肖克兩將軍所領導的二、六軍團,為執行中央軍委關於策應紅軍主力長征,以進攻沅陵縣城而牽制敵軍的指示,在1934年10月7日至10日,將指揮部和電臺安置在這“盤龍樓”上。流傳至今的一首竹枝詞記錄著這段輝煌的歷史,詞雲:

“沅水流,酉水流,賀龍端陽鬧龍舟;延安來,大庸來,鬍子白巖安電臺。”

1982年肖克將軍也曾激情的撰聯回憶這一段歷史:“八千健兒,揮戈東向,沅酉浪湧:狂獠熛原,撫今追昔,懷梵淨山。”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本圖攝影來自:蔡芷兮,感謝蔡老師的大作

傳奇成雙,清朝光緒年間,此莊還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革命志士王天曙,他毅然回鄉變賣家產,為的就是在武漢與林圭、唐才常等人組建自立軍起義反清,最後浴血江漢而收葬於義園。時人曾有絕句一首讚道:“返里催鞭為底事?鬻田舉義換兜鍪。黃鶴振翮揭旗日,血祭龜蛇江漢謳。”詩中“兜鏊”喻指反清起義的軍事裝備,黃鶴樓、龜山、蛇山均系武漢景址。以上兩處文字,突顯了此莊的陽剛之氣。孰知正屋西角穿堂內的石級高處還有一處花園,花園西部高聳著一座小姐繡樓,垂柱雕花,四周亦有遊廊,可供佳人憑樓望月賞景。後與江蘇大學教授宋志伊結為伉儷的“五姐”曾撰有一付樓聯傳世,力透文雅陰柔之氣,辭曰:繡閣憑欄獨望月,樓燈照影雙摘花。沈從文先生曾在《沅陵的人》中說:“(沅水)河北岸村名黃草尾,人家多在橘柚村裡,橘子樹白華朱實,宜有小腰白齒出於其間。”出嫁於此的“五姐”和沈先生筆下的周家“夭妹”,一閨秀,一碧玉,曾被譽為村裡的“兩朵花”。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作者嶺南息影之一

為了節省篇幅,此文只介紹西院,並插敘了日後耳聞的些許佳話,莊院其餘之處,遊者一覽便知。下面僅用當時即興寫出的一闕長短句概括一二,以補紕漏,錄詞於下:

白巖山莊 ——調寄《百宜嬌》

一莊聞遐邇,黛瓦青牆,迤邐繞連城。滿鋪石板路,天街平曠端正,重軒疊院,登繡閣,猶存香韻。開天闕,東迎常安紫,西眺縣邑晟。 時空轉換堪驚,添商肆藥店,機唱歌聲。碓磨今安在?戲臺下,人議社情國政。曬場南,旗颺風正。忽報甘霖降,蓑舞,春蹄奮。

現場會罷,在大隊部和領導會面,由於成德兄的早期鋪墊,加上本人舉止談吐又無傷大雅,支部一致同意我下期來校上班。石匠出身、形態舉止有如梁山宋江的田學勝書記,用大手拍著我的肩膀呵呵笑著說:“要多為地方上培養人才,我老田廢話沒有,今後保你吃用無慮,直到養老送終。”他的出言不慎卻透露出了老誠憨厚之氣,言罷,滿屋洋溢著笑聲:出自裁縫門戶,機敏淡雅,猶如聖手書生蕭讓的王天祜大隊長則近身對我說:“歡迎光臨敝處,今後相處有緣。”上穿藍色制服,下蹬皮草鞋,大有儒雅之風的鄧必禮區長,似乎對我那首《百宜嬌》頗感興趣,雙手捂著茶杯接著說道:“不錯,白巖界招來了一位下馬路的孔門弟子。”區長調侃之語中,微露出鄉土之情,但溢美之辭未必全可當真。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本圖攝影來自:蔡芷兮,感謝蔡老師的大作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本圖攝影來自:蔡芷兮,感謝蔡老師的大作


