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吹捧日本了

近些年來,諾貝爾和平獎、文學獎和經濟學獎已經在很大一部分中國人心中失去了權威性,但是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仍然被大多數中國人視作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技術實力的標準。差不多每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頒獎儀式,都成了攻擊中國“科學技術落後”的輿論風暴掀起的舞臺。

特別是這幾天,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攜美國同行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後,網上甚至主流媒體掀起了一股吹捧“日本18年獲得18個獎”的風潮。至於在同一領域取得重要成果的中國科學家陳列平沒有能夠獲得諾貝爾獎,主流媒體的解釋也僅僅是“宣傳工作做得不好”等等,並沒有質疑將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作為評判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標準是否合適。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此簡單談談這個問題。

別再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吹捧日本了


一、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同樣有鮮明的政治性

想必有一點馬克思主義常識的人都知道,文學和經濟學是有著鮮明的階級性的,自然科學卻並沒有階級性。因此,不少人認為自然科學獎項的評判就是“客觀公正”的。

其實,這種理解是混淆了自然科學本身與自然科學評判這兩個不同的概念。自然科學的研究與評判工作本質上說是一種社會活動,而不是自然科學,因此有著鮮明的政治性。科學家們是不可能不受到自己政治觀念影響的。像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就指出“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

在這裡,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評選機制。一位科學家如果要是想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要經過提名和評選兩個步驟,有提名權的基本都是在西方科研圈裡的科學家,而評判則是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和皇家卡羅林外科醫學研究院評選出來的。中國的科學家不僅沒有任何參與評選的權利,甚至連提名推薦的資格也幾乎沒有。

誰敢說這種體制就是“客觀公正”呢?只要真正和自然科學家們接觸一下,就會知道科學圈子裡邊的矛盾與鬥爭也是不少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早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設立的時候,大家都公認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是在世的科學家當中對於化學貢獻最大的人。但問題在於,門捷列夫和諾貝爾獎的評委的矛盾很大,特別是其發表文章批判過瑞典皇家科學院主要負責諾貝爾化學獎評選的評委阿倫尼烏斯,所以一直到死也沒有獲得過諾貝爾化學獎。

如果要是再看一下蘇聯與俄羅斯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具體時間,就會發現號稱沒有政治因素干擾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同樣帶有著濃重的政治色彩,特別是和其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好壞直接相關:

在沙俄依附於西方的時代裡,俄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相對比較容易。在十月革命前的十幾年時間裡,沙皇俄國一共獲得了2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從1917年十月革命到1956年蘇共20大召開,雖然蘇聯的經濟與科技蓬勃發展,重大發明源源不斷,但是在近40年的時間裡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反而變成了空白。在1956年批判斯大林當年,謝苗諾夫便獲得了蘇聯十月革命後第一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從1956年到1978年東西方關係緩和的20多年裡,蘇聯一共獲得了8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從20世紀70年代末東西方關係再度緊張到蘇聯解體這十多年裡,蘇聯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再度出現了空白。然而,解體之後急劇衰落的俄羅斯反而再次獲得了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井噴,共獲得了5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試問,在近幾年西方國家反華活動愈演愈烈,特別是就在今年諾貝爾獎評選前夕中國還和瑞典因為辱華事件發生了外交衝突的情況下,瑞典皇家卡羅林外科醫學研究院負責評獎的人怎麼可能把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中國科學家呢?

別再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吹捧日本了


二、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學術水平和授獎方式

即使我們排除政治與人際關係的因素,單純從學術角度來看,同樣不能說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可以代表全世界最高的科學水平。

一方面,負責諾貝爾自然科學獎評選的瑞典皇家科學院和皇家卡羅林外科醫學研究院的評委並沒有涵蓋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科學家,因此其學術水平也是受到不少人質疑的。

想必對電影史比較瞭解的人都知道,美國有一部著名影片《飛越瘋人院》,其中就尖銳地批判了精神病院當中通過進行腦白質切除手術,把正常人變成白痴來“治療精神病”的現象,曾經轟動全中國的日本老電影《追捕》也把片中集中批判的“中樞精神阻斷劑”與這種手術相提並論。可是,這種手術就是被授予1949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重大科技成果”。之所以瑞典的評獎人員幹出這種砸自己牌子的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術水平有限,並沒有真正弄清楚其究竟是治病還是害人。

另一方面,就諾貝爾自然科學獎自身的授獎要求而言,也是不利於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因為現代科學研究主要的方式就是多人協作,很少有兩三個人甚至一個人就能夠進行研究的科學項目。但是諾貝爾獎卻偏偏要求自然科學獎獲獎者在三人以下,於是要麼就給一些水平並不太高的成果,要麼就給相關實驗項目掛名的老闆。這顯然不是真正科學的態度。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新中國在1965年成功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之後。1966年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化學組的主席蒂斯利尤斯(A.Tiselius)高度評價了這一項成就。當時很多有資格推薦的科學家也表示希望中國參評,但是被中國方面拒絕。當時中國表示,很感謝這些科學家的支持,但是這個科技項目是社會主義大協作的結果,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不僅評選不公正,而且只評選個人的方式也是錯誤的,如果參評就承認了諾貝爾獎的公正性與先進性,所以中國不會去參評。

