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神器」,你家孩子在用嗎?

近日,在城口縣政府工作的周先生髮朋友圈,怒斥多個在線作業APP:“互聯網難道不應就此設立禁區?這些軟件運營商,請你告訴我,你的軟件是否可以搜出人生答案?”

周先生告訴重慶晚報記者,他的小孩就讀城口實驗小學3年級,暫時還未用上智能手機。但從今年暑期開始,身邊有不少朋友吐槽孩子做作業依賴“作業神器”。

“作業神器”,你家孩子在用嗎?

周先生的妻子是當地一所中學的數學老師,前段時間,發現部分學生交上來的假期作業質量和課堂上表現出來的情況完全不一樣,每次作業都能完成得特別好。“作為學科教師,我妻子也很無奈。她認為,這讓老師無法去真實瞭解學生是否掌握了所學知識。”

周先生說,現在的學生用智能手機很普及,很多家長甚至都不知道孩子是如何完成作業的。因此,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大家都對這種現狀深感憤怒和無奈。他由此引發感慨,就發了朋友圈。

曾是輔導孩子學習神器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周先生自己也下載過“作業幫”APP來輔導孩子學習。

“我給孩子輔導奧數,但以前的知識點都模糊了,所以就下載了‘作業幫’。”周先生說,那時的軟件,還不能找到完全正確的答案,但卻能給出一些知識點的介紹,對家長來說很有幫助。

同樣,對部分教師來說,這個軟件也是有幫助的,“以前可能思考很久,現在很簡單,用作業幫查一下,就能瞭解清楚。”

“但隨著軟件功能不斷升級,現在只要把題目拍下來上傳,就能立刻得到答案。”周先生無奈地表示,學習神器變味成為作業神器,近半年火起來,目前已能搜索出10多種類似軟件。他說,網絡帶來的便利是不可否認的,“但網絡上不健康的東西,是否應該進行監管?”

在周先生看來,網絡主管部門、教育部門等有關監管部門,其實是可以合理控制的,對這些在線作業軟件,應發揮其輔助作用,而不能讓學生過分依賴。“不妨借鑑網絡遊戲實名制的做法,學生可在家長監督下使用。明確哪個年齡段可以使用,就能將學生從用戶群體中隔離開來。”

或者,對軟件功能進行調整,僅限於學習課堂知識,將搜索答案的功能刪除,也能對學生有所幫助。“另外,還可展開付費方式搜索答案,也可減少對學生群體的影響。”

搜題軟件並非免費午餐

9月18日,記者在蘋果手機應用商店搜索“作業”二字,出現的搜題答疑軟件多達數十種,其中“作業幫”、“小猿搜題”等軟件的下載量已達幾十萬次。這些軟件頁面中,大多都有“作業一拍,秒出答案”、“隨手一拍,答案立現”等描述。

記者隨機下載了一款名為“阿凡題搜題”的軟件進行體驗。在小學到高三的選擇界面,有語數英、政史地、物化等學科可供選擇,頗為全面。記者選擇了高二數學,找了一道等差數列的題,拍照上傳後,系統很快給出了答案。接著,記者又任意找了一道“牛吃草”的數學題,不出10秒,答案和解題過程同樣很快出現。

但是,記者並沒有明白其中解答的思路,記者隨後點擊了“老師答疑”的選項,頁面很快出現多位老師,然而要老師來解疑答惑,則須支付相應費用。記者看了一下費用套餐,小學、初中階段90分鐘衝刺套餐價格為79元,高中費用則為89元,但這類套餐有效期只有7天,套餐有效期越長價格越貴。

付費後就能完全聽懂嗎?記者查看了一些搜題答疑軟件,排名靠前的“老師”好評佔大多數,但也不乏差評。差評聲音中,不少用戶反映同一個問題:老師講得太慢,拖延時間。

家長:態度褒貶不一

是否贊同孩子使用這類在線作業軟件?記者隨機採訪了多位家長。

蔣女士的孩子樂樂讀四年級。她表達了明確的反對:“把孩子思考的過程都給省了,長此以往,孩子肯定對這類軟件形成依賴,喪失獨立思考能力。”

唐先生的兒子正讀初一,為輔導兒子作業,此前他曾花400元為兒子買過某在線作業軟件套餐。他認為,線上視頻教學,時間一久,很難讓孩子集中精力聽課;此外,長時間看手機視頻,對孩子眼睛的傷害也很大。

家長付女士說,如果拍照就能給出答案,且有詳細過程解析,那麼家長不妨可考慮借用這種軟件來輔導孩子。但使用時應慎重,最好有家長監管,才能收到正面效果。

學校:有班級使用率達20%

據周先生介紹,城口有學校一個初中班50餘人,用在線學習APP當“作業神器”來完成作業的學生佔了約20%。“由於學生是非公開使用,所以暫時也沒辦法去約束。”學科教師介紹。

那麼,主城學校使用情況如何?在江北區某小學,老師對五年級兩個班的同學展開調查,每班分別有4—5名學生在課餘使用學習軟件。這部分孩子表示,自己都是在家長的支持下使用的,其中有4個孩子是家長在進行輔導時,查答案進行講解。

根據班主任介紹,這部分學生都是班級成績較好的孩子,家長支持孩子在不懂的情況下,去看答案及思路。

學校的另一名老師說,自己的孩子在家也用作業軟件,有些不懂的題,就讓孩子上網去看。她表示,老師的支持是指在孩子不抄答案、看思路的情況下,可幫助孩子更好完成作業,養成遇到困難自己想辦法解決的習慣。

 在兩江新區一所小學,一位老師介紹,目前校內僅有個別班級在使用一款“一起作業”的軟件,是由老師推薦使用。“學生放學、假期可在線進行英語朗讀,還可由老師即時進行點評作業完成情況。”

 

“完全禁止使用智能手機並不現實,但沒有管束、放任使用也不行,所以我們應更多強調自覺性和主動性。”王緯虹認為,應積極探索一些方法,怎樣引導和督促學生,在使用過程中注意把握好分寸和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