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憑藉五千言居「東方三聖」之首!而後人,卻不知這五千言之妙

我們都知道,《道德經》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時所作,雖然書中只有寥寥五千多字,但卻足以讓老子位列“東方三聖”之首!可想而知,《道德經》裡面的內容究竟有多寶貴,這是不言而喻的!

老子憑藉五千言居“東方三聖”之首!而後人,卻不知這五千言之妙

《道德經》字字珠璣,言簡意賅,任何一句話都足以讓我們受用一生。然而作為道家思想發源地的中國,如今的炎黃子孫對此卻知之甚少,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老子憑藉五千言居“東方三聖”之首!而後人,卻不知這五千言之妙

好了,廢話不多說,現在開始進入正題。

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怎麼理解?裡面沒有哪一個字是我們不認識的,誰都會讀,但到底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老子憑藉五千言居“東方三聖”之首!而後人,卻不知這五千言之妙

在這裡,我不做逐字逐句的解釋,字面的東西你們可以自己去翻書學習,我只舉例子說明。

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就好比《道德經》這本書自現世以來,歷朝歷代無數文人學者都對它進行了註解,區區五千言翻譯出來的書籍,竟然汗牛充棟!可笑的是,直至現代,依舊有人在表達自己對《道德經》的不同領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可是又說得都有道理,那麼你說到底哪個說的才是《道德經》本來的含義?《道德經》是人為的尚且說不清楚,何況是非人為的東西呢?所以這便是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憑藉五千言居“東方三聖”之首!而後人,卻不知這五千言之妙

那麼“名可名,非常名”又如何解釋呢?這個就更容易理解了,比如我們漢語中把香蕉這種水果叫做“香蕉”,英國人卻把它叫做“banana”,韓國人、日本人他們也都有自己不同的叫法,同一個事物,不同的國家就有不同的名稱,有多少種語言它就有多少個名字,那麼到底哪一個才是它真正的名字?又或者像漢語中的紅薯,有的地方叫做紅薯,有的叫地瓜,有的叫山芋,同一種語言中,同一個事物,又有很多個名字,那麼到底哪個才是它真正的名字?

老子憑藉五千言居“東方三聖”之首!而後人,卻不知這五千言之妙

其實每一個都是,但每一個又都不是。因為這所有的東西,都不過是人類自作聰明給它們安上去罷了。老子早在幾千年前,就把這一切看透了,所以才有“道可道非,名可名非”感慨。

現在你能理解了嗎?如果還不能,請靜下心來去感受。

老子憑藉五千言居“東方三聖”之首!而後人,卻不知這五千言之妙

​其實這句話在早年的時候,我並不感冒,可能是被仙俠劇用得多了,我反而心生反感。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理解之後,才真正感受到老子的境界。老子真的太了不起了,他的眼光,他的高度已經跳出人類,超越萬物,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合道”吧!

好了,今天就說這麼多,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