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爆款背後,有位董小姐

從爆款電視劇到獲獎文藝片

“我還只是個新人”

2018年,有兩部古裝題材的作品非常引人矚目,一部是慢熱的電視劇《天盛長歌》,另一部是國師張藝謀迴歸藝術之作《影》。前者口碑逆向上升,拿下了截至目前為止2018年度豆瓣同題材電視劇最高分,後者引發各大影視人文媒體競相報道。兩者之間本該沒什麼聯繫,卻因為我們往常都容易忽視的影視元素產生了共振——它們的配樂,都過於獨特,獨特到讓人無法忽視音樂的存在。而賦予這獨特以氣質與靈魂的人,叫董穎達。

“《北平無戰事》是我第二次參與影視劇音樂創作。我很感謝孔笙導演願意選擇我。”回憶起2013年“初試水”的經歷,董穎達稱,孔笙導演是她的帶路人。也是從那次開始,董穎達便有了跟組創作音樂的習慣。在劇組中,她會和編劇、導演探討人物的性格關係,會和不同部門交流視聽各環節,讓配樂與作品相融合成為敘事中的一部分。

這些爆款背後,有位董小姐

這一點在電視劇《天盛長歌》的創作中更為明顯,這部古裝電視劇的配樂與市面上大部分古裝電視劇的配樂都截然不同,這也部分得益於沈嚴導演的設想,“沈嚴導演非常明確自己想要什麼,這一定是市面上沒有的大古裝作品。他找到我,就說明他充分信任我,我們倆一拍即合”。

《天盛長歌》從2016年開始籌備,董穎達在看完劇本後,有了初步的想法。2017年,劇組拍攝2個月後,董穎達進到劇組看素材,一邊寫音樂,一邊貼在粗剪好的畫面上看效果。“這樣的創作相對於全部拍攝完再創作,是痛苦的。因為我沒有宏觀大局的概念,只能一點點去摸索。之後,再根據逐步獲得的信息,去調整去修改,工作量是傳統配樂創作的好幾倍”。

在所有的配樂創作完成後,董穎達動筆寫了4首歌。“歌是非常商業的。原本我和導演都不打算加歌,片尾也和片頭一樣,用純音樂。但在我全部創作完配樂後,我有要寫歌的衝動。歌在這部劇裡,不是商業元素的添加,而是男女主人公情緒的補充。”

這些爆款背後,有位董小姐

董穎達在完全代入人物角色情感的情況下,為陳坤與倪妮飾演的角色量身定做了插曲《奈何》與片尾曲《何奈何》。細心的觀眾將這兩首歌放在一起比較,發現句句對仗,好似兩個人物的對話。這段難以用幾句話概括出來的虐戀情感,全部在這兩首對唱中盡顯。這樣一部情緒內斂而含蓄的作品,這4首歌,成為點睛之筆。

這些爆款背後,有位董小姐

同樣是在2017年,董穎達接觸到了張藝謀。“我從來沒想到,我竟然能一輪一輪PK存活下來,並在最後可以和張藝謀一起探討配樂。甚至有的時候我提出的想法與意見,導演接受了。”

董穎達接到消息的時候,是2017年2月。“當時剛過完年,我們是幾個人一起乘坐一輛中巴車到了京郊的工作室。幾乎在場的每一位都是有熱播劇在身的音樂作曲。”為了創作一個完全不重複以往的作品,張藝謀導演在《影》這個項目裡啟用了很多“新面孔”,音樂作曲便是其中之一。董穎達並沒有因為比稿而感到不適,反倒是這份緊張感,讓她揚起了鬥志。

這些爆款背後,有位董小姐

《影》的音樂創作要求是純民樂的,可在此之前,董穎達並未做過民樂創作,她想嘗試一下。比稿勝出後,董穎達與導演確定了“一琴到底”的音樂概念,3月1日、3月5日、12日分別拿出了第一、二、三版音樂,3月18日正式開機時,需由鄧超、孫儷親自演奏的那一段主觀音樂,已經確定下來並拿給演員教授學習了。

這些爆款背後,有位董小姐

圖為董穎達現場教授鄧超彈琴

“每一次見導演,我都是抱著最後一次去見的心情。從3月創作開始,一直到8月進入後期前,導演沒有和我簽過合同。我算是明白為什麼章子怡在拍《臥虎藏龍》時,天天坐板凳等表揚的心情了。導演的要求非常高,我隨時都有被“叫停”的可能。”