縣塵一別此為家,一十八載美韶華。絃歌杏壇傳薪火,笑共鄉民話桑麻。上世紀的一九六二年秋到一九七九年冬,我將逾弱冠而近不惑寶貴人生的十八年,呈獻給了白巖界這塊鍾靈毓秀的熱土。初來乍到,一切倍感新鮮。久旱望霓,加之設備原有基礎,校方振臂一呼,拼桌組班,一時即成。迅速地組成近五十人的五、六年級兩個班級,由我和邀約而去的另一位尚未分配的辰師優秀畢業生分別帶班和交叉任課。但畢竟異鄉異客,篳路藍縷,倒也不易。要順利教學,必須克服語言障礙、水平參差和落實經費三道難題。生源分別來自三個不同的方言區,而三區之下又各有北腔南調。白巖大隊及毗鄰村寨都說“鄉話”,近深溪的講“蝴螞鬧”,挨明溪酉水的又是一種略帶永順腔的白話。後兩區尚無大礙,但聽“鄉話”卻如墜五里霧中。如鄉話把上學讀書叫“匆敖樓鄒”,老師稱為“篩夫”,學生喊作“敖篩”。

剛開學有一位來自遠村的學生帶狗衝進了教室,學生們便大喊:“匆敖白多葵”,意為上學不要帶狗。放學時,班長站起來對同伴們說:“篩夫岡,放敖白澡身帶。”意思是老師交待放學後不要下塘去游泳。數字一至十則要念成:依昨梭西甕,樓翠八究呲。如果說聽鄉話如俄語,那麼“蝴螞鬧”則像日文。一家長交待兒子上學要照料妹妹說:“佬佬日,美美日,樓上照呼美美日。日上牆臺別的,投書莫頑皮日。”翻譯後是,孩子孩子,在路上要照料好妹妹,太陽快爬上牆壁了,快去唸書,不要頑皮了。“蝴螞鬧”柔中有硬,保留部分古音,除把太陽單叫“日”外,還在名詞、動詞後常加上特殊詞尾“日”,初聽如快板,懂後忍俊不禁。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本圖攝影來自:蔡芷兮,感謝蔡老師的大作

近明溪、酉水的語氣則粗獷豪爽,一位略帶永順腔的學生招呼同伴們吃他的生日飯時,就大聲喊道:“喚(飯)菜有的是,您各兒自己來!”沅陵是多方言地區,十里易俗,廿裡改調,本不足為怪。本人“小時二都佬(怡溪人),長大縣城調,學校攻英俄,放排混常(德)桃(源)。”經常闖進新的語言環境,這也許是命中註定,於是我又拼命學講鄉話。從生從俗是我的兩大學習要津:一是從晨操到晚自習後宿舍伴睡,一直與學生親密相處;二是跟山民來個鸚鵡學舌。半期之後,已由耳濡目染髮展到耳熟能詳。在諳熟鄉語和摸清學生各自水平之後,切實做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實施課堂精講多練和分類開小灶相結合,間之以文體活動,運用昔日名師之所教,不惜精力使盡渾身解數來充實提高學生整體水平。果然天道酬勤,一年之後畢業生中有五人升入沅陵一中,其餘幾乎全部考進二中:後由於師資的更迭,由我包教六年級語數一期之後,又調來了一中高十八班的熊良弼師弟,他是我入校後的第三個合作者,共事三年,相得益彰,直到他當上了縣紡織品公司的領導成員為止。接著幾年取錄情況也持續看好。從而引起了連鎖反應,連黃草尾、落鶴坪、深溪口和竹坪等完小地偏於我處的高小生也轉來我校。如後來在縣文教局任總會計師的文宏洲等人就是轉自名校落鶴坪完小(全國先進文教單位),而後由我校升入一中的。一石激起幹層浪,這一切自然又會引起良性循環。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本圖攝影來自:蔡芷兮,感謝蔡老師的大作

