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激勵那麼靈,你怎麼還沒成「馬雲」?

為什麼馬雲可以成功?因為馬雲有“十八羅漢”,因為馬雲有蔡崇信幫他設計股權!互聯網雞湯中最濃的一碗就是“股權激勵”,因此也催生了一大批搞股權設計的諮詢公司,以及一群盲目的老闆。如果股權激勵一用就靈,那你怎麼還沒成“馬雲”?


-1-

味道變餿的“股權激勵”

股權激勵那麼靈,你怎麼還沒成“馬雲”?


身邊的朋友求職,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老闆上來就侃侃而談,談未來噴股權聊分享,最被頻繁拿出來的案例就是蔡崇信,每月拿500元工資,還幫企業融資、設計股權,然後現在身價如何如何。但是,就不談現在的薪酬。

如果你也遇到這樣的面試,我建議你站起來走人。你不是蔡崇信,這個老闆也只是想讓你拿500元的工資。

雞湯喝多了,連自己都信了。

股權激勵是針對長期激勵的一種手段,是為了平衡短期激勵帶來的短視的一種手段,並且使用是有一定前提條件的,否則的話就變成臭不要臉的一個幌子。

我親耳聽到的最誇張的一個例子就是一個老闆號稱做“O2O”,未來5年要做到1000億,那麼你憑什麼成為我的“十八羅漢”呢?三個條件:1.投入30萬;2.自己沒有錢也可以,找2個可以投30萬的人來;3.如果沒有錢也拉不來人,也可以,白乾3年。

相比之下,哪些用股權妄圖降低眼下薪酬支出的老闆是不是相形見絀了,人家這才叫霸氣。

股權激勵的前置條件是商業模式和薪酬制度的基本通順,方才可以談到股權激勵。

商業模式不再多說(延伸閱讀:《模式的勝利(一)》《模式的勝利(二)》《模式的勝利(三)》),商業模式的邏輯不成立,別說經營之神救不活你,巴啦啦小魔仙的魔法都不行。

薪酬制度應該解決短期激勵和正常的溫飽、榮耀感。

如果薪酬制度無法滿足員工這些基本訴求,那股權激勵淪為臭不要臉地步的可能性非常大,試想,連一個正常薪資都不捨得發放的老闆,怎麼會捨得給你切割那麼多的股權?現在之所以敢給你豪言,就是他自己對股權未來價值都沒有信心,真的等到那一天,撕逼大戰才會真的高潮。

如果老闆給你有具體的方案,那另說,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例如老闆給你三個方案選擇:

1.年薪30萬+股份5%;2.年薪20萬+股份15%;3.年薪15萬+股份20%。

這個時候就是要看應聘者對股權未來價值的判斷了,這個不算是忽悠,只是一種選擇方案。最怕的就是妄圖讓你現在拿年薪8萬,還不給你明確股權份額或兌現約定的。一句話,妄圖用話術(連契約都不敢使用)來忽悠員工廉價幹活的“股權激勵”,就是毒藥,讓人望而卻步,最後毒死自己。


-2-

股權激勵該怎麼用?

股權激勵那麼靈,你怎麼還沒成“馬雲”?


上面說了,股權激勵是針對長期激勵的一種手段,是為了平衡短期激勵帶來的短視的一種手段。寧向東教授說激勵要有三個特徵,否則就給固定薪酬就好。

三個特徵:

1.信息不對稱;

2.利益不一致;

3.監督有困難。

所以常見的互聯網行業裡面對員工持股很普及,不少企業的高層管理者裡面持股很普及。為什麼?因為互聯網行業裡面的核心員工和企業高管,都符合這三個特徵,尤其是最後一條,腦力勞動者最難監督,怎麼辦?那就讓你的利益和我的利益捆綁到一起,儘量降低你有隱蔽操作的可能,增加你的失敗成本。

所以說商業模式和薪酬制度基本邏輯能通過,也符合這三個特徵的崗位,你才需要考慮股權激勵。

股權激勵使用到極致的在我來看是非上市公司的華為。

常見的對華為的印象是什麼?員工收入高,純粹是分紅高?錯,是薪酬和分紅都高。

華為國際諮詢委員會顧問田濤在一篇文章裡說過:“華為有不少老員工對我講,早年他們一個深刻記憶是,薪水漲的很快,有人一年漲了 7 次工資,剛進公司時月薪 560 元,年底加到了 7600 元;有人一年漲了 11 次,最多的一個研發部門的十多人,所有人一年加了 12 次工資……這既說明華為早期管理有多麼混亂,又十足地反映出華為在踐行“以奮鬥者為本”方面多麼激進和徹底!”

任正非在2013年就明確說過華為的商業模式是“長期保持飢餓狀態,不謀求賺大錢”,

華為的價值觀呢?“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價值觀對股權激勵的影響更深遠,限於篇幅,不展開說了。)

股權激勵那麼靈,你怎麼還沒成“馬雲”?

這些話說實話不算多漂亮,不少企業口號比這個高大上多了,狂拽炫酷吊炸天的多,但是華為最難得是堅持去做了。

以客戶為中心,怎麼做到?除了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對研發的投入也很能說明問題,因為沒有研發何來的質量提升、成本降低?華為怎麼做的呢,每年銷售收入的10%作為研發費用,研發費用中的10%作為預研經費。華為2017年的收入應該過了1000億,美元,所以研發費用......

以奮鬥者為本,怎麼做到?除了薪酬上的一路狂飆,華為的全員持股計劃也有著絕對重要的角色,這個計劃其實已經和絕大多數公司拉開了距離,尤其是上市公司,因為股東利益最大化是很多企業躲不開的責任(有時候也會成為上市公司倒下的理由)。

“我們要一碗米,他不是給你一斗米,他給你十鬥米;你準備了一頓大餐,他給你十根金條”,華為高管鄒志磊這樣評價任正非:“一個項目怎麼幹他不關心,只要結果,他給你政策、資源,還告訴你,這本來就是你們掙的……”

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這樣做到了,錢花出去了,是不是保持了飢餓狀態?今年掙的錢分了,明年要繼續奮鬥,否則就會“餓死”。錢花出去了,是不是沒有賺大錢?因為賺的錢都投入到客戶和員工身上了。

通過這個案例,希望大家能明白股權激勵應該怎麼用。華為的做法也不是拿來用就ok,不要有這樣簡單複製+粘貼=成功的念頭。

-3-

企業的勝利靠什麼?

企業的勝利靠價值觀,企業的勝利靠商業模式,企業的勝利靠組織建設,企業的勝利靠格局。

股權激勵只是價值觀發揮作用的產物,只是促進商業模式順利實現、組織架構建設良性循環的一個工具,不要神化或黑化,尤其是神化的,要麼是無知要麼是別有用心。

想獲得更多股權資訊和乾貨知識,歡迎關注股權君,或在評論下方留言交流。移步wei端關注公號:步步為贏 steptowin,後臺回覆“股權”,可獲得股權資料大禮包一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