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莊藏明青花瓷賞珍

青花瓷自唐代創燒後,歷經400餘年的緩慢發展,在元代晚期達到成熟,隨後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發展起來。明代永樂時期,青花瓷成為我國瓷器生產和外銷的主流產品,一直延續至清代。青花瓷以其潔白細膩的胎釉、青幽靚麗的藍彩和雅俗共賞的裝飾圖案得到國人和世界各國人民的青睞,特別是明永樂、宣德青花瓷,更是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的重點,也是拍場上藏家們追捧的對象。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收藏的明代青花瓷品質高,特點鮮明,本文僅選幾件代表性器物,以展示明代官窯青花瓷幾個重要歷史時期的風格和特點。

▌永樂、宣德時期青花

永宣青花是繼元青花之後的又一個高峰期,有“諸料悉精,青花最貴”的說法。永宣期間,鄭和七下西洋,帶回了製作青花瓷所用的“蘇麻離青”鈷土礦青料,這種青料含錳量低,含鐵量較高,燒成後的青花色澤鮮豔濃翠,間雜閃現金屬光澤的黑色疵斑痕,這種呈色成為永宣青花的主要特徵。永宣青花胎質潔白細膩,釉層瑩潤肥厚,釉色大多白中泛青。在圖案裝飾上,永宣青花改變了元代層次繁密的佈局風格,顯得疏朗有致,紋飾以花卉、瓜果為主,花鳥和人物紋飾較少。在畫法上,改變了元代和洪武時期一筆點畫的風格,使用雙鉤填色,而且用小筆填塗,使青花色彩有深淺不同的筆觸痕,這也成為永宣青花的又一個重要特徵。永宣青花造型多樣,除常見的盤、碗、梅瓶、玉壺春瓶外,還有一些新創的器型,如寶月瓶、無擋尊、花澆、八角燭臺(編者注:唐長沙窯燒造過八角燭臺)、臥壺等,其中一些帶有明顯的異國情調,這是由於對外貿易的繁榮和文化交流,中東、中西亞伊斯蘭文化的輸入,使一些青花瓷的製作從造型到紋飾受到影響。


承德避暑山莊藏明青花瓷賞珍


明永樂青花錦紋雙系大扁壺口徑6釐米,背徑38釐米,高43釐米,厚20釐米。雙唇口,口沿下一週回紋,頸部飾纏枝蓮紋,一側有小環鼻可與蓋相系。蓋缺失。肩兩側雙系活環。壺正面鼓起,中心有圓臍。壺周壁飾海水紋,正面從外至內分別為纏枝蓮紋、錦紋和海水紋。背面光素,細砂平底,中心內凹,邊緣處火石紅明顯。



承德避暑山莊藏明青花瓷賞珍


明永樂青花竹石芭蕉梅瓶口徑5.6釐米,底徑12.5釐米,高35.6釐米。唇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以下漸收,淺圈足,細砂底。肩部如意雲肩內飾折枝蓮花,腹部主體圖案為竹石芭蕉等庭園景色,脛部飾仰蓮折枝花圖案,其下飾一週卷草紋。此器釉色青白,青花髮色濃淡有致,繪畫精細入微,有元青花遺韻。



承德避暑山莊藏明青花瓷賞珍


明永樂青花纏枝蓮扁瓶口徑3.5釐米,底徑13×10釐米,高31釐米,腹徑25釐米。直口,長頸,頸兩側裝飾如意耳。扁圓腹,橢圓細砂底。頸部飾折枝花紋,肩部飾寶相花紋,腹部通體飾纏枝西番蓮紋,脛部為一週折枝花紋。此器構圖疏朗,紋飾纖細柔弱,舒捲自如,蛋青色釉面與鮮亮的青花相映成趣。



