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與葵花寶典……太搞笑了,關鍵還有道理

深夜了,孩子聽著媽媽講的故事,一直等待著爸爸早點回來陪他一起睡覺。“寶貝,爸爸在忙著工作,賺錢給你買玩具。”媽媽的安慰並沒有讓孩子安心睡覺。“我想跟爸爸講電話。”忙於應酬的爸爸瞥了眼前的金主一眼道:“寶貝,你先睡覺吧,等爸爸忙完這陣子帶你出去玩。”

家長們在努力工作,拼命掙錢,為的就是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創造更好的資源,千方百計尋找著教育寶典,最終發現其實這就像是金庸小說裡的葵花寶典:

欲練神功,必先自攻(宮)

教育孩子與葵花寶典……太搞笑了,關鍵還有道理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就是孩子的影子。如果您覺這句話過於絕對,可以列舉出一大堆的例子來推翻這個說法,並且也有著強有力的理論支撐:雖然孩子性格基本上都是在父母影響下形成的,但形成過程有兩個不同的機制,一個是模仿,一個是反向。有一點是十分確認的,雖然孩子性格的形成與父母之間,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但是其相關性是百分之百的。這種相關性就不能轉換成確定的因果關係嗎?物理學家海森堡因提出的不確定性原理而獲得193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它涉及很多深刻的哲學問題,用海森堡自己的話說:“在因果律的陳述中,即‘若確切地知道現在,就能預見未來’,所得出的並不是結論,而是前提。我們不能知道現在的所有細節,是一種原則性的事情。”從這個層面看,我們還是又回到了那些不確定的細節問題上了,捷徑真的不存在,教育猶為如此。

就算自攻,未必成功

教育孩子與葵花寶典……太搞笑了,關鍵還有道理

別無它法,自攻吧!可為什麼還未必成功呢?豈不是努力也沒用,真的是讀書無用嗎?如果有這個想法就悲劇了。再借用一下剛才的不確定性原理,不確定性的背後有一個必然性,它必然大於或等於普朗克常數。教育也一樣,如果我們把握的相關性細節越多,掌握得越好,那麼這個常數必然越大,這就是教育的意義,是對我們努力的回報。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提升自己,教育孩子,再不濟孩子也不會比自己差。

不必自攻,也能成功

“農夫對莊稼百般呵護,除雜草、澆水、施肥,卻也難得能有好收成;野草受盡磨難,除根後在烈日下暴曬,卻依然有不少能夠嶄露頭角,出盡鋒芒。”

指望不上孩子能夠像野草一樣成功,更不希望孩子成為野草……走好,不送!!留下來的各位賓客,就讓我們一起來認真探討兩個問題:如何做一個好“農夫”和怎麼讓我們的“莊稼”長出更豐碩的果實。

教育孩子與葵花寶典……太搞笑了,關鍵還有道理

解剖教育的那些確定的相關性要素,提高孩子的成功“常數”。接下來,我將以此為主旨,並持續與大家分享。從這個收藏開始,轉發讓我們的同路人更加多,一路有你,無限精彩不會少;聽見您的聲音,那就是最好的掌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