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俠成材,樂而好學,媒體:金庸作品蘊含發人深思的教育思想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2018年10月30日,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於香港養和醫院與世長辭,享年94歲。大師千古,屬於一代人的時光也這樣悄悄落下帷幕。

武俠小說雖為通俗讀物,但它卻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青少年對世界的認識和感悟。仔細分析,其實金庸先生小說中主人公的成長過程都是一個個鮮活的教學案例。今天,小編就帶您重溫打動過我們的武俠故事,感悟金庸作品裡的那些教育思想,權作與先生告別。

自1952年以“金庸”為筆名寫下《書劍恩仇錄》起,半個世紀以來,金庸先生用他的一支筆,勾勒出了無窮無盡的想象世界,其中既有英雄俠客,也有奸佞小人,既有江湖恩怨,也有兒女情長,雖是幻想中的武俠,卻折射著世情百態,引人神往,發人深思。

從60、70到90後,“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讀金庸”,或在舊書攤上租借,或躲在被窩或課桌下偷偷閱讀,或準時準點收看電視劇……也許每個人邂逅金庸的方式都各不相同,但共通的卻是少年時代對武俠世界的嚮往,對“為國為民,俠之大者”之精神的感佩。您還記得那些金庸小說裡令人感動的武俠宗師嗎?其實,在他們的成長成材經歷中,也蘊含著發人深思的教育思想。


大俠成材,樂而好學,媒體:金庸作品蘊含發人深思的教育思想


1

大俠成材,樂而好學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好學”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中相當的重要的概念。

在所有教育要素中,學生本人的“好學”是成才最關鍵的因素。 老頑童周伯通習武入迷 ,“習武練功,滋味無窮。世人愚蠢得緊,有的愛讀書做官,有的愛黃金寶玉,更有的愛絕色美女,但這其中的樂趣,又怎及得上習武練功的萬一?” 他被黃藥師困在桃花島上十五年,自娛自玩,創下七十二路空明拳及雙手互搏之術,學習境界令人神往。

而另一部作品中,張三丰閉關十八個月,得悟武學精要,創下太極拳、太極劍,成為內家武功祖師。凡是武俠世界中的宗師,其學習動力皆來自自身,正是出於對所學事物的純真熱愛,方能成就真正的武林絕學。


大俠成材,樂而好學,媒體:金庸作品蘊含發人深思的教育思想


2009年版《倚天屠龍記》 張三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縱觀金庸先生的作品,大俠們都有一種自驅力迫使他去探尋武術的最高境界,而這些非功利的、完全自由的學習,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2

孟母三遷,重視後天

人是環境的動物,後天的教育環境對於人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各種教育環境的差異,培育出了具有 個性差異的不同個體。

這一教育理念在《射鵰英雄傳》中被體現的淋漓盡致。小說一開篇,便是楊鐵心與郭嘯天兩位梁山好漢的金蘭之約。郭靖與楊康出身類似,先天稟賦也差別不大,但由於後天的種種境遇,郭靖歷經離亂,拜江南七怪和洪七公為師,在遼闊的大草原上養成了質樸堅毅的性格,不但就絕世武功,還成就了博大的胸懷,成為真正的“俠之大者”。而楊康則養於金國王室,沒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環境影響,害人害己慘死於鐵槍廟。

阿朱、阿紫姐妹也是如此,阿朱在燕子塢的慕容世家長大,深受江南儒雅文化影響,成為一位忠貞深情的女俠,而妹妹阿紫由於師從星宿老怪,長期身處艱險諂媚的生存環境中,沒能形成正直堅強的人格。

教育是環境的綜合因素對於個體進行同化的結果,無論是指教育場所的小環境還是社會的大環境,都強調了教育環境對於人格個性形成和發展的制約。後天教育環境主要由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交織而成,作為家長,我們要注意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重視家庭教育,這是每個人教育環境的原初出發點,也是最重要的核心點。

3

教學有法,貴在“啟發”

教師的教學過程是在啟發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的,不能強行灌輸,而應注重“啟發”,之後再由學生自行思考,深入領會。

張無忌自小在武當長大,擁有不錯的武當武學基礎,因而在強敵環視,自身重傷的情況下,張三丰雖當眾演示太極劍,但主要教學信息卻只在特定師生之間交流。沒有太極內家拳理論基礎的其他觀眾只看到張三丰的招式,而張無忌卻能看出他劍招中“神在劍先、綿綿不絕” 之意 ,進而 “ 得意忘形 ”,這就是師生默契,相互理解,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學習方式。


