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監管政策要轉向了嗎?

A股監管政策要轉向了嗎?

近日,證監會在官網發佈聲明,圍繞資本市場改革,採取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優化交易監管減少交易阻力和鼓勵價值投資三個方面回應市場關切,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A股監管政策要轉向了嗎?

最引人矚目的,當然是減少交易阻力,通過增強市場流動性讓市場對監管有明確預期,讓投資者有公平交易的機會,在此基礎上藉助規範信息披露和提高透明度,加強上市公司治理,從而創造條件鼓勵上市公司開展回購和併購重組,併發揮保險、社保、各類證券投資基金和資管產品等機構投資者的作用,引導更多增量中長期資金進入市場,逐漸起到鼓勵價值投資的作用,實現資本市場自身持續建設和良好發展。

市場最不缺的其實就是無謂干預,導致資源配置和市場自身調節機能失效紊亂,最終影響價格信號的傳遞,形成市場預期不穩定,妨礙投資者對市場判斷。實踐來看,多年頻繁的干預,導致A股牛短熊長,綜合指數上攻乏力,主要在於我們缺乏有力的讓市場按照自己的正常節奏充分發揮資金配置功能,一些扭曲的不合時宜的限制也遏制了市場自發的價格形成機制,最終也阻礙了市場資金的充分發揮效益。

A股監管政策要轉向了嗎?

比如,漲跌停板制度,由於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股市剛剛起步發展之時,為了避免過多的投機炒作影響股價正常活動,才採取這一辦法,隨著二十多年來我國資本市場不斷髮展,股民初步擁有股市風險意識,能夠對市場的波動加以接受,加之一個成熟高效的資本市場必然是而且要求市場存在雙向和不加限制的價格波動,一方面讓資金髮揮最大效率,強化資金配置功能,另一方面這是股票風險市場本身存在和發展的必然,用過多看住、限制的管控方式對待一個成熟高效的風險市場不符合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導致過多的資金被人為束縛在缺乏活性和配置效率的狹小空間裡。

再比如,印花稅,電子和科技的發展早已讓當初以紙質作為股票交易憑證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繼續保留印花稅不僅不合時宜,同時導致了市場的交易成本加大,而這一龐大存量的印花稅本可以作為市場增量資金在雙向波動和沒有漲跌停板制下發揮更大的資金配置功能,有利於增強股市活性。

再次,退市。只有保持市場有進有出,繼而實現總量相對平衡,從而既淘汰了垃圾上市公司,又保障了有發展前景的公司得以進入資本市場,籌集資金,壯大優質企業隊伍,才能夠從整體上實現上市公司質量,帶給市場和投資者應有的回報。而對於股價跌至“仙股”的退市公司,就要採取由該退市公司回購股票,以保護投資者利益。

今年以來,隨著股市調整風險加大,降準、喊話等傳統方式效力不再,如何在政策層面做文章,用實實在在的舉措鬆開長期嵌套在A股頭上不合時宜、無須限制而亟待放開的牢籠,消除體制性障礙,繼而依靠市場自身的活力與力量,強化市場建設,順應自然發展,才是今天我們重新思考中國資本市場建設的價值所在。

中國資本市場建設,確實到了該反思和清除不必要限制的時候了。

A股監管政策要轉向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