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會上課就是老師,德才兼備才稱得上「老師」

記憶中少年時讀書都是自學,沒有幾個老師能讓我認真聽講!甚至於老師講他的,我看我的:語文課上看小說,數學課上看武俠,政治課上看歷史。反正沒有樣課是我能專心上的! 原因除了自己痴迷於文學之外,也與任課老師的講課僵化無趣有很大關係!

不是會上課就是老師,德才兼備才稱得上“老師”

比如我有個地理老師,估計小學文化,因為父親退休頂替到學校作食堂主管而已,卻做了一個年級的地理老師。每次上課不備課的,直接朗讀課本,關鍵是鄉音濃重難掩尷尬,經常以”哎嗨“咳嗽掩飾!初中一個英語老師短期到市裡師範培訓了幾個月就上任,發音就像趙麗蓉說的那樣“唐山的倫敦音”,彆扭的很!而其他一些任課老師,很多是高中畢業的臨時兼職老師,其實做個學長輔導還行,說是老師,實在尊敬不起來!

不是會上課就是老師,德才兼備才稱得上“老師”

記得我6歲就上小學,不是因為我聰明,實在是放在家沒人帶!所以1,2,3年級感覺像做夢一樣,成績也就像做夢一樣,夢醒一塌糊塗! 但也因為同班普遍大我一二歲,所以沒人跟我玩,於是就常常窩在一角看書。什麼書呢?基本只要是課外書,我就看,尤其是歷史故事,小說評書!比如“毛選”全集4年級之前就看完了,那種汪洋恣肆,一氣呵成,氣勢澎湃的文章,給我極大的震撼,也啟蒙了我寫作的興趣。結果就是,5年級時彷彿榆木開竅,作文經常被當作示範,被老師點名貼板上。同學們就像活見鬼似的,不明白4年來默默無聞成績下游的我,怎麼一下子那麼會寫作文了呢??

不是會上課就是老師,德才兼備才稱得上“老師”

待得小升初考試,成績趕上尖子班的優等生了,只因為作文得了個滿分!仔細想想,語文老師真的沒有教我多少,作文更別提了!

上到初中,競爭就大了起來。因為我們那年的小升初,比例不足30%!一開學滿教室很多都是5年級尖子班升上來的,數學是縣裡響噹噹的名師教的!但也許就是語文的成績的一夜崛起激勵著自己,所以很認真地去上每一堂數學課,因為相信數學能象語文一樣好起來!嘿,還別說,第一次數學測驗得了個滿分,把一眾尖子班生比下去了,惹得校長一頓批評!

不是會上課就是老師,德才兼備才稱得上“老師”

真正的奧秘是:生活中的兩位老師--我那一字不識的母親和“國軍”餘孽鄰居! 襁褓之中就被送養他鄉的母親,從小被打罵,強制勞動。煉得脾氣倔強,爭強好勝,永不服輸!記憶中沒有她不會的東西,無論是家務還是社交,包括我想看的書,母親也能到文化館去免費借回來,而且都是經典--什麼“紅巖”、“十萬個為什麼”等等,讓我孤獨寂寞的童年少年又了強大的精神食糧!更教育我們待客有禮,自強自尊,敢於挑戰!

不是會上課就是老師,德才兼備才稱得上“老師”

但畢竟是天生頑劣吧,經常性地惹母親生氣,也就經常性地被追打到房前屋後。也就驚動了隔壁鄰居---一位高大斯文的老人,一位文革起下放到這裡的市裡名流--黃埔軍校畢業做過國軍團參謀長的,上過教會學校會講英語的尹先生!時常就勸著母親不要動不動就體罰,要講道理,要鼓勵孩子多學習,並說我哎看書就是很了不起的呀,以後會有出息的!而一貫無人能勸的母親,也就服他那語重心長的話,往往也就鳴金收兵,不再打我了!

不是會上課就是老師,德才兼備才稱得上“老師”

於是我就經常去尹老那裡去玩,看他那些別的地方看不到的“花城”啊,“收穫”啊,“十月”什麼的期刊月刊!也經常聽他講外面的世界與歷史、政治!最為讓我驕傲的是,他主動教我英文--這是附近很多學生想而不能的事!要知道,他可以直接聽懂BBC、美國之音!這在偏僻的地方就是神一樣的存在!

所以說我後來能有正確的“三觀”,自強的性格和好學的精神,就是來之這兩位“老師”--生活品德老師,耳濡目染、日漸薰陶的緣故!跟走馬換將的學校老師關係真的不大!

不是會上課就是老師,德才兼備才稱得上“老師”

換句話說,“老師”一詞不是誰都當得起的,只有德才兼備的教師,才能被稱之為“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