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看環境|青浦的林子大了

阿拉看环境|青浦的林子大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林業人穿行在青浦的田間地頭,去往郊區的農戶家,指導農民種植和養護果樹。現在,青浦林業人將工作重心轉為推進生態廊道建設,在河道和高速路兩旁種植樹木。截至2017年,青浦區林地總面積約10718公頃,其中森林面積約9252公頃,森林覆蓋率13.8%。

阿拉看环境|青浦的林子大了

青浦的經濟果林

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市委領導提出發展三個“三分之一”,“三分之一”要發展林業,“三分之一”要發展糧食,“三分之一”要發展菜籃子工程。上世紀九十年代,在糧食保有量不減少的前提下,青浦房地產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同時林業得到了重視和發展。那時林業站的主題是提高農民收入,所以林業主要發展經濟果樹。

阿拉看环境|青浦的林子大了

(紅柚園柚子豐收)

青浦林業站除植樹造林外,還指導農民種植經濟果樹,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林業人常每家每戶上門指導農民。青浦道路交通不暢,多是曲折泥濘的鄉間小道。林業人不得不徒步好幾公里或者騎著自行車前去農戶家中。有時林業人步行或者騎車都不行,因為青浦的環境是一個江南水網,時常需要渡河。雖然路途艱辛,青浦林業人仍親自到老百姓的果林去,夏天頂著烈日,冬日吹著寒風。林業人現場給農民指導怎麼修剪果樹枝條。譬如在冬天農民如何修剪桃樹,哪些枝條留著,哪些枝條減掉,還有化肥農藥的配製和使用等。吳利榮告訴我們,“首先,農民不會種的你要教會他種,其次你要確保他們的果樹兩年後產出的果品是受市場歡迎的,還要幫他解決銷售問題。這就是我們平時講的產前、產中、產後的問題”。“那個時候,我們都是手把手教農戶。農民眼見為實之後,他們才算懂了。等到他們有收穫了之後,他們會從內心感激你,把成熟的第一個果實讓你品嚐,這就是我的成就感!”,吳利榮激動地談到。

阿拉看环境|青浦的林子大了

(苗林一體化)

由於農民獲得前期收益以及土地規模優勢的顯現,現在青浦的經濟果林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漸漸形成了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經濟果林,其中較典型的是枇杷林。1999年,青浦引進種植太湖蘇州東山培育的枇杷,最多時種植面積達8000畝。後來青浦第一塊枇杷種植試驗地變成了一個枇杷園。2008年,這個枇杷園和企業合作開辦農家樂。現在,這個枇杷園已經是一個4A級農家樂,每年的產值約是8500萬,帶動了大量的就業。枇杷園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聯動,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於一身,帶動了林業的綜合效應。

阿拉看环境|青浦的林子大了

青西郊野公園

青浦林業人不僅種植大量的經濟果林,還為青西郊野公園的水森林打下了基石。上海青西郊野公園位於青浦區西南部,是上海市唯一一個以溼地為特色的郊野公園。青西郊野公園擁有80多畝上海獨有的水上森林。而這片水森林正是青浦上一代的林業人親手培育出來的。他們是水上森林的踐行者和保護者,用自己的行動守護著水上森林。吳利榮站長告訴我們,多年前自己看著種下的樹苗,只有大拇指一般粗,而現在都變成參天的大樹了。自己過去還常去看望這些小樹,有時還到地裡去摸摸。林業人將小小的樹苗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般呵護,然而那時老百姓並不理解林業人保護水上森林的行為。老百姓認為“種的樹長大了自然就得賣錢”。

阿拉看环境|青浦的林子大了

(青西郊野公園)

但林業站考慮到長遠的生態價值,留下了這一片水森林,為後來的青西郊野公園打下了基礎。現在,上海青西郊野公園成為開放性林地,在給廣大的市民獲得生態享受,也給青浦帶來了更大的發展潛力。青西郊野公園優美的生態環境吸引大量遊客,帶動了青浦休閒旅遊業的發展,也吸引了華為研發部門在此落戶。

