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險「報行合一」:增速低迷,大小主體分化,大公司費用率漲幅高

8月1日,車險保費規模前九大財險公司率先在全國33個地區實施車險手續費上限“報行合一”。8月8日,其他中小財險公司跟進。至此已有兩個多月的時間了,這記重拳的效果如何?對未來是多了期許還是憂慮?

“報行合一”源自銀保監會下發的《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商業車險費率監管有關要求的通知》(銀保監辦發〔2018〕57號)(以下簡稱“57號文”)。“報”是指向監管機構報送的手續費範圍和使用規則,“行”是指保險公司實際執行情況,二者必須保持一致。“報行合一”本無可厚非,但在此基礎之上,幾家大公司牽頭又制定了行業自律方案,嚴格限定各類公司車險手續費上限。

橫看成嶺側成峰,“報行合一”從不同角度、不同主體出發,品出了不同的滋味。從表面看,是一場行業傷至骨髓後的自發療傷行動,市場行為自律將帶來短期的自愈和喘息;從深層看,是大公司主導的一次博弈,自律帶來的效益紅利將更多的被大公司佔有;從本質看,依舊是價格管制的老套路,無關乎創新與變革。

壟斷嫌疑、主體間利益的撕裂、背離市場化趨勢,這些特性決定它也許是我們經歷的又一次無疾而終的自律運動。

保費增速繼續低迷,老三家、中六家、其他類主體大不同

一份行業交流數據顯示,產險業8月單月攬入620億元車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速僅為4.6%,無論環比於7月的5.0%,還是同比於上年同期的14%,都表現不佳。若參考“報行合一”的標準把財險公司分為三類,老三家,中六家和其他類,結果,老三家單月的增速為5.5%,中六家已經淪為負增長0.2%,其他類公司增速為7.9%。

當然,單月的數據說明意義非常有限,“報行合一”並非同步執行,存在一週的時間差。在前九家公司率先執行“報行合一”的一週內,其它類公司依舊保持原有的手續費政策,市場對比效用明顯,其它類公司增速領先,但這種優勢並不堅挺,一是對比的時間窗口僅有一週;二是大公司在七月已經瘋狂收割了市場。

從1-8月累計數據看,老三家增速為5.9%,中六家為5.4%,其他類為2.6%,強者恆強的特點明顯。在經過三年的費改波折後,其它類公司的增長後勁明顯不足,其中有17家公司出現了車險保費負增長狀況,包括安盛天平、永誠、華泰等老牌公司。

車險“報行合一”:增速低迷,大小主體分化,大公司費用率漲幅高

財險行業車險業務各月保費收入情況

保費增速的低迷主要是受到幾個因素的影響:首先是新車銷量低迷,尤其是以轎車為代表的乘用車銷量已經連續兩個月負增長,而新車既是車險市場的重要保源,也是險企的重要利潤來源;其次地板價引力巨大,商車費改持續深入,各家主體將私家車作為拼殺重點,基本已經下沉到地板價,而其他車型的折扣率也在繼續下行,向地板價趨近;第三,商車費改之下,出險頻率持續下降,帶動無賠款優待係數繼續走低,致使保費充足度進一步降低。

從陝西、廣西和青海三個商業車險自主定價試點地區近期的報價情況來看,激進依然,保費繼續下行已是必然,車險簽單數量的正增長和簽單保費的負增長將成為試點地區的新常態。

綜合費用率高位剎車,大公司漲幅領先

財產險公司車險業務綜合費用率高企一直備受業內外詬病,而降低綜合費用率也正是此輪商車費改最重要的目標之一,然而,從行業交流數據來看,商車費改實施三年多以來,尚未能能改變綜合費用率高企的現狀,車險綜合費用率在監管閾值的重壓下依舊高歌猛進,已經從2014年1-8月的35.5%上升至2018年1-8月的43.7%。

尤其是在“報行合一”的催化下,7月,市場主體開啟了“最後一杯羹”的哄搶活動,爭相給客戶“返點”,出單出到“手抽筋”,將行業綜合費用率極速拉昇至43.5%。

到8月,綜合費用率慣性環比上漲0.2個百分點,在“報行合一”的壓力下,似乎暫時的穩住了。36個地區中,有13個地區綜合費用率出現環比下降,如河南、西藏和廈門等地區,“報行合一”成效初顯。

車險“報行合一”:增速低迷,大小主體分化,大公司費用率漲幅高

財險行業車險業務綜合費用率變動情況

分主體來看,老三家的綜合費用率42%,同比上升6個百分點;中六家綜合費用率44%,同比上升4個百分點;其它類主體綜合費用率51%,同比上升3個百分點——敲黑板,綜合費用率裡變數最大的是市場費用,誰在朝市場狂砸費用?大公司綜合費用率同比升高點數是其它類主體的兩倍,攪亂市場和倡導自律的原來都是一夥人。整體來看,目前,其它類公司的綜合費用率已經突破50%,明顯燒不起了,跟不上了。

綜合賠付率分化,其他類主體賠付率下行終結

從目前的行業交流數據來看,此輪商車費改所期待的良性的綜合成本率結構,即綜合費用率降低,綜合賠付率上升並沒有出現,結果是綜合費用率是一路上行了,賠付率卻持續走低。

眾所周知,賠付率下行是商車費改的階段性紅利,因為引入了“無賠款優待係數”,出險後,消費者會對自行修理成本以及報案引致保費上浮成本做比較,對於較小的事故,往往選擇自行修理或合併報案。正是因此,商車費改開啟後,小額案件出險頻率下降對賠付率的下拉作用明顯,完全覆蓋了保費下降的不利影響。但是,出險頻率下降是有底線的,保費下降卻並沒有終結,從長遠看,綜合賠付率U型上行是商車費改的必然趨勢。

