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走了,從此世間再無江湖

據香港文匯網10月30日報道,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原名查良鏞)當天下午病逝於香港養和醫院,享年94歲。消息一經發布,震盪了兩岸三地。

從1955年使用筆名“金庸”連載武俠小說處女座《書劍恩仇錄》開始,到1972年完成《鹿鼎記》後封筆,金庸總共寫了15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編織了一個又一個瑰麗奇幻的夢想,為武俠小說史乃至中國通俗文學史翻開了一個新的篇章。根據保守估計,金庸小說全球發行量已經超過了3億冊,翻拍或者跟他作品有關的電影電視粗略統計也已經超過100多部。金庸的逝世,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想起神鵰俠侶的結尾,其時明月在天,秋風追月,郭襄再也耐不住,淚珠奪眶而出。正是: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他日相逢,江湖再見。

影響了一代人的金庸

金庸本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海寧,1948年移居香港, 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香港著名的政論家、企業家、報人,與黃霑、蔡瀾、倪匡並稱“香港四大才子”。

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寫武俠小說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稱的字首,可概括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

金庸走了,從此世間再無江湖

“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俠小說。”金庸繼承了古典武俠技擊小說的寫作傳統,又在現代的閱讀氛圍中對這一傳統進行了空前的技法與思想革命,開創了“新派武俠”的風格,被喻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武俠小說作家。六十年來,其作品在風靡了全球華人世界的同時,也使中國特有的武俠小說創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多年來,金庸的武俠故事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他筆下書寫的不僅僅是一個又一個跌宕起伏的傳奇故事,也不僅僅是讓人難以忘懷的一個又一個的英雄人物,而更多的是一種俠骨柔腸的情懷,一種對於快意恩仇的嚮往。

金庸走了,從此世間再無江湖

金庸參加家族同樂會

2000年,馬雲託朋友代自己在香港約見自己的偶像金庸,他說當時自己激動了幾天,買了他的書,興沖沖地期待著與金庸見面和簽字。2014年,馬雲提到有一次到金庸澳大利亞的家裡做客,看到他家中滿滿一間的書,問:“這些書你全都看完了嗎?”金庸笑道自己從不看書。

但是在閒聊時,金庸卻能對各種歷史話題完完整整娓娓道來,讓聽者目瞪口呆。馬雲問了金庸的太太后才知道,原來金庸所說的“從來不看書”,是因為他早已把這一屋子的書都看完了。

金庸走了,從此世間再無江湖

馬雲微博截圖

唐人影視總裁蔡藝儂在緬懷金庸的微博中提到了2007年拍攝《射鵰英雄傳》背後的一段故事。2006年《射鵰》因男主胡歌發生車禍而停拍,電視臺簽約後終止付款,導致唐人現金流中斷。2007年《射鵰》復拍後有人提醒蔡藝儂版權可能已經到期,已有新的公司在談《射鵰》版權。蔡藝儂當時通過銀河出版社總經理Peggy約見金庸,金庸聽完事情始末後免費續唐人影視一年版權,當下簽字蓋章,並讓Peggy停止與其他公司簽約。同時為《射鵰》劇組手書鼓勵,並寄語胡歌“渡過大難,將有大成,繼續努力,終成大器”。

金庸走了,從此世間再無江湖

蔡藝儂微博截圖

1959年,查良鏞出資8萬,沈寶新出資2萬,共同創辦《明報》,每日出版一張。創刊初期,《明報》只有六千份的發行量。在困難的時候,所有職員的的薪水都打了八折。金庸說,“是大家和我一起捱了下來。”倪匡曾說:“《明報》不倒閉,全靠金庸的武俠小說。”當時金庸的武俠在《商報》上連載已擁有大量讀者。許多人為了看金庸武俠,開始關注《明報》。慢慢地,金庸的武俠小說打穩了《明報》基礎,加上沈寶新的經營手法,《明報》的廣告業務穩步上升。

金庸走了,從此世間再無江湖

金庸與《明報》

笑傲江湖,俠影萍蹤,幾許英豪?

算八部天龍,逐鹿問鼎;

神鵰俠侶,領袖群雄。

屠龍寶刀,倚天長劍,且贈英雄射大雕。

肝膽照,縱連城異寶,也願全拋。

唯欲仰天長嘯,問蒼穹,此生幾今朝?

嘆鴛鴦一夢,碧血脈脈;

書劍恩仇,飛雪飄飄。

曲終人散,俠客越女,盡化長江滾滾滔。

猛回頭,看西風漫漫,白馬蕭蕭。

——以上,都成絕響了

突然間就感覺,我們彷彿真的正在和一個時代擦肩而過,童年裡的那些人事物,青春中的記憶,都快沒了。

可在下方留下你的評論,在你的記憶中金庸的哪部武俠小說讓你記憶最深,想著自己也要成為那樣的大俠,學會武功,獨步天下。你看過的金庸武俠影視劇又是哪一部陪伴了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