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山傷痕痊癒 羊虎溝再湧清流

深秋的祁連山,草木枯黃,寒風凜冽,位於山丹縣老軍鄉羊虎溝村上游的山坡上,一片一片新覆土的地上,長出的綠草雖已漸漸變黃,但卻成了這裡的一道靚麗風景。

“這片區域是歷史遺留無主礦山,面積2.64平方公里。”山丹縣土地整治及礦山恢復治理中心主任常懷智告訴記者,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瘋狂的開採活動讓大黃山傷痕累累。

來大黃山開採煤礦的既有農民個人,也有山丹縣各鄉村的集體企業。曾經,大黃山有1000多個大大小小的礦洞,密密麻麻布滿山坡。受眼前利益驅使,羊虎溝村很多村民也加入開礦採煤行列,張光明就是其中之一。

“這裡原來就是一個洞口,下面是矩形,上面是弧形,開採礦洞坡度大約是三四十度就打到煤層上,這周圍出來的都是煤渣廢石。像這樣的礦洞,從這兒到那個區域將近一公里多,有60多個礦口。那時候在山上放羊,經常羊就找不到了,因為礦洞太多,一不小心就掉進去了。”站在山坡上,張光明指著修復過的斑駁區域,回憶著當時的情景,而說得最多的是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帶來的惡果。

“山下不遠處就是我們村,我們吃的水就是從旁邊這個龍口河道里流下去的,我七八歲時經常來上游挑水,那時山上風景很美,河水清澈見底。隨著山上小煤窯越開越多、礦洞越挖越深,山上來的冰雪融水都滲進了礦洞,龍口河逐漸斷流,河道也被礦渣填埋。而煤礦積水和抽排出來的汙水滲入地下,導致我們下游人畜飲水、灌溉用水都受到了嚴重汙染,人畜發病率高,農作物也經常枯死。”回憶起當時的經歷,張光明歷歷在目。“後來,政府做了引流工程,我們才吃上乾淨水。”張光明說。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小煤窯紛紛廢棄。但它造成的地面沉降、植被破壞、礦渣阻斷地表水源等問題遺留了下來。去年以來,在國家山水林田湖草項目資金支持下,我市啟動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治理項目,山丹縣將大黃山外圍劃分為三個治理區進行治理。為在治理過程中不造成二次破壞,每個治理區又根據礦點分佈等具體情況細分為若干個作業區,分別進行廢棄小煤窯和地面塌陷回填平整、廢棄建築物拆除、覆土種草、圍欄封育、溝道疏導等工程。

“遠看這片地方好像光是土,沒有草,其實是草枯黃了貼在土表面和土融在一起了。項目實施時,種下的草長勢很好,夏天比較茂盛,都是宿根,只要保護好,不要讓羊啃掉,到明年草長得會更茂盛,和周邊的環境就一樣了。”常懷智表示。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小煤窯廢棄停採以後,羊虎溝村的地下水質有所好轉。但龍口河被礦渣阻塞,地質災害風險依然威脅著村莊。項目實施過程中,他們對龍口河中堆積數十年的礦渣進行了徹底清理,恢復了河道,並修築了鉛絲石籠護堤。預計明年開春後,龍口河就能順利過水,張光明和羊虎溝村的村民們又可以見到河水奔流、花開遍野的美麗景象了。

“隨著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的實施,山上花兒草兒長得越來越茂盛,下游的河道里出現了一股一股的清水,村裡的牲畜可以就近飲水,這可是龍口河干涸幾十年來出現的‘奇蹟’啊!那時候我們沒有保護環境的意識,現在知道了山是我們生存的命脈,一定要保護好它,有山有水才有家。”張光明表示,如今的村民思想都轉變了,有了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項目的實施不僅增加了草原植被,消除了下游的地質災害隱患,還為群眾創造了優美的生態環境,成為下游居民休閒娛樂的好場所。”常懷智告訴記者,今年夏天,有很多群眾到山裡觀景、遊覽、採摘蘑菇,體驗久違的原生態草原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