青西的水源涵養林

跨入二十一世紀以後,上海強調保護城市生態安全。青浦因為自身的環境特點,主要進行水源地保護。在無錫太湖藍藻事件以後,青浦更加重視水生態系統的修復和水資源的保護,建設了大量黃浦江上游的水源涵養林。“零二零三年,青浦種植了大量水源涵養林。零四零五年,黃浦江水源涵養林基本建設完成”,吳利榮說。那個時候青浦造了大概2萬畝水源涵養林,同時在城市與郊區連接的高速公路旁建設大量的通道林。“二十世紀初,青浦的森林覆蓋率還是個位數,如今森林覆蓋率已經是兩位數了”,吳利榮說。

阿拉看环境|青浦的林子大了

(青西郊野公園水上森林)

目前,青浦水源涵養林有3萬多畝。從種下水源涵養林到現在已經10年,涵養林都已長大成才。吳利榮說,青浦林業人要繼續管好這個涵養林,把它弄成開放林地,讓市民獲得生態享受。我們這個林子也會越來越漂亮,樹大了,鳥來了,生物多樣性也越來越強。吳利榮說,自己童年常見但現在的孩子卻幾乎沒有見過的喜鵲,在消失多年後重新出現在了青浦。另外,青浦林業站在營造水源涵養林的同時進行了溼地修復。後來修復的溼地還引來了一對小天鵝,前來過冬。“那年冬天雪很大,遠遠地就能看見小天鵝”,吳站長回憶道。

阿拉看环境|青浦的林子大了

(公益林)

從2013年到2015年, 青浦林業站主要是“挖潛力”--一方面進行環境綜合整治,一方面改造農村的路旁、溝旁雜邊處,開展道路林網化、水系林網化、農田林網化造林。同時青浦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在村莊改造中把生態理念補充進去,使村莊美麗了,道路美麗了,河道兩岸美麗了,最後達到了綜合的生態效益。

生態廊道建設的“四化”

近年,青浦林業站的工作重點是推進生態廊道建設。據悉,青浦區在“十三五”期間,將建成6條(片)市級重點生態廊道,總共11372畝。松江天馬垃圾處理廠周邊青松生態走廊項目共3073畝,主要發揮阻隔鄰避設施的功能。滬渝高速沿線、繞城高速沿線,以及吳淞江河道沿線等3條生態廊道項目,發揮隔離城市組團的功能;瀋海高速沿線、攔路港-泖河-斜塘河道沿線等2條生態廊道項目,發揮連接生態系統的功能。

阿拉看环境|青浦的林子大了

(練塘生態涵養林綠道)

在推進生態廊道建設中,青浦區將切實貫徹落實市委書記李強同志在青浦調研時提出“要統籌推進綠化、彩化、珍貴化、效益化,為四季增添豐富色彩,為城鄉培育更多珍貴樹種”的要求。吳利榮認為,青浦現在種樹都是綠化第一,同時不同顏色的樹木共同構成多彩的景色,春有花,夏有蔭,秋有色。往後大樹成才也會變得更加珍貴。樹林也還會帶來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比如我們在林下種植食用菌和鐵皮石斛,就帶來經濟效益。“現在市委書記講‘四化’(綠化、彩化、珍貴化、效益化),過去我們林業講防災減災,生態屏障,同時也考慮到生產力。我們種植的樹木將來能生態價值,同時在需要木材時可以被使用”,吳利榮站長說。

阿拉看环境|青浦的林子大了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青浦林業站的工作人員,紮根田地,寄情山林,才有瞭如今綠意盎然的青浦。現在,青浦林業站的工作人員重點推進生態廊道建設,以此構築上海綠色生態屏障和生態網絡空間,努力提升上海市民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阿拉看环境|青浦的林子大了

—END—

供稿:市綠化市容局社會宣傳處

阿拉看环境|青浦的林子大了阿拉看环境|青浦的林子大了

歷史閱讀 即點即讀滬上權威生活垃圾分類指引,告訴你生活垃圾該怎麼扔@綠粉們,這些新開放的“綠標”,你都打過卡了嗎?

現在起,全市近六萬一線環衛人有了一份高達十萬元的意外保險!

阿拉看環境 | 儂曉得上海“愛鳥周”的前世今生嗎?

【探秘】面對高溫“烤”驗,不僅是人類,動植物也各有“涼”方

阿拉看环境|青浦的林子大了阿拉看环境|青浦的林子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