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炮轟保險自媒體?不是網上「壞人」多,是「壞人」學會上網

這幾天,自媒體好像成了眾矢之的,新華社網站都發文直指:警惕“無良”保險自媒體“割韭菜”!

作為保險自媒體的一員,嚇得小編虎軀一震:到底發生了什麼?

讀了文章才瞭解,新華社文章批評的是一些通過微信公眾號違規違法宣傳銷售保險產品,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情況。小編懸著的心這才踏實了,還好,『慧保天下』不賣保險,我們服務的是保險業內人士。

打著保險銷售的名義行損害消費者利益之實,自然是行業當中每一個有良知之人都應該唾棄的行為,行業的聲譽需要每一個人都承擔起應有的責任。不過,如果僅僅將目光對準保險自媒體,那可能就起不到期望中的效果了。

套用一句網絡流行語,“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針對保險自媒體亂象,我們也可以說,“不是網上的壞人多,而是壞人學會了上網”,徹底整治保險自媒體亂象,還要從行業整體著眼。

新華社炮轟保險自媒體?不是網上“壞人”多,是“壞人”學會上網

新媒介老套路,新華社怒批自媒體保險銷售誤導

新華社的報道列舉了很多保險銷售類自媒體“套路”:

自編虛假信息誤導消費者。

新華社炮轟保險自媒體?不是網上“壞人”多,是“壞人”學會上網

誘導投保人說謊。

新華社炮轟保險自媒體?不是網上“壞人”多,是“壞人”學會上網

利用有煽動性的爆款文章詆譭同業、給客戶“洗腦”。

新華社炮轟保險自媒體?不是網上“壞人”多,是“壞人”學會上網

當然,新華社列舉的還只是部分現象,各種各樣銷售誤導的例子,相信業內人士張嘴就來,還能舉出一大堆:

最典型的當屬炒作停售,但凡有新政策出臺,總是某些人炒作停售的好時機:

新華社炮轟保險自媒體?不是網上“壞人”多,是“壞人”學會上網

新華社炮轟保險自媒體?不是網上“壞人”多,是“壞人”學會上網

虛構名人名言虛抬保險價值。猶記得某監管領導甫一上任,利用其肖像PS而成的保險宣傳圖片就在朋友圈內流傳開來。以這種方式迎接新的監管領導,一定會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吧?

新華社炮轟保險自媒體?不是網上“壞人”多,是“壞人”學會上網

新華社炮轟保險自媒體?不是網上“壞人”多,是“壞人”學會上網

看完這些,是不是頓時感覺非常“親切”?是的,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雖然從線上轉移到了線上,但萬變不離其宗,這些人就是要想方設法,通過忽悠也好,欺騙也好,恐嚇也好,達成讓消費者投保其所推薦的保險產品的目的,讓大把大把的鈔票落袋為安。

別說你沒見過,別說這是保險自媒體才獨有的現象,這在保險業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自上世紀90年代國內引入保險代理人制度開始,銷售誤導、詆譭同業等等惡習就始終陰魂不散,成為保險人社會形象差,社會地位低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某位行業大咖一語中的:“保險代理人制度被引進之初,行業就一直在宣傳‘十萬年薪不是夢’,很多人都是衝著錢去的,能好的了麼?”

近期,銀保監會以及各地派出機構發佈的監管函就表明,線下的保險銷售誤導情況依然不容樂觀。這不,《證券日報》最新的一篇文章就統計稱,今年以來,已經有8家險企因為妨礙、阻礙、對抗監管被處以重罰。其中一家公司在監管檢查組入駐的前一天“電腦硬盤損壞,原留存的所有海口本部產說會視頻錄像全部丟失”。

對此,小編只能說這電腦損壞得也太“及時”了!至於裡面暗藏了什麼樣玄機,相信各位不難猜測。

新華社炮轟保險自媒體?不是網上“壞人”多,是“壞人”學會上網

保險銷售誤導,過去有,現在有,未來的一段時間肯定還會像牛皮癬一樣頑固的存在,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傳播的介質變了,銷售誤導的途徑也改變了。原來一些營銷員通過私自印刷宣傳品誤導消費者,就跟現在一些人通過自媒體誤導消費者本質是一樣一樣的。