到70年代末,隨著中國國內推崇西方的思潮逐漸興起,大多數人認為應該承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公正性和先進性。於是就把結晶牛胰島素十幾個貢獻差不多的研究人員當中挑出了一個鈕經義去參加評選,最後不僅沒有評上,還鬧出了很多矛盾。筆者個人認為,鈕經義就算是真的評上了,這種把集體的研究成果歸功到一個人頭上的做法本身也是不合適的。

別再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吹捧日本了


三、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國籍分佈和科技實力

很多人以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頒佈給過一些蘇聯科學家為例,宣稱其具有客觀公正性,能夠真正代表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然而事實上,只要我們查看一下獲獎者的國籍分佈,就會發現這種說法是十分荒唐的。

從獎項設立到2017年,三大自然科學獎獲得最多的八個國家是,美國253人,英國81人,德國72人,法國31人,瑞士21人,日本20人,瑞典17人,俄國15人。(不同統計因為國籍爭議略有區別,但是大體排序基本一致。)

只要對這一百多年的科學技術史有點兒瞭解,大概就會發現,這個獲獎者的國籍分佈與實際國家的科技實力有著很大的差別。我想,不會有人真的認為瑞典和瑞士比蘇聯的科學實力還強吧?一般認為蘇聯在冷戰時期科學技術的實力是接近於美國的,所取得的世界頂尖成就大約佔了當時世界的1/3左右,但是獲得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數量卻連美國的1/10都不到。因此,很多人認為的自然科學領域獎勵評判所謂“客觀公正”只不過是一種等級差異性的評判。因為蘇聯的科技實力太強,西方如果完全不承認就損害了諾貝爾獎附帶的話語權。但是在具體評選過程當中,蘇聯人獲獎是要比西方難好幾個層次的。

其實,即使是西方世界自己,大多數人也同樣不認可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具有評判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權威性。像1957年蘇聯人造衛星上天之後,西方世界普遍認為蘇聯在尖端科技領域已經趕超西方。當時,也有個別人表示“蘇聯一共也沒有得過幾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但是這種聲音很快在一片鬨笑聲中被淹沒:“人家根本不承認諾貝爾獎的權威性好不好?如果蘇聯科技實力真的那麼差,為什麼蘇聯能辦到的美國辦不到?(美國在蘇聯發射人造衛星上天以後也進行了一次人造衛星發射,但是以失敗告終)。”這就是世界科技史上著名的“人造衛星衝擊事件”。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很大一部分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並不是在國內取得的,因此和國家與地區的科技實力並沒有什麼關係。比如說,香港不久之前去世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和臺灣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其主要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和美國同行一起參加研究的時候取得的,屬於美國科研體系的組成部分。所以,不論是其得獎的成果成就高低,都和香港與臺灣的科技實力沒有多少關係,不過是美國科技實力的一部分而已。

因此,是否能夠承擔大型科技項目,研究出頂級的成果要比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在判斷一個國家科技實力強弱方面權威得多。

四、結語

這當然不是說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一點價值都沒有。由於自然科學的特殊性,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除了個別人以外,的確都屬於是較高水平的科學家。兼之西方整體看確實在科技上佔據優勢,而且西方內部雖然也有獲獎的難易差異,但是總的來看差異並不大。特別是20世紀早期的物理學革命中,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少數最頂級的科學家基本都獲了獎,不僅提高了其影響力,高額獎金也確實有一定的激勵作用。

可問題是,“獲獎者大都有較高水平的成果”和“達到一定水平的科研成果都獲了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問題並不能因為獲獎者大都有較高水平的成果而被否認。雖然說絕大多數獲獎的成果還是有較高價值的,但是即使是在其鼎盛時期,獲獎者獲獎的理由也並不都是最高的成果,像愛因斯坦就不是因為相對論獲獎的。進入冷戰時代之後,其對非西方國家的歧視和對科學發展的不適應性更是暴露的越來越充分了。比如說,人類基因組計劃無疑是近十幾年來生理學和醫學領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但是其不僅在過去沒有得獎,將來也不太可能得獎。因為參與的人太多,不好評判給誰合適。

另外,除了那些親西方的公知以外,現在有一些人之所以推崇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也是因為當前國內科技獎勵評選機制存在一些問題。像屠呦呦和陳列平等人雖然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在國內並沒有能夠獲得很高的待遇,是獲得了諾貝爾獎或者有類似成績的西方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才為人們所熟知。筆者完全理解這些人的心情,但是我們應該做的是改進中國的獎勵機制,而不是去盲目崇尚諾貝爾獎的公正性與先進性。否則只會損害中國科技評判的獨立性,最終危害中國的發展。

諾貝爾和平獎、文學獎和經濟學獎固然體現了西方對於輿論話語權的操控,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同樣也體現了其在科技評選方面的輿論話語權。一些人認為其評選完全是客觀公正的,甚至片面地把獲獎的多少視作國家科技實力強弱的唯一標準等種種做法,本身就是陷入了西方的話語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