從財務角度而言,持續升高的市場費用使得公司首日費用攀升,導致部分公司的財務已賺保費已經高於業務保費收入,這對賠付率也有明顯下拉作用。

然而“報行合一”執行後,市場費用會有下降,首日費用對賠付率的下拉作用將會消失並轉為推高作用。

多重因素之下,不同主體間的賠付率開始出現分化。行業交流數據顯示,1-8月,前九家主體的車險綜合賠付率均明顯下降2-4個百分點,但其它類主體的綜合賠付率卻同比上升了,高於前九家主體均值,原有的領先優勢喪失。

當然,這與公司的車型結構調整也有一定關係,其他類主體主動或被動放棄了費用惡性競爭的家用車市場,轉投營業類車輛市場,導致費用率小幅上升,賠付率下行終結。

“報行合一”背離市場化,註定不能持久

“報行合一”對市場主體的影響是不均等的,於大公司而言,品牌、平臺和服務的優勢明顯,“報行合一”的推行恰恰把他們的優勢放大了,在高費用收割過一遍市場後,再來一波“報行合一”保證利潤,看上去真是很美;中小公司憑藉區區幾個點的費用優勢,吸引力有限,規模上不去,利潤更遙遠。整體來看,“報行合一”顯然將精準打擊了以下三類情況:

精準打擊了小而美的發展模式。個別小型公司依靠大數據精準定價,運用閉環跟單系統精準配置費用,精簡隊伍壓縮固定成本,通過代理渠道高價選擇優質業務,綜合賠付率低至50%以下,這本是小型公司探索出的合適的運營模式。“報行合一”手起刀落,手續費的“多刀切”讓這些公司喪失了主動選擇和配置的機會,原有模式難以為繼。

精準打擊彎道超車慾望。穩定壓倒一切,排排隊、齊步走、隊形不能亂。此前,新公司開業模式高度一致,燒資本金,用高手續費衝車險,讓股東感覺正走在變身人保的康莊大道上,分分鐘就能實現彎道超車。“報行合一”之後,車險手續費的差異有限,已經不足以支撐爆發式增長和宇宙第一的夢想。

精準打擊業務、平臺單一的組織。在產品同質化、手續費趨同的情況下,車險競爭重點將轉向服務、品牌。集團化、綜合類、全牌照的金控公司優勢明顯,通過其他平臺渠道給予客戶優惠服務,讓客戶感知購買車險帶來的返傭轉為服務。

現實的優勢在於,具有專屬代理機構的公司將有更多的騰挪空間,你懂的。

簡言之,“報行合一”長期貫徹,淪為炮灰的一定都是中小主體,但任何主體都不會坐以待斃,市場這隻無形的手,也註定不會就此“屈服”。此前實施多次的行業自律,或亡於壟斷重壓、或撕裂於公司間利益分歧,此次借“報行合一”之名,行價格管制之實,也註定不能持久。

頭痛擦粉,重顏面。新一輪商車費改啟動之時,其重要的目標就是調整成本率內部結構,形成良性的“低費用、高賠付”模式。隨著漸進式改革不斷深入,我們離這個目標卻越來越遠:2014年1-8月,行業車險綜合賠付率為63.3%,綜合費用率為35.5%;2018年1-8月車險綜合賠付率為56.3%,綜合費用率為43.7%。

此間閾值監管、174號文件、重磅處罰輪番轟炸,卻未能改變大趨勢。高企的費用率代表了行業運行效率的低下。規定車險手續費上限並“報行合一”可以暫時降低綜合費用率,卻治標不治本,只能挽回一絲顏面。

超額利潤,難維繫。

目前車險行業的綜合費用率已達43.7%,倘若“報行合一”嚴格執行,則行業綜合費用率預計可以下降6-8個點,行業將沉澱較好的承保收益,加之投資仍有4-5%的收益,行業的平均收益率將遠超社會平均收益水平,大公司更是盆滿缽滿。這種全行業狂歡的盛況很難維繫,自有老的主體願意以利潤換規模,也會有新的主體殺入競爭。

考核重壓,還得衝。保險公司對基層展業機構的考核向來嚴苛,靠譜的股東會根據公司的發展階段和行業的態勢,在利潤和保費中做一抉擇;正常的股東,一般會表態利潤和保費同等重要;最“2”的股東是年初要利潤,年末要保費的搖擺型,真不在少數。考核關乎票子和帽子,基層機構的壓力頗大,在重壓之下鋌而走險,搞點小動作,衝一下保費規模幾乎是可以預見的。

就目前瞭解到的情況來看,部分地區、部分主體已經開始突破行業自律制定的車險手續費上限,以“報行合一”為名的新一輪行業自律正面臨巨大挑戰。

財險公司的報表簡單明晰,成本主要是賠付支出、準備金計提、變動費用和固定費用,扼住了變動費用,那小動作只能往其他幾項騰挪,假賠案套取費用,法律風險極高;調整準備金計提,經過這麼多磨難,各家的餘糧都不多了吧?貼票又面臨較高的稅負……方法總比問題多,可是蘊含的風險也夠大家喝一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