這些爆款背後,有位董小姐

圖為董穎達和張藝謀導演交流

開機後,董穎達組建起一個演奏團隊,來實現她的創作,完成由譜面到演奏至表演的一個完整的創作閉環。其中不乏國內民樂界最專業的大咖趙家珍(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琴方向,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伯瑜(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古代音樂史方向,教授、博士生導師)和徐陽(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阮方向,教授、博士生導師),以及央音最優秀的青年教師與學生。

“每一個場景配樂,我都會給導演至少5個不同的可能性,是三拍還是四拍,是跳脫的還是冷峻的,確定節奏後,還有不同樂器組合成的效果。那段時間,每天只睡4個小時。每次和導演單獨聊完2小時後,就開車回家編曲,編完第二天就會有一個樂器組跟著我排練演奏,第三天錄音組錄音,第四天混音,第五天配合畫面調試。每五天這麼反覆來回,直到最終確定。”董穎達說,這是前所未有的一次音樂創作方式,不僅僅是音樂創作前置,更是為配樂創作提供了極為豪華甚至奢華的空間。“沒有我的團隊,就不會有《影》的音樂。我只是提供了設想,是他們把設想實現的。”

這些爆款背後,有位董小姐

圖為趙家珍老師排練演奏古琴

董穎達和導演商量好起點與落點後,與團隊一起做了5版不同的影片配樂。只用一把琴,演繹出了人物之間5種不同的關係情緒,這樣的創作,需要的何止是才華,更是不受才華束縛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這5版音樂做完,我徹底做爽了。導演之後提出,要不再加一些電子樂進去,我考慮了一週,覺得可能那不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狀態”。董穎達的神情告訴我,那5版用古琴完成的配樂,是她心目中最理想、最適合小艾和境州的,儘管電子樂的加入,或許會帶來完全不一樣的風格,但她已經把全部心力與情緒傾注在了這5版配樂中。

這些爆款背後,有位董小姐

圖為董穎達與創作團隊一起排練演奏

董穎達在2017年10月後暫別了《影》,交由撈仔接棒,她與她的團隊為《影》作出的所有努力與鋪墊,讓《影》在最終的音樂呈現上,爐火純青。

《影》的工作告一段落後,董穎達又參與了戴思傑的新戲《午夜慢車》(佟大為、鄭秀文主演)、劉浩的《詩人》(已入圍東京國際電影節,朱亞文、宋佳主演)、王小帥的《地久天長》(王景春、詠梅主演)等文藝片的音樂創作,與此同時,還有重磅電視劇《大江大河》(孔笙導演,王凱主演)、《大明皇妃》(張挺導演,湯唯主演)。用董穎達自己的話說,2018年,她就像開了掛一樣,不停地在創作。

從2013年到2018年,短短5年時間,在我們看來,已經有諸多作品的董穎達,仍強調自己還是位新人。“我接的戲不算多,每一次我都精益求精。每一次的創作,我都從不同的導演那裡學到太多東西,我還只是個新人,我還有太多的路要走。”

從學院派到藝術家

“我拒絕套路,我只量身定做”

董穎達說,她曾一度懷疑自己得了甲亢,在創作完配樂後會激動興奮到睡不著覺,她享受自己的創造力與導演作品相碰撞的瞬間。在戴思傑的戲中,她嘗試用川劇《思凡》配上鄭秀文的探戈,或用碟鼓敲打出《梅花三弄》,這些大膽而創新的嘗試,讓配樂變得另類而富有張力。

這些爆款背後,有位董小姐

《午夜慢車》劇照

“《影》的音樂創作,不僅是完全前置、貫穿全程,甚至,需要我去幫助導演,尋找樂器、確定樂器、創造樂器。我沒有任何前作可以借鑑,導演要求和之前影像中出現的任何聲音和音樂都不一樣。我好像重讀了一次大學。”

《詩人》的導演劉浩,是董穎達認識多年的好朋友。劉浩很少在電影中運用配樂,越是強調作者性的影片,可能越會擔心配樂干擾了自己的風格。然而,董穎達和劉浩的合作非常默契,董穎達跟著劇組一起去了新疆拍攝地,在途中,董穎達和劉浩導演的團隊交流了許多,她也為影片的創作提供了許多自己的想法,“我們就像家人一樣,這種創作氛圍非常舒適。”