然而,經議定的高小部拼費方案,基於客觀原因卻憂喜參半,不能盡如人意。議定內容為:除收取學生個人學費和國家補給教師每人每月五元補助之外,兩位教師工資差欠部分由本大隊和軍馬坪、茶葉溪、向家界、巖羅、龔家灣等五個近鄰大隊對半分攤。事實證明,白巖本大隊和前兩個外大隊的學生學費和集體所攤費用倒還容易收取。有詩為證:“周遭幹群心赤誠,全力興教納學金。耕牛摔死油初榨,抵當經費供師尊。”其餘地區出於種種原因,教師登門領取確實困難。且村寨處於嶺坳歧路,有的村聽其名就不由人由衷興嘆,如燈盞坨、土姜拽(原來生造為“立”字上面去一點,意為原來人站立者,蹲下去頭就矮了)。當然地名任人所取,本不該隨意涉及。厲害的倒是喜家坪、巖羅等村的獵狗,朋比似狼,兇悍如豹。一次本人差點被群狗嚇滾,竟然驚出了四句歪詩來:“走村過寨討束脩,惡犬似豹縱人頭。幸得山神賜木棍,一入柴門戰未休。”並非主人不賢,實為孽障忒猛。

一則以懼,一則以喜。當然以上只是本人主觀感受上的偏鋒極致,感動人心的事自然不勝枚舉。田學勝書記就是一個令人心生感激的人。田書記勤勞簡樸,正直厚道而得民心,兼任中共白田公社黨委會唯一不脫產的委員,縣貧協常委。雖識字不多難做筆記,卻能博聞強記,能將上級精神向群眾傳達得有模有樣、詼諧得體。老實說我由衷感激的是,他和白巖人都是我天生的賞識者和庇護人。不知怎的,他每次到距離最遠的彭家山兩個隊去開會,總要邀我同行。難以弄懂的文件材料,他總是放膽要我講。如兩個十六條,如1971年十月後上級下發有關林彪材料中的“悠悠萬事以此為大”,又如1977年出現罕見寒潮時所見江青的“平時看不見,偶爾露崢嶸”的詩句。我有一首詩曾記錄道:入暮伴頭去下隊,開會宣講解秘笈。夏棍驅蛇冬拄雪,歸來人盡北斗移。記得1977年後,圍繞有關鄧副主席復出的問題,我跟他講“白貓黑貓論”絕不是鄧的原創,只是鄧看了他酷愛的《聊齋志異》手稿本《驅怪》篇後,因感而發得出的救國匡時的宏論。原來《驅怪》中“異史氏曰”後有八個句子,中有“黃狸,白狸,得鼠者雄”八字。翻成白話就是“黃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與當時所概括的理論僅一字之差,何其相似乃耳。田昕了很受啟發,感到他在大隊所主導的一切似乎可以與之掛鉤。他私下認為“抓革命,促生產”的口號前三字虛,後三字實。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本圖攝影來自:蔡芷兮,感謝蔡老師的大作

1966午6月後,縣委部署在文教界批判“三家村”,8至9月各處成立紅衛兵組織,實行“停課鬧革命”,大破“四舊”,龍興講寺裡的重要文物“半邊天”被徹底摧毀。第二年的7至8月,縣“文攻武衛”指揮部成立後,縣境內發生武鬥十八次,參加者7000餘人,被打死192人。第三年的10月份開始批判中國的“赫魯曉夫”,入冬後又組織農民進城搞“政治大掃除”。在這段極為動盪的年月中,他為了適應時局,叫在一 中讀書的兒子到學校貼了一張大字報,內容只說教師對學生要求過於苛刻而已。當時別的大隊兩派武鬥正酣,白巖只有個別王秋赦式的人物躲開他在另一個大隊茅坪界上射機槍。在一次大會上,他揶揄道:“一次,我親眼所見兩個紅衛兵在等一隻雞婆屙蛋,剛屙出來,一人手快‘聒兒’的一聲,搶先吞進了肚裡……”他只敘不議,且忍住不笑,底下聽眾卻笑翻了天。眾目睽睽之下,有人卻紅著臉低下了頭,從此再不“表演”了。他既能一語破的,又能一樹百穫。大隊辦起了專業隊種上了茶樹,安上了柴油打米機,又請來了曾在大醫院工作過的楊姓名醫,興辦了輻射多個大隊的醫療站,還興辦了布鋪。學校也託了大隊的福,時時關心校情,在縣裡停課武鬥之時,學校均在正常運轉,無一天停課。莊園“盤龍樓”左右四室中的花鳥雕窗剛被砸掉三處,後立被叫停。我住的那間房的雕窗被奇蹟般地保留下來。曾有句記實為:縣城武鬥酣,雕窗四去三。崇階乃級上,靜俯千嶂觀。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本圖攝影來自:蔡芷兮,感謝蔡老師的大作

