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被害妄想症」背後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東野圭吾《放學後》

有些“被害妄想症”背後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東野圭吾《放學後》

我見過很多人都有被害妄想症,有人也許是活的太敏感,有人也許是做了虧心事,但有些人像機器一樣的活著,卻也得了被害妄想症。

東野的成名作《放學後》裡的主人公前島老師就是這樣一個人,由於種種原因做了一所女中的教師,這不是他喜歡的工作。他由於規矩的上課風格,以及不愛管閒事的態度,被學生叫做“機器”。即便自己做成了“機器”,還是感覺到有人想殺自己。

星期六早晨,月臺等車,險些被人撞落鐵軌。

星期一放學後,游泳後在淋浴間差點中機關觸電身亡。

星期二放學後,一盆天竺葵從三樓墜落,直直砸向他的頭頂。

星期四放學後,一位老師被毒死在更衣室,似乎是替他而死。

有些“被害妄想症”背後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東野圭吾《放學後》

前島老師覺得自己已經無路可逃,這種被害妄想症驅使他要查出真相,隨著故事的一步步進展,真相浮出水面。他只不過是個掩飾品,兇手想殺的並不是他。然而故事的結尾還是出乎意料的,前島還是死了,兇手是自己的妻子和她的情夫,動機就是他如機器一般的冷漠。

整篇故事始終圍繞著一個詞,就是“動機”。殺人要有動機,但是並非所有的動機都能為人所接受。女學生只是無意中被老師看見了難以言說的事而起了殺心,妻子只是因為丈夫不同意生下肚中的孩子而起了殺心。但是動機沒有大小,所有的動機都是人們心中的美好被無情的剝奪而產生的。有些美好,是誓死都要守護的,即便在別人眼裡微不足道。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多多少少也會有一些被害妄想症,我不想說這是敏感,焦慮,或者虧心造成的。也許這背後真的有些細小的因素在起作用,我們難以察覺,難以逃避,即便如前島老師活成了“機器”都沒能倖免。

但是我們真的沒有辦法避免了嗎?

我覺得是可以的,只要我們付出真誠,熱心生活,尊重別人所守護的美好,那些被害妄想症總會離我們遠去的。

有些“被害妄想症”背後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東野圭吾《放學後》

關注黑木讀書,一起分享讀書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