大俠成材,樂而好學,媒體:金庸作品蘊含發人深思的教育思想


2001年版《笑傲江湖》令狐沖。

而在另一部作品《笑傲江湖》中,風清揚要令狐沖先將本門華山劍“白虹貫日”到“鐘鼓齊鳴”三十招一氣呵成使出,再教他使出“金玉滿堂”劍招,領會“行雲流水,任意所至”的劍理,存招式之意,無招式之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生動地表現出教學的完整過程,而且深刻揭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矛盾心理狀態,這些都展示著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和教學規律的把握和理解。

4

時刻監督,寬嚴相濟

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將自然人培養成為有主體性的社會人的過程,在主體性的教育過程中,為了教育計劃、教育目標的實現,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的督導是極為必要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教育督導從來都執行著極為嚴格的賞罰制度,在金庸小說中,這一點也得到了展示: 謝遜監督張無忌練功十分嚴厲 ,但張無忌知道 “ 義父是要我好 ,他打得狠些 ,我便記得牢些”。楊過初上寒玉床練功,小龍女以帚擊相罰,楊過想“我一點也不惱,只怕還高興呢。她打我,是為我 好”。江南七怪教郭靖學藝為了與楊康比武,也是嚴格責罰;令狐沖犯小錯即被杖責,大過就要上思過崖面壁自省;少林寺有專門的戒律堂來執行處罰,以利武功佛法的精進。 學習是一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過程,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學習者自身的懈怠和懶惰在所難免,這就需要師長們的外在律令來嚴格督導。

儘管現實生活中的教育督導未必會如武俠小說中那樣嚴酷,但家長和教師們在愛護學生的基礎上,也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嚴格要求,寬嚴相濟,正確進行教學管理和督導。

5

傳道授業,師者風範

教師是教育的主導者,其人格力量對教學目標的達成至關重要。在武俠世界裡,“教師”們既傳授武功,又教做人。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些名師不僅有高深的武功,對武學理論有著系統性的認識和理解,還側重言傳身教,踐行著崇高的道德,率領一眾門徒。

“南帝”一燈大師就是這樣一位良師,讓他最費心教育的弟子,不是“漁樵耕讀”四大弟子,而是他的殺子仇人裘千仞。當裘千仞在妹妹的挑唆刺激下又欲 報仇殺人為快時,一燈以自己的肉身坦然承受慈恩的攻擊,徹底感化了這個徒弟。正是由於一燈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師徒二人才終於共同達到功德圓滿之境。

而郭靖在《神鵰俠侶》中,很長時間未能好好教化楊過,導致師徒二人關係陷入僵局,但在襄陽危機時,楊過目睹郭靖為襄陽百姓置自身生死於不顧,終於被他的人格魅力折服,成就自身的英雄事業。 教育過程是教師對於學生的同化,言傳身教,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承,更是民族心理 和文化價值觀念的傳承。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以身作則,成為學生人生路上的領航者。


大俠成材,樂而好學,媒體:金庸作品蘊含發人深思的教育思想


1995年版《神鵰俠侶》楊過。

武俠世界豐富多彩,人物眾多,因其觀察視角和成長階段的不同,每個人的理解也各有差異。脫離少年時代後,以新的視角再次品味金庸小說,相信每一個教育者都能獲得不同的體悟,而這正是金庸先生給我們那回味無窮的快樂。

感謝金庸先生,感謝生命中那些讀金庸的日子。先生,一路走好!

附錄:金庸生平

金庸本名查良鏞,出生於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海寧查氏,其家為書香門第,世居海寧縣袁花鎮。1936年入嘉興一中讀初中。1937年日軍入侵,因戰事而隨學校輾轉到餘杭、臨安、麗水等地,後1938年於浙江省立聯合高中初中部就讀。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退學後在中央圖書館掛職,閱讀大量書籍。1945年抗戰勝利後返鄉,曾在杭州《東南日報》暫任外勤記者。

1946年秋,查良鏞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48年調往香港分社。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期間,查良鏞以金庸為筆名寫《書劍恩仇錄》,引起轟動。1956年,與同寫武俠小說的梁羽生和百劍堂主在報上開設專欄《三劍樓隨筆》,三人合寫隨筆,給“新派武俠”留下了一段歷史見證。1956年在《香港商報》全年連載《碧血劍》。1959年於自辦的《明報》上連載《神鵰俠侶》。1972年,宣佈封筆,退出俠壇,之後對其以往的武俠作品開始修訂工作。1995年,金庸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委員。2005年,劍橋大學授予金庸榮譽文學博士名銜。2007年11月,應邀於香港中文大學主持講座,並出任中大文學院榮譽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