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說清什麼是私募股權投資

近幾年,金融行業頻繁出現獨角獸、PE投資、資產配置等名詞,也是行業內經常談論的話題。多數人關注的焦點,就是利益的彙集處,也是投資的機遇所在。作為投資者,不光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10分鐘說清什麼是私募股權投資

Q1:

何為獨角獸,汪總對CDR迴歸這事兒有什麼看法?

獨角獸的概念,在2013年由美國的一個創投機構提出。是指在上市之前估值超過十億美金的企業,而獨角獸是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叫優尼科爾,大家覺得比較貼切,於是就傳開了。

我認為中國的A股市場最重要的目標是要培養未來的獨角獸。海外的超級獨角獸通過CDR迴歸,就是為國內的投資人提供一種交易的便利,並不是說到國內來進一步的融資,或者讓國內的股民在高位上去接盤這些獨角獸,這是種誤解。比如BAT,他們在海外價值成長那麼高,但我們國內的股民沒有分享到他們成長的紅利,而CDR機制,使得我們國內的股民也能夠買到他們的股票,享受他們未來繼續成長的紅利,所以這是件好事。

而目前我們在推獨角獸的基金有些不如意也很正常,因為市場投資人對獨角獸相對陌生,將來大家會體會到其中的價值。但是

更重要的是關注未來在海外上市的新的潛在獨角獸,通過CDR模式,讓國內的投資人和海外投資人一樣能夠享受到這些公司上市的紅利。

Q2:

如何實現私募基金運行的透明度?

私募基金有兩類,一種是私募證券基金,另一種是私募股權,私募股權最透明,最能夠獲得信息的渠道是通過登陸中國基金業協會的網站。中國基金業協會目前註冊的有3萬多會員,即管理機構。管理了12億出頭的資金,其中大概7萬億左右是股權和創投。股權和創投類的,有2萬多家機構,要從這2萬多家中去挑選,不是件容易的事。創投機構也有7000多家,大家應儘量選擇集中在頭部的20%甚至5%,這5%的投資企業是最值得關注的。而且這些企業裡面又包括現在在新三板掛牌的不到20家創投PE機構,他們是最透明的,可以在他們的季報、半年報、年報直接看到他們的公告。另外還可以看網站上那些備案和註冊機構的信息,按照基金協會的要求是每個季度都要更新一遍。還有就是要多去這些機構探訪,包括基金投資的一些項目內容,建議大家多關注,所謂業精於勤。

Q3:

如果選擇了這樣一家PE機構,年回報率多少?

只能看其管理的基金退出以後形成的回報,也就是歷史性回報,這也只能作為一個參考,並不打保票,沒有任何的基金經理,包括我自己,能夠跟大家承諾多少回報,只能說歷史回報,而高回報一定伴隨著高風險。

但是你可以對這個基金團隊的背景去做調查,我覺得在投資這個行業裡面,不贊同英雄不問出處,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原來做貿易公司或者房地產經紀的,突然出來做一個特別大的P2P金融平臺,不要因為廣告砸的兇,你就認為他是好的投資人。而是要深入研究這些基金的管理團隊,他們的專業領域,投資理念,以及投資的項目和未來基金將要投資的方向和項目庫這樣的話才能夠降低自己的風險。比如陸金所這樣有品牌,有規模,有歷史,有專業性的這類第三方平臺也是值得信賴的,是比較好的通道,因為這類平臺首先已經做過一波篩選。

Q4:

未來五年,經濟將進入持續低迷,該如何做好資產配置?

首先關於經濟,我並不贊同說未來的經濟會持續低迷,我們中國的GDP儘管增速下來了,但是還是在6%以上,這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來說,這麼高速的成長,是難能可貴的,不能說是低迷。我們中國如果從資本市場A股上來看,現在A股指數比十年前還要低,這些年的經濟增長並沒有反映的這些股票上,所以現在的股票市場應該是處於一個價值低估區。從經濟上來看,我們可投的領域有些領域是風險高,有些領域也確實是低迷,但是我們要儘量去選擇那些朝陽型,新興型的產業,用成長來抵禦風險,化解風險。

低迷的領域有去產能的那些領域,比如低端製造業,也包括受政策調控的房地產。因為房地產局部確實是漲得太高了,上漲的空間很有限,甚至會掉頭下行。而新興產業可能是未來配置資產的一個好的行業選擇。同時產品上要做合理組合,做一個短中長的搭配,

不要把所有的資金都放在短線投資上,那樣的話回報率是上不去的,也不要全部放在長期的流動性不好的投資上,比如說股權投資,其流動性一定是比較長的,基本是五年以上。你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有足夠的能力去等待。重要的是投資組合上要有流動性的支持。

具體配置比例可以參考。首先去除家用的、孩子教育以及防大病這種安全保障類資產,剩餘的拿來做投資。配置比例可以是,貨幣資金大概在25%,固收類的25%,高等級的藍籌股,流動性好的股票,佔25%,剩下的25做一些另類投資,比如房地產、股權、對沖基金、藝術品,這就形成了一個比較理想的組合。基本上是一個股債均配的組合,高風險和低風險基本也對等。

合理配置自己的資產,在短中長線和風險度上做好適合自己的考量,選擇一些好的頭部基金,進行長期投資,要有等待回報的耐心。另外業精於勤,在投資前和投資後,也要做到對投資信息的把控。對未來經濟要報以信心,多關注新興行業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