承德避暑山莊藏明青花瓷賞珍


明永樂青花輪花綬帶葫蘆瓶此種器型又稱寶月瓶或抱月瓶,明洪武時期首創。高31釐米,口徑3.2釐米。口頸部為倒置的瓶形,頸肩部飾綬帶雙耳,圓腹扁體,橢圓淺圈足。口下部飾有一週纏枝菊花紋,綬帶耳繪折枝花卉紋,腹部外緣繪一圈卷草紋,腹中心為八瓣輪花。對此種器形清代康、雍、乾時期都有仿製,但造型沒有永樂器秀美,分量均偏重,青花髮色也沒有永樂器的鐵鏽斑痕。



承德避暑山莊藏明青花瓷賞珍


明宣德青花纏枝蓮蓋罐口徑17釐米,底徑15釐米,高28釐米。唇口,短頸,鼓腹,圈足。蓋頂有寶珠形蓮花花心鈕。蓋面四如意雲頭圖案內飾折枝花果紋。頸部飾朵花紋,肩部飾一週覆蓮瓣紋,腹部飾纏枝蓮圖案,脛部為一週仰蓮瓣紋。罐底青花雙圓圈內書“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圈足火石紅和粘砂明顯。


以上5件器物均為永宣時期青花精品,胎體堅緻潔白,釉面潤潔肥厚,白中閃青的釉色如青玉般。青花髮色濃淡相宜,部分閃現永宣特有的黑疵斑點。繪畫自然流暢,代表了永宣官窯青花的最高水平。

▌成化、弘治、正德時期青花

經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瓷器生產的空白期後,從成化開始,明代青花瓷又重新恢復了生產,並在品種、造型和紋飾上有新的發展,形成這一時期獨特的風格。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在明代青花瓷的發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成化早期的青花瓷承襲宣德遺韻,胎、釉、彩、造型、紋飾都與宣德青花瓷相似。中期開始風格大有改變,青花料選用國產的平等青料,髮色淡雅而無黑鐵斑,這種呈色一直延續到正德晚期。正德晚期出現了藍色濃翠而發紫的“回青”料青花,奠定了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青花濃豔泛紫的基本格調。造型上趨於精巧俊秀,大器很少,正德時向敦厚發展。胎質白膩,胎體輕盈,釉麵肥厚滋潤,有玉質感,釉色有潔白與青白兩種。紋飾以花卉和動物紋為多,另有一些受宗教影響的紋飾,如梵文、阿拉伯文、寶杵、蓮託八寶、八仙紋等,正德時期尤為明顯。畫法上開始出現勾勒線條,並在線條內採用一筆平塗的上色法。


承德避暑山莊藏明青花瓷賞珍


明弘治青花纏枝蓮紋梅瓶高34釐米,口徑8.5釐米,底徑13釐米。直口,口較一般梅瓶大。短頸,溜肩,鼓腹,脛部內收,平砂底。紋飾從上至下分為5層,以雙弦紋相隔,分別為菱形錦紋、纏枝卷草紋、纏枝花卉紋、纏枝蓮紋和仰蓮瓣紋。腹部有明顯的接痕,底足修胎不甚規整,胎中泛出的鐵斑明顯。這件梅瓶沿襲成化風格,胎體厚薄適度,青花髮色淺淡,雙鉤填色精確,釉麵肥厚,玉質感強。



承德避暑山莊藏明青花瓷賞珍


明正德青花阿拉伯文盤口瓶高29釐米,口徑7.5釐米,底徑8釐米。盤口,長頸,鼓腹,脛部斜收,高圈足外展侈。胎體厚重,腹部有明顯的接痕。口外沿飾三角波曲紋,頸部凸起一週皮條裝飾,繪圈點紋,脛部和足沿飾仰蓮瓣和卷草紋。頸部和腹部主體圖案為蔓草紋間隔圓形和花瓣形開光,開光內書寫阿拉伯文。底部青花雙圓圈內有“大明正德年制”兩行楷書款,字體端莊,筆畫硬朗。此瓶器形規整,釉面青亮,阿拉伯文裝飾更具時代特徵。青花已使用回青料,開啟了嘉、萬青花近百年的藍中泛紫的格調。


