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贊濟南——綠色過年,環境更好

《人民日報》贊濟南——綠色過年,環境更好

因為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這個春節,濟南市成為眾多國字號媒體關注的焦點。繼新華社在正月初一連發兩文對濟南市予以關注點贊外,2月18日出版的《人民日報》也在"新風撲面過大年"重點策劃中,以《綠色過年,環境更好—— 紅火春節天青青》為題對濟南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好做法進行了重點報道。

人民日報報道

綠色過年,環境更好——

紅火春節天青青

(新風撲面過大年)

“第一年嘛,總歸比較難。”山東省濟南市濟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胡玉建口中的難事,是濟南城區在今年春節開始實施的“禁鞭令”。過年這幾天,整個濟北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一直在走街串巷,做禁放鞭炮的宣傳和檢查。

對於禁放,濟南百姓的心態多少有點複雜,畢竟放鞭炮是大多數人心中的過年“標配”,一下子沒了,很多人感覺“不適應,沒了鞭炮聲,年味變淡了”。

“但也只能這樣。”更多市民如是說,現在環保壓力這麼大,很多工廠都被停產整頓,不能再因為放鞭炮失去來之不易的藍天和好環境。

濟南在致廣大市民的一封信中倡導,不觀望、不抱怨、不守舊,爭做遵規守法的行動派、藍天白雲的守護者、成風化俗的現代人。除了挨家挨戶宣傳、開展無死角巡查,濟南市還舉行了煙花爆竹置換活動。濟北街道在社區服務大廳設置煙花爆竹置換點9個,在居民小區設置流動置換點20餘個,居民可以將手頭的存貨置換成日用品,目前已回收鞭炮上千掛、煙花300餘箱。胡玉建說,禁放煙花最終得到了絕大多數市民的支持。

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東城區朝陽門街道大方家社區黨委書記陳波也在為禁放忙碌著。

“今年是新一輪禁放的第一年,跟去年相比工作難度大了不少。”除夕晚上6點,陳波和社區全體社工穿梭於轄區內,檢查禁放情況。“往年看到放炮的居民,請他往前走幾十米到可燃放區域就可以了,今年是五環內徹底禁放,對習慣放炮的居民而言勸阻有一定難度,所以我給我們全體社工都配備了一些‘福’字和春聯,勸阻放炮時送上這些禮物,緩和氣氛,不容易產生矛盾。”陳波揚了揚手中的“秘密武器”。

晚上8點,巡邏到小牌坊衚衕的陳波看到,60多歲的居民王先生帶著小孫子,準備在衚衕裡燃放鞭炮,陳波趕忙上前勸阻,“每年燃放煙花都會有意外發生,還會造成霧霾,咱不能為了過節聽幾聲響,就又出門戴口罩不是?孩子還這麼小,身體健康更重要啊。”王先生看陳波說得在理,態度又誠懇,有些不好意思,收下陳波送的“福”字,帶著小孫子回家了。

為全面落實禁放新規要求,除夕夜,北京市部署了10萬名看護力量,在5004個禁放看護網格協同開展定點值守、動態巡控和發現勸阻、查處違規等禁放看護工作,確保禁放效果。

來自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的總結顯示,禁放煙花爆竹使得除夕夜PM2.5峰值濃度比去年有了顯著下降。在與上年相似的大氣擴散條件下,除夕夜間PM2.5平均濃度為201微克/立方米,上年為426微克/立方米,降幅達到52.8%。

除了禁放,各地還在從許多小處做起,綠色過年、助力環保。

在太原市長風街公交車站,市民郭小鵬正在等車,“我覺得坐公交挺好,不用操心路況,還有助於公共交通的發展。”郭小鵬是某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從北邊的杏花嶺區到長風街,每天上班要倒一趟公交車,花費半個鐘頭左右,但注重環保的他依然喜歡坐公交車出行。

與公交車相輔相成的另一個公共系統是公共自行車。2012年3月,太原市啟動公共自行車建設,當年9月投入運營以來,成為市民“最後一公里”的不二選擇,也一直是最受太原市民歡迎的民生工程之一。截至目前,公共自行車單日騎行量最高達56.85萬人次,日均使用量達40萬人次,日免費租用率最高達99.75%。

春節期間,太原的街頭還有一道藍色風景線備受遊客和市民的青睞。2015年底,山西省開始著手加快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和推廣應用,乘著轉型發展的東風,太原出租車更換順勢而行。純電動出租車不僅受到乘客的讚譽,更讓出租車司機美滋滋的。目前,每天有8000多輛純電動出租汽車穿行在太原的大街小巷,綠色出行不只是形式,更逐漸成為新風尚。

人民日報記者 賀 勇 肖家鑫 喬 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