其實對教育充滿熱情的人又何止一位書記,而是處處皆在。1965年十月,在田書記參加沅陵社教分團,赴芷江開展社教期間,學校在副書記王成興和大隊長王天祜的關照下,一切工作都安之若素。大趴所轄各隊的隊長和出納,有時會將經費親自帶到學校。更值得一提的是彭家山二隊貧協組長楊流珍。《沅陵縣誌》曾記有光緒二年(1876年),此地以“楊姓八人立碑蓄禁風水山林”的事,碑文稱:“凡屬風水樹,不拘大小,不論公私,但蓄禁之。”楊流珍之父就是在八人中的領頭人。有道是“打虎還要親兄弟”,解放前夕,楊流珍為了救人曾箍住一隻“吊睛白額”大老虎滾下高坎,最後在其兄的協助下,擊斃了這頭孽障。楊氏兄弟打虎的故事在遠近成為傳奇。他的兩個兒子在我校畢業讀一中後,二兒子楊長根當上了縣化肥廠廠長,小兒子楊長園當了軍官。他為了支持辦學,曾請鐵匠到家打成柴刀、斧子、鋤頭等十幾件農具送到學校。而今他的家鄉興隆,家業興旺,眾多楊家優秀的子侄輩次第成為這一片熱土上的新人。僅以一則“楊家將”護林保護環境,優良家風相襲的故事,舉一反三,揭示了白巖界大隊鄉土興旺,人才輩出的人文因素。眾星捧月,清輝盈野,教育成為了此地一件不可或缺的大事。眾人拾柴,學校工作也因此日趨見好。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作者嶺南息影之二

蒙方土蔭澤,且同仁一心,校事自然日臻於好。雛鶯壯翅,桃李成蔭,六十年代直至七十年代末,共畢業學生一十六屆,人數以累百而計。最後還戴了初中的“帽子”,此時舉校公民辦教師九人之中,除師大肄業的學兄,我的第五代聯袂夥伴——王成銀之外,二“楊”、二“田”、二“王”都曾畢業於本校,另有公辦女教師二人,亦為我昔日門牆之柳。同一公社和在遠近工作的校友也不勝一一枚舉。世變早露端倪,而故我依然。有時會聯想起恩師劉伯倫送我的那首詩來:“樹老根將腐,落葉入泥土。拂拂春風來,落英滿地圃。”這首三韻皆為入聲的詩可見劉師之雅量風趣,學生實難躋及。老實說,十八年中,我有過驕徒之喜,亦懷不才之憂。我曾填寫過一曲《眼兒媚》 :“蕭蕭嶺上菊花秋,憑添許多愁。西送落日,南飛季雁,東逝江流。 惜時長恐鳴鶗鴂,直待夜半休。今宵燈下,明朝燁裡,後日枕頭。”自然寫的是惜時奮學,其中也不乏閒愁之苦。興奮時我又會引頸唱道:“紅櫻桃,綠芭蕉,鶯飛草長四月好。幽鳥林泉鳴清籟,逐鶩詩情上九霄。”狂歌醉語,自娛心聲。但一有閒愁醉語,總會思前想後,自我警策,也總會想起田書記的初面之談。千金可得,情誼難求。再想到費用不足以敷家時,他會批准我星期六歸家,星期一凌晨歸校,也總會和學區領導一樣,默許我假期中間或去沅水放排。這裡有幾段戲語為證:“暑假武鬥正酣忙,鄙人蹈浪下桃常。換來棉油洞庭米,荷擔水陸轉回鄉。”又曰:“回家柴擔,入圃水擔,進城菜擔,渾身汗,五更寒,摸著黑眼趕回山。”還有一曲《砍柴謠》:“揣刀離院落,直出西牆門。田家灣,冷水嶺,李子界,白羊坪。哪管三伏暑,何懼柳掛冰。陰雨晴,日月星,累馬坡上汗晶晶,山人一路杏花村。不負妻兒依門望,大山一擔進柴門。”這絕非訴苦和矯情,而是在盡情樂享人生蛻變的過程。在感慨之餘,更堅定之初衷,更樂意於付出。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本圖攝影來自:蔡芷兮,感謝蔡老師的大作