唯一的變化是,線下時代,保險銷售誤導的“效率”相對較低,通過拜訪,一個人一次只能影響一個或者幾個人;通過產說會,能一次性影響幾十個或者幾百個人;但現在呢,通過互聯網,通過自媒體,只要內容有足夠的煽動力,其就可以一次性影響成千上萬的人,一不小心沒準兒還能得個“100000+”。

對於保險業而言,其副作用也更大了。以前誤導一個人,可能最終也就是導致這個人及其身邊親戚朋友的不滿,但現在呢,只要在互聯網世界發生一次銷售誤導事件,就很有可能會招致更大範圍的對保險業的不滿,箇中風險自然不容小覷。

監管重拳整治自媒體營銷,全面打擊非法保險商業活動

對於保險自媒體營銷當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顯然已經引發監管高度關注,而且已經給出了具體的整治措施。

6月19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加強自媒體保險營銷宣傳行為管理的通知》,明確要求各機構全面加強對於保險自媒體的管理。

《通知》指出,要提高對自媒體保險營銷宣傳行為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因為:

由於自媒體渠道參與門檻低、發佈主體多、信息審核弱、轉發傳播快,已成為保險銷售誤導、不實信息傳播的高發領域,嚴重損害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埋下大量保險消費糾紛和群體性事件風險隱患。

與此同時,《通知》要求各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應當切實承擔起自媒體保險營銷宣傳行為管理的主體責任,建立健全官方自媒體和所屬保險從業人員個人自媒體信息的審核管控、監測檢查、應急處置、考核評價與責任追究制度,同時完善違法和不當自媒體保險營銷宣傳行為的處置措施,嚴格追究涉事機構和人員的責任。

當然,這些舉措都是針對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及其在冊人力而言的,實際上還有很多人根本不屬於任何保險公司以及保險中介機構,但也在互聯網上堂而皇之地銷售著各類保險產品,而這些人當中往往才隱藏著真正的“大V”。

很快,6月12日,《中國銀保監會2018年打擊非法商業保險活動專項行動工作方案》下發,劍指各類線上線下非法商業保險活動,而這些非法保險活動最核心的特點就是“非持牌經營”,通過各類自媒體非法銷售保險顯然也在其中。

新華社炮轟保險自媒體?不是網上“壞人”多,是“壞人”學會上網

切勿一竿子打死,不是網上壞人多,而是壞人學會了上網

在思考如何徹底解決互聯網保險銷售誤導這一問題之前,或許首先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像保險這樣複雜的產品,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人願意通過網絡、通過自媒體來投保呢?

我們可以給出很多答案:網絡在人們的生活中開始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80後、90後等網絡原住民開始進入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階段,有更強烈的風險意識;通過互聯網這一途徑投保更加方便快捷等,其中無法忽視的一個原因是,很多人並不信任線下保險代理人。

小編對此就深有體會:一次在知乎上回答了一個有關保險的問題,雖然回答內容並不長,也不甚具體,但還算客觀,結果很快就有一位年輕媽媽通過網站私信詢問可以為孩子買什麼樣的保險。

更高的文化水平、更強的學習能力讓他們希望通過網絡,通過自己的判斷尋找到一位真正的保險專業人士,從而避免線下代理人的誤導,而互聯網給他們提供了這樣的空間。

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天然具有降低信息不對稱的功能,海量的信息、不同觀點在互聯網世界激烈碰撞,為人們理性客觀思考某一個問題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元的素材和參照。

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些消費者機智地躲過了線下的坑,卻在線上載了跟頭。消費者在向線上轉移的同時,代理人也在向線上轉移,原來在線下就不擇手段之人,到了線上,也依然如故。

是網上壞人多嗎?不,只是現在壞人學會了上網而已。

這和車險返傭是一樣的,大家常常感到互聯網、電銷平臺車險返傭亂象猖獗,但線上線下其實都是一樣的,4S店為代表的很多線下機構車險返傭照樣不會手軟。

互聯網歸根結底只是一種工具,它不能無中生有,只是會將原本就有的亂象給呈現出來,給進一步的放大而已。

這也就意味著,整治保險自媒體亂象、整治互聯網保險亂象只是在“治標”,要想治本,還須從行業整體出發進行規範,強化保險主體的責任意識,加大對於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營造健康良性的保險營銷文化。而這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