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守紀沒有網上網下之別

人民網(來源:北京日報) 09-28 08:27

作為黨員幹部,從舉起右拳、面向黨旗宣誓的那一刻起,“共產黨員”便成了我們的“第一身份”。這個精神烙印不因時間和地點轉移,也就註定沒有網上網下之別。黨紀“上網”“進群”,正是加強管黨治黨的一種時代表達,期望立規明矩、激濁揚清,更意在猛擊一掌,敦促黨員幹部不斷夯實黨員信仰、提亮黨員本色。

“黨員注意!微信上這些信息不能發,嚴重者開除黨籍!”連日來,想必不少人都接收到了這樣一則推送消息。其實,這是媒體對於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部分規定的形象化表達。即將於10月1日起實施的《條例》,不僅為黨員幹部的政治紀律劃明瞭諸多“紅線”,還對黨員的網絡生活進行了全面的規定。嚴肅的雷區描述和一一對應的處罰條款,有力地宣示著: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黨紀飛地”。

微信群要管,朋友圈要抓,是否有些“小題大做”“草木皆兵”?不妨看看近些年見諸報端的真實案例:有人在朋友圈妄議中央大政方針,有人利用微信紅包拉票賄選,也有人在密友群裡散佈“內部消息”……上述種種看似是網絡社交時代冒出的新現象,實則是明令禁止的老問題。其實,1997年版黨紀處分條例就已明確,“公開發表文章、演說、宣言、聲明等,反對四項基本原則的,要給予黨紀處分”。反觀以微信為代表的網絡平臺,說起來是私人空間,其實更多帶有公共空間的屬性,尤其是廣經轉發後,信息傳播的廣度與深度根本無法想象。從這個意義上說,黨紀“上網”“進群”,正是加強管黨治黨的一種時代表達。

一些黨員幹部之所以在網上言行失範,直接原因在於將網上網下割裂成兩個平行世界,認為前者是“虛擬”“匿名”的。初識互聯網,我們確實一度對其產生了這樣的觀感。但跟互聯網打了二十餘年的交道,人們正愈發深刻地體會到,虛擬不是虛幻,匿名也必須有所限度。網絡空間終究建築於各種真實的社會關係之上,這裡存在的任何言行舉止,都可以追溯到敲擊鍵盤的那個人。也正因此,我們才反覆強調,網絡空間只是現實社會的延伸,不存在“雙標”,談何為所欲為?尤其是作為黨員幹部,從舉起右拳、面向黨旗宣誓的那一刻起,“共產黨員”便成了我們的“第一身份”。這個精神烙印不因時間和地點轉移,也就註定沒有網上網下之別。

微信只是載體,關鍵還在黨性。與其說一些黨員幹部上了網就忘了“我是誰”,倒不如說是網絡測試出了這些人黨性的褪色失真。清代小說《鏡花緣》中描寫過一個“兩面國”的故事,這裡的人正面慈祥和善,反面卻面目猙獰。相較於言行失範,更令人警惕的是那些被網絡檢測出的黨員“雙面人”。比如臭名昭著的“潔潔良”,網絡之上的她頻頻辱華,“惡臭你支”張口就來;網絡之下的她名校在讀,是個榮譽傍身的學生黨員。還有一些政務機關,在線怒懟辦事群眾,線下卻大談簡政放權、服務百姓。事實證明,加強紀律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治本之策。《條例》此番修訂對黨員網絡生活著墨甚多,期望立規明矩、激濁揚清,更意在猛擊一掌,敦促黨員幹部不斷夯實黨員信仰、提亮黨員本色。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對於有著8900多萬名黨員的世界第一大黨,時刻保持自我革新無疑是一個世界級的挑戰。破題的一大關鍵,就是將紀律挺在前面。這從根本上決定了,黨員在哪兒,紀律就要跟到哪兒。要始終銘記,黨員幹部的一言一行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無論網上網下,紀律這把尺子都不能滯後缺位。牽住了這個牛鼻子,黨員隊伍的力量就在,我們黨的活力就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