▌嘉靖、隆慶、萬曆時期青花

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的青花瓷器,風格與前代大不相同。首先,燒製青花瓷的色料改用回青料,並與江西所產石青料配合使用,呈色濃豔欲滴,藍中略泛紫色。這種色調持續了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構成鮮明的時代特徵。萬曆後期由於回青料斷絕,改用浙江所產青料,青色明快雅麗。其次,造型上更加豐富,特別是萬曆青花的造型為明代之首,除盤、碗、各式盒、玉壺春瓶、梅瓶、大罐、繡墩、花觚、文房用具等常見品外,特別盛行方形、稜形器,如上圓下方葫蘆瓶、方升、方形蓋盒、四方瓶、瓜稜方罐和方碟等。另外,在紋飾方面,繪畫技法基本以勾勒平塗為主,紋樣清晰,填色精細。萬曆時期開創了淡描青花的繪畫技法,用極淡的色調雙鉤圖案花紋,給人以清新幽雅的感覺。裝飾題材更加廣泛,除傳統的龍、鳳、花卉紋外,還常見庭院嬰戲、魚藻禽鳥、蓮池鴛鴦、樹石欄杆、山水人物等題材。嘉靖時期,由於嘉靖帝篤信道教,因而有大量反映道教內容的紋飾出現,如八仙、八卦、雲鶴、靈芝以及各種樹木花果捧“福”字、“壽”字等。


承德避暑山莊藏明青花瓷賞珍


明嘉靖青花留白穿花龍紋碗口徑28釐米,底徑14釐米,高11.5釐米。口沿外撇,圈足。通體以回青為地,紋飾繪製採用留白技法,內沿飾一週纏枝花紋,碗內、外壁為龍穿花圖案,露白的紋飾有精細的刻劃線。圈足飾點狀梅花紋,底有青花雙圓圈,內書“大明嘉靖年制”兩行楷書款。



承德避暑山莊藏明青花瓷賞珍


明嘉靖青花上圓下方葫蘆瓶 高30釐米,口徑8釐米,底徑12.5釐米。整體為上圓下方的葫蘆形制,是嘉靖官窯首創的器形。口沿飾卷草紋,上部瓶身繪洞石花卉和蜂蝶草蟲,下部瓶身的上平面繪4組折枝花卉紋。4個外壁繪雲紋、圓圈火焰紋和火焰麒麟紋。方形平削圈足,底內一週無釉,中心凹進施白釉,青花雙方框內有“大明嘉靖年制”雙行楷書款。



承德避暑山莊藏明青花瓷賞珍


明萬曆青花花卉草蟲紋花口盤高6.5釐米,口徑30釐米,底徑18.5釐米。整體為五瓣梅花形,寬口沿外折,深腹,平底,梅花狀圈足。內沿飾卷草紋,內壁飾5組折枝花果,內心繪牡丹紋,有蜜蜂、蜻蜓和蝴蝶在花叢中飛舞,富有生活氣息。外沿以梅花錦紋相隔5組開光,開光內飾雜寶紋,外壁繪纏枝靈芝紋。靈芝的繪法較為特別,菌傘呈順時針螺旋捲曲狀,並有數道垂直的線紋。底心青花雙圓圈內書“大明萬曆年制”兩行楷款。


本文選取的嘉靖、隆慶、萬曆時期青花,胎體厚重,青花髮色濃翠泛紫,器形和紋飾較為特別,繪畫風格各異,既有繪圖精細寫實者,如嘉靖龍紋碗和萬曆花口盤,又有繪圖較為粗獷寫意者,如嘉靖葫蘆瓶,反映了這一時期瓷器造型、紋飾和繪圖技法的多樣性。

明代青花瓷器型豐富多樣,古樸典雅,許多經典的器型為後世不斷追摩;青花髮色或濃豔或淺淡,均青幽雅緻,特色鮮明;釉色青白,釉麵肥厚滋潤,玉質感極強;繪畫技法或一筆點畫,或雙鉤填色或青花淡描,均自然流暢,毫無板滯做作之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