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了這麼多年「馬踏飛燕」,竟然叫錯了……

一匹頭微左揚、昂首嘶鳴的天馬,左側兩足後曳、右側雙足前探,騰空疾馳而行,其右後足下的飛鳥回首注目驚視……

叫了這麼多年“馬踏飛燕”,竟然叫錯了……

這件把天馬行空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的青銅雕像,是上世紀60年代末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東漢古墓的精品文物。1983年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確定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

叫了這麼多年“馬踏飛燕”,竟然叫錯了……

1983年,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什麼?它不是叫“馬踏飛燕”嘛?沒錯,就是這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一個名字所擾。“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銅鷫鸘馬”“馬踏飛鷹”“天馬逮烏”……這些都是這個極其重要的標誌物的稱謂。

文物部門多用“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稱謂,當年官方文件確定的“馬超龍雀”的標準說法反而難覓蹤影。

叫了這麼多年“馬踏飛燕”,竟然叫錯了……

這是1983年12月5日《人民日報》第二版刊登了“馬超龍雀”被定為我國旅遊圖形標誌的消息。

“馬超龍雀”銅像文物曾巡展歐美14國,這尊集巧妙的藝術構思與高超的工藝技術水準、且都達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東方天馬,令諸多看慣了長著一對翅膀的西洋天馬的藝術家們歎為觀止,被譽為“雕塑藝術的極頂之作”。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和中外交流的日益增進,“馬超龍雀”形象越發深入人心,被廣泛地用於很多場所,人們對它的來由和意蘊也越來越感興趣。

叫了這麼多年“馬踏飛燕”,竟然叫錯了……

它曾多次登上中國郵票的封面。

叫了這麼多年“馬踏飛燕”,竟然叫錯了……

你也可以在全國大部分城市的廣場或火車站看到它的身影。

馬是什麼馬?鳥叫什麼名?各種稱呼和說法眾說紛紜。

那麼這馬究竟是哪種馬?

第一種說法是漢武帝從西北引進的“天馬”,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汗血寶馬”。

據《漢書·張騫傳》記載,漢武帝“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馬’,宛馬曰‘天馬’。”

這種馬可是名副其實的“白富美”,不僅瘦高修長,在現代人眼中也算是“美人”,還被漢武帝欽定“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只有龍才配和它交朋友,一般的馬根本瞧不上眼。

叫了這麼多年“馬踏飛燕”,竟然叫錯了……

看到這裡你可能要問,銅奔馬這麼厲害,咋不上天呢?別急,有學者引杜甫的詩句“星纏寶校金盤陀,夜騎天駟超天河”將其送上了天,稱其為天上二十八星宿之馬祖神“天駟”。

另外,還有學者認為銅奔馬的原型是漢文帝“九逸”良馬中的“紫燕騮”,以騎行速度快如飛燕得名。總之無論上天入地,跟你平生所見的馬相比,銅奔馬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普通的馬就算奮鬥十八年也沒法跟人家在一起吃草。

除了馬種,銅奔馬看似“順拐”的奔跑姿態也令人印象深刻。在“順拐”這件事上,真真讓人感嘆“人不如馬”,因為這種令人嘲笑的步伐放在馬身上就搖身一變成為了良馬的標誌。

這種同一側前後腿同時向同個方向騰起的步伐被稱為“對側步”,常見於經過特殊訓練的特種良馬,通過馬自身的左右搖擺而減緩馬背上的人的顛簸之感,非常適合絲綢之路上凹凸不平的沙地。據甘肅省博物館介紹,銅奔馬對側步的特徵正是河西走馬的真實寫照。

叫了這麼多年“馬踏飛燕”,竟然叫錯了……

同為“對側步”的甘肅酒泉丁家閘十六國墓壁畫與昭陵六駿石雕之特勒驃

馬蹄下的那隻鳥是什麼“鳥”?

銅奔馬因郭沫若將其命名為“馬踏飛燕”而家喻戶曉,據說郭沫若當時正是聯想到李白的詩句“回頭笑紫燕”遂一錘定音。

叫了這麼多年“馬踏飛燕”,竟然叫錯了……

然而燕尾服尚有開衩,銅奔馬蹄下這一隻卻沒有,所以目前學者們大多不接受這種說法。

“馬踏飛燕”受到質疑,於是就有了“馬超龍雀”的說法。

“馬超龍雀”的由來

最早提出“馬超龍雀”稱名的是文化學者牛龍菲,他根據西漢張衡《東京賦》“天馬半漢,龍雀蟠蜿”的文獻資料,將其命名為“超越風神龍雀之行空天馬”,簡稱“天馬龍雀”或“馬超龍雀”,意為行空天馬漫步神遊星漢銀河,風神龍雀蟠蜿蜷曲回首驚視。

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美術辭典》裡,收錄了“馬超龍雀”主詞條,釋文稱“後經考證,所謂飛燕並非燕子,乃古代傳說中的‘龍雀’”。

牛龍菲說,此無翼而飛的行空天馬以及中國神話中的嫦娥、飛天,有別於西方神話中的有翼天使、有翼飛馬,不必撲打雙翼,即可隨心所欲遨遊天際,完美體現了莊子“逍遙遊”的理想,是一種高度自由的、超越一切外在束縛的境界。

你叫對它的名字了嗎?

遺憾的是,許多從事旅遊、文化工作的人士都不清楚這個中國旅遊標誌的確切名稱及來由,不實和以訛傳訛之說不少。這些不準確的說法,湮沒了原本表達準確、內涵豐富的權威稱名,不僅使中國旅遊標誌的美譽度打了折扣,而且有礙蘊含其內的歷史和美學價值的表現及深度挖掘。

叫了這麼多年“馬踏飛燕”,竟然叫錯了……

在甘肅武威雷臺景區,中國旅遊標誌“馬超龍雀”造型高高矗立,不過雕塑造型卻標註為“馬踏飛燕”。(新華社)

西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院長、教授把多勳表示,作為中國旅遊標誌,“馬超龍雀”是規範定義,寓意著中國旅遊騰飛、跨越和超越發展之義,對中國旅遊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它還象徵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寓意中國文化在當代全球文化中有著相當重要的體量和位置。

不少專家學者在內的有識之士提出,雜亂不一的稱謂不利於文化的精準傳播,也不能確切表達其中蘊含的中國旅遊標誌的意味,權威機構應對此做出權威規範說明,以推動文化業和旅遊業的融合共進,大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來 源 |新華社、光明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