出於我素來體腦兼修的特殊經歷,日常教學、服役大隊工作和輪流廚事之餘,還兼種校圃之蔬菜,引砍山野之薪柴;共燒土窯之木炭,獨奏升旗之琴絃;撒播墾地之籽種,組合曬場之球事。旁門左道,不一而足。此外還乘一中趙學海老師之餘蔭,權且充作編導,組成了公社不二的學生文藝宣傳隊。用師生去巖羅拾茶籽,下風灘捶石子和其他“三勤”所得,添置了鑼、鈸、鼓、罄,以及風琴、嗩吶一類樂器,用以活躍校園生活,並與會演出和參加赴縣迎接領袖像等活動。當時公社正集中人力興修“雙溪水庫”,我們奉命前往,演出紅綢舞、小歌劇、快板、三句半和樣板戲聯唱等十幾個節目。王慧英同學的辰河高腔伴隨著淒厲嗩吶聲,音調雖野,但不失高亢陰柔之美,那“聽殘漏盡,輾轉動人愁……”的古韻,至今仍覺繞樑在耳,快板《贊》後曾被指定赴縣演出。令觀眾轟動的在於童稚之天真,還在於女領隊之靚麗(領隊楊臘英就讀於長沙一師,因俊美秀麗曾作為學生代表接待過金日成和巴盧庫等外賓)。古院簫停韻尚繞,幽窗筆罷手猶涼。煩忙之中,我再無緣鍾情於素愛的“李、杜、韓、柳”,不僅要參師於“牛頓、高斯”,還要重溫三年中從二中董紹漢老師那裡學來的可憐英文。但終身學習是我的習慣,此時白巖界大隊也適時施以援手,送來了一部大型乾電收音機供我收聽英語。自小所學詩詞也曾資我以力量,如李白的“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唐韜玉的“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都一一變成了我的精神動力。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本圖攝影來自:蔡芷兮,感謝蔡老師的大作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本圖攝影來自:蔡芷兮,感謝蔡老師的大作

白巖界一別,而今三十六個年頭了,爾後順應命運安排,品白田映雪,聽天寧疏鍾,晚嶺南桑榆,乘膝下之歡。早已蒼顏白髮,仍沒齒難忘白巖界的一人一事,一山一水,晨鐘暮靄,教語童言。欣聞此地早己通了公路,輸了水電,劃歸城關鎮。“王氏莊園”也被評為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吁噓,雪湧藍關,魂牽夢繞,何時能重回故里,一睹勝蹟。重溫的,見到的必是舊貌新顏……

寫成於2016年2月22日(元宵節)

湖南省沅陵縣鄉村往事:白巖界故事瑣憶

作者舊照

作者簡介:向曉鍾,沅陵人。沅陵一中高級教師,曾任沅陵一中語文教研組長,縣政協六至九屆委員、常委,懷化市第一屆政協委員,湖南省嶽麓詩書畫社社員。所作詩歌、散文見載於省內外多種書刋,現退隱廣州,仍堅持鄉土寫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