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啓治蜀興川的新征程

2018年6月30日下午,成都金牛賓館,在熱烈掌聲中,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決定》和《中共四川省委關於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新時代治蜀興川開啟了新的征程。

全會籌備之初,省委就鮮明提出,必須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為主題主線貫穿始終,一張藍圖繪到底、重整行裝再出發,結合新時代新使命新要求,對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作出新的戰略謀劃和部署,確保黨的十九大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開啟治蜀興川的新徵程

兩個《決定》,無論是總體把握還是具體安排都很好體現了這一點。《關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決定》,是管總的指導性文件,是政治文件;《關於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是聚焦發展第一要務、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專項文件。兩者定位上合理分工、內容上各有側重,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是確保全省工作始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勝利前進的行動綱領。

兩個《決定》全文刊發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普遍認為,省委《決定》和省委書記彭清華關於兩個《決定》所作的說明,充分體現了省委旗幟鮮明講政治,堅決擁護核心、維護核心、緊跟核心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對於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更好落實新發展理念要求,更好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推進四川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經濟強省,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開啟治蜀興川的新徵程

讀書班上出題目,調查研究做文章,彙報會上交答卷,省委全會繪藍圖。兩個《決定》出臺的過程,就是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對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堅定用以指導四川各項工作的過程

時間回到兩個多月前。4月12日,春暖花開的日子,一個引人注目的讀書班——全省市廳級主要領導幹部讀書班在成都開班。

3天時間裡,全省市廳級以上領導幹部彙集成都,回到課堂,目的無比明確:深入學習、全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對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豐富內涵,以此作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根本遵循。

彭清華在讀書班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四川工作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治蜀興川最明確、全面、精準的定位,是習近平總書記為四川改革發展量身定做的“定盤星”。

省委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對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於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時代課題,指明瞭新時代治蜀興川的歷史方位、總體要求、第一要務、根本動力、開放格局、重中之重、價值取向、生態重任、法治保障、政治保證。為治蜀興川標註了時代方位、提出了總體要求、作出了戰略謀劃、指明瞭方向路徑、描繪了美好藍圖,是指導治蜀興川實踐的強大思想武器。

以這個讀書班為開端,省委決定在全省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在大學習中“學懂”,在大討論中“弄通”,在大調研中“做實”,切實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對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四川落地落實。

聚焦新時代四川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立體全面開放格局等事關四川全局和長遠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省委確定了22個重點課題,分別由省領導直接負責,展開調研,在田野裡問問題,在大地上求答案。

不到3個月時間,省委領導深入各市(州)、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實地調研,省委相繼召開交通建設、南向開放、產業發展等專題會議,召開各民主黨派省委、省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以及在川部委屬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業和金融單位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情況彙報會,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

開啟治蜀興川的新徵程

5月28日至29日,省委召開“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成果交流彙報會暨省委中心組學習會,22個重點課題調研成果在這次會上輪番呈現。這些省級重點課題調研報告以及各地各部門各方面調研報告,為起草省委兩個《決定》稿提供了豐碩的理論成果。

出臺兩個《決定》,既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又離不開紮實的工作準備。

為做好兩個《決定》起草工作,今年4月中旬,省委決定成立全會文件起草組,在省委常委會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兩個多月時間裡,起草組集中力量、集中精力開展工作,數易其稿,6月10日形成兩個《決定》初稿。

《決定》初稿形成後,經過省委常委會深入討論,之後按程序徵求了省委委員、候補委員,省紀委委員,省級黨員領導幹部,市(州)黨委、省直部門(單位)黨組(黨委),省老領導、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等方面意見,還專門徵求了黨外人士意見。省領導利用出差調研機會,還聽取了部分市(州)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的意見。徵求意見過程中,大家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文件起草組認真研究吸收,作出重要修改。

6月29日,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在成都開幕,與會人員踴躍發言、熱烈討論,積極建言獻策。可以說,全會充分運用了“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成果,讀書班上出題目、調查研究做文章、彙報會上交答卷、省委全會繪藍圖,會議文件最大限度地匯聚了各方智慧,凝聚了各方力量,為全會勝利召開奠定了堅實基礎。

跳出四川看四川,跳出當下看四川,站在四川看四川,兩個《決定》的誕生過程,就是站在新的起點上對四川省情的再審視再認識、對事關四川發展全局的重大工作思路和舉措進行再梳理再謀劃再落實的過程

面對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鬥的偉大事業,省委在《決定》起草之初就明確:一張藍圖繪到底、重整行裝再出發,堅持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和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確立的發展願景、作出的戰略謀劃、部署的重點任務,不提新口號,結合新的形勢和任務,對事關四川發展全局的重大工作思路和舉措進行再梳理、再謀劃、再落實。

旗幟高揚,方知所趨赴;脈搏把穩,才能下準藥。

制約四川當前發展最大的問題在哪裡?如何找到這些問題?