這些爆款背後,有位董小姐

圖為董穎達和《詩人》劇組新疆堪景

《詩人》的配樂並不太多,但曲風特異,就和《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感覺一樣,十分跳脫。原以為會是帶有新疆異域風情的色帶,但董穎達表示,恰恰音樂是抹去了地域特徵的,好讓大家專注在故事本身與人物身上。

這也是董穎達一直以來創作影視作曲的出發點。無論影片的背景如何變化,抓住人物,從人物心理與情緒角度出發去創作音樂,讓音樂成為人物除了臺詞以外的第二種表達方式,這才是更有感染力的配樂。

15歲開始學習作曲,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後,去到美國南加大繼續攻讀碩士,直到她回國來到中央音樂學院做老師,一直是專業學院派的她,在一次又一次地影視作曲創作中,挑戰不同的題材與風格。

“我不願意接沒有挑戰性的創作。雖然有時候也抱怨,為什麼不能躺著把錢賺了,但假如有這樣需要套路設計的戲找到我,我也不會願意做的”,董穎達說,“我的音樂設計一定是做符合這部戲氣質的,我拒絕套路,我只量身定做”。

多部作品積累下來,董穎達感到自己進入了新的創作狀態。以前的她,可能是位優秀的音樂作曲,如今的她,已然可以打破規則。“音樂創作,非常容易迷失。可能此前,我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創作者,創作的東西非常標準,有因有果,有理有據,但是,不足以讓人興奮。如今,我每一部作品的創作都非常之痛快,會被自己創作出的音樂‘麻’到。”

這些爆款背後,有位董小姐

《詩人》劇照

就好似武林練招一樣,當所有的招數熟記於心,化無招為有招,鑄就了功夫的最高境界。董穎達已從專業的學院派進階成為更大膽、更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她不僅僅是在做影視作曲,更是在通過影視作曲的方式,找到將音樂藝術創作融入實踐與大眾的方法。

“感謝所有選擇我、讓我有機會和他們一起合作的導演,是他們成就了今天的我。”

從音樂作曲到電影音樂

“這個行業裡,不應該只有二流音樂人”

“影視音樂作曲與單純的音樂作曲比起來,最大的差別是要把‘我’拿掉。”身為中央音樂學院教師,董穎達一直有個願望是能有更多專業學習音樂作曲的人可以加入影視作曲行業。

“在國外談到中國影視的時候,外國人經常評價我們中國電影的畫面怎樣,演員怎樣,甚至特效怎樣,但一談到音樂,就沒話說了。我想證明,中國電影作曲,也是可以很厲害的。”

然而,現實與理想,總是有些差距的。董穎達坦言,“中國有許多一流的音樂作曲,但他們都不願意做影視音樂。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需要在創作中妥協、放棄自我,另一方面,影視行業對影視音樂作曲,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與尊重。”

電影創作是團隊集體藝術,但往往我們總將功勞歸於導演一人。實際上,任何一個創作環節,都少不了各自的創意,但這些創意的版權歸屬,很難界定,最終融進了“某某導演作品”幾個字中。

國外有約翰·威廉姆斯、約翰·巴瑞、埃尼奧·莫里康內等等,國內應該也有這樣的電影配樂大師可以與之平起平坐。

身為女性,尤其是並不中性化的女性,董穎達很多時候會被“偏見”。許多導演在聽過她的作品,未見到她本人之前,都會以為她是男性。“在這個男性主導的行業裡,我只有通過作品,才能證明,我依靠的是實力,而不是其他。”

不瘋魔,不成活。幾乎每天都只睡4個小時的董穎達,正在為中國女性影視音樂作曲,扛起大旗。

這些爆款背後,有位董小姐

董穎達和部分創作團隊人員

“有想過去參加一些綜藝節目快速積累名氣嗎?”“絕不。我還是喜歡把自己關在小黑屋裡創作。”(笑)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正如董穎達自己所言,音樂創作到最後,依靠的不是技巧,而是審美與感悟。能有董穎達和她的團隊這樣的專業音樂人在堅守、在突破,是我們電影行業的幸運。希望這樣的幸運,可以延續很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