刷新座標,跳出四川看四川,在橫向比較中找問題。

四川要發展,不能偏居西南一隅埋頭拉車,以西部前列自居,而應該破除“盆地意識”,刷新座標系,在全國乃至全球格局中再審視、再認識。

去年,我省第三產業比重比全國低1.9個百分點,比廣東、浙江分別低9.5和3個百分點;民間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較全國低13.3個百分點;經濟總量居全國第6位,人均水平卻居第22位……“大而不強”特徵明顯,發展不足仍是四川最突出的問題。

著眼長遠,堅持目標導向,在縱向對標中找問題。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6個省份之一,我省還有68個貧困縣、5295個貧困村和171萬農村貧困人口,尤其是還有涼山彝區這樣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是影響全省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與全省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控制性因素。

敢於碰硬,勇於擔當,在攻堅破難中找問題。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一個個問題凸顯出來:產業體系不優、市場機制不活、協調發展不足、開放程度不深……

能否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探索中提出問題,以歷史勇氣直面問題,以責任擔當研究問題,以實幹精神解決問題,更是考驗一個黨組織的重要標尺。

經過兩個多月時間,一個個事關治蜀興川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都已精準找到解答:

——圍繞破解區域協調發展不足的問題,《決定》創造性提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

——圍繞破解產業體系不優的問題,《決定》提出,要構建“5+1”產業體系;

——圍繞破解開放程度不深的問題,《決定》提出,“四向拓展、全域開放”,重點推進成自宜和成南達兩條350公里時速的高鐵建設……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形成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衝破阻滯四川“四向拓展”“腸梗阻”;

——圍繞破解市場機制不活的問題,《決定》提出,要加大改革力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一個個站位高遠、精準補短又事關發展全局、透著暖暖民生溫度的新戰略新部署新舉措,刷新著川人的理念,也必將引領巴蜀航船行穩致遠,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濃濃的民主氛圍,求真務實的作風,兩個《決定》誕生的過程,就是進一步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匯聚民心民智,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過程

開啟治蜀興川的新徵程

兩個《決定》起草過程中,省委始終重視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省委領導不僅多次聽取專家學者、各界人士的建議,還深入市(州)調研,聽取市(州)黨委主要負責人意見。在一次座談會上,各民主黨派省委、省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暢所欲言,先後有9位人士發言,一直從早上談到錯過午餐時間。

起草組成員辦公桌上厚厚一摞報告和建議,是對集思廣益的“深度”和“廣度”的具象化表達——這當中既有省委省政府領導班子成員和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協黨組負責同志牽頭形成的22個重點課題研究報告,也有各市(州)、省直各部門(單位),各民主黨派省委、省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在川部委屬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業和金融單位的306份調研報告,還有多次民主協商會上,全省黨員幹部、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等建言獻策的記錄。

求真務實的作風貫穿於整個起草過程中。從體例看,兩個《決定》打破常規,不搞穿靴戴帽,開篇只用短短約100字引語交代背景和目的,隨即開門見山、直指重點——《關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決定》,緊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十個方面逐一研究部署、細化落實;《關於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行文中省去了常見的起承轉合,以務實簡練的行文風格,逐條研究支撐我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26條舉措。“不管用的不寫,落不到實處的不寫”——堅持“兩不寫”的原則貫穿兩個《決定》起草全過程。

打破常規,並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為了在最大程度上把空間留給“乾貨”。

比如,《決定》明確提出,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佈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培育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等萬億級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構建具有四川特色優勢的“5+1”產業體系。

這些重點產業的選擇,立足“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對省情的深刻把握,既著眼四川發展實際和比較優勢,又把握了新一輪產業革命的趨勢。大家認為,構建“5+1”產業體系是務實之舉,有基礎、有條件、有支撐,且彰顯了四川產業特色。據省經信委透露,我省對上述每個產業都將一一實施專項培育。未來幾年,五大萬億級支柱產業發展可期。

“兩個《決定》著眼的,並不是遙遠的未來,而幾乎全部著重於當前最該幹、最能幹、最能幹成的事。”起草組成員難以忘記,為確保可落地可操作,起草組成員們和省級部門你來我往,和市(州)面對面對接,進行了多次討論、修改完善。

細心人發現,兩個《決定》堅持不平均用力,重要內容濃墨重彩,一般內容略寫,體現了不務虛言、但求實幹的取向,進一步激發了全省人民崇尚實幹、狠抓落實的精神狀態,提振了攻堅克難、築夢圓夢的信心決心。

方向明確,定位精確,匯聚民智,求真務實,兩個《決定》昭示了全省人民朝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闊步前行的堅定信念,彰顯了全省人民奮發有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堅強意志。相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全省人民的艱苦努力、苦幹實幹,習近平總書記為四川發展作出的總體擘畫必將一步一步變為美好現實。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客戶端 來源 四川日報 編輯 楊馥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