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細胞》成爲國外大學教材內容,但事情本質仍需理性看待!

在今年的7月新番陣容中,有一部動漫創作成功的擊敗了一眾人氣老番的續作,它憑藉可愛逗萌的人設,以及鑿實詳盡的生理機體內容,在過去的一個季度都牢牢的佔據在了B站的人氣排行榜第一席位之上。

如果你們也是動漫新番的喜好者,相信你們也已經猜想到這部新番的名字了---《工作細胞》。

《工作細胞》成為國外大學教材內容,但事情本質仍需理性看待!

在這期內容當中隔夜君就不再向你們嘮叨這部動畫的詳細劇情了(之前已經寫過不少了),取而代之的隔夜君想要給你們分享一輯頗為有意思的事情---菲律賓某大學採用《工作細胞》劇中人設和劇情對學生進行生理知識的傳授。

《工作細胞》成為國外大學教材內容,但事情本質仍需理性看待!

上方便是此間大學在授課時的一幕,投影牆上所出現的影像就是動漫迷們都甚為熟悉的血小板萌小妹咯。

一方是嚴肅的學術性教育,一方是偏重於娛樂的動漫創作。兩種風格截然相反的事物碰撞到了一塊,理所當然的就會成為社會輿論的熱點咯。作為一直以來囿於各種原因影響,使得“人家的***”文化儼然成為了政治正確話題的中文互聯網網絡,隔夜君能夠窺見到最多的毫無疑問就是:“如果我們的老師能夠如此接地氣,那我的這門科目便是妥妥的滿分啦”。

《工作細胞》成為國外大學教材內容,但事情本質仍需理性看待!

此般的感慨似乎無可厚非,但若仔細思忖一下的話,又不免會覺得有點兒稚氣撒野之感了。

那究竟如何理性地看待這一事情呢?看了下方的內容或許你們就能夠知曉得到了---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相類似的將“娛樂內容”與“知識教育”內容相結合在一起的嘗試,上述的《工作細胞》和菲律賓大學的聯姻並非是唯一一次。就在近期的新聞資訊中,還存在著另一條同樣引人注目的資訊,而其故事發生的場地就在我們的神州大陸之上。

就在國慶假期期間,某一官方媒體便對外發布了一則這樣的資訊:作業APP藏遊戲讓家長憤怒。

《工作細胞》成為國外大學教材內容,但事情本質仍需理性看待!

這是一款能夠在各大應用商城下載到的教輔用APP《一起小學學生》,在重慶,雲南等地區的中小學裡廣泛的普及使用著。老師只需要在自己的後臺當中發佈一些相關的作業內容,那麼學生就能夠通過下方所示頁面的中央入口進入並開啟學習。

《工作細胞》成為國外大學教材內容,但事情本質仍需理性看待!

事實上這款軟件已經推出了有好一段的時間了,而觀其在某些地域的普及率來說也可以判斷這款軟件是具備著一定的教育價值的。更關鍵的就是,這樣的一種能雷同於上述提到的動畫片與嚴肅教育結合起來的方式(遊戲+教育),不也一樣能夠俘獲到眾多的輿論支持嗎?

那為何在國慶期間會出現如此般憤怒基調的事情呢?難道又是中國式家長的“無知無理,強行父愛”的表現嗎?

《工作細胞》成為國外大學教材內容,但事情本質仍需理性看待!

《喜洋洋》《熊出沒》等動畫的禁播或許你們能夠謾罵中國家長一兩句,但對於這款學習軟件的事情,也許我們就應該予以這部分家長們一定的諒解了---理由就在於教育軟件內置了“遊戲和氪金系統”。

軟件製造商的動機我們暫且不去揣測,因為這在不同認知偏好的人群內裡會有不同的答案,尤其對於某些本身就徘徊在邊緣的事物來說就更是如此。就在這款軟件主頁的“成長世界”之中,就內置了數款能夠與課程和作業板塊緊密互動的遊戲---學生通過每天的學習能夠獲得對應的積分,而這一積分能夠為其完善成長世界內裡的遊戲進程度。

《工作細胞》成為國外大學教材內容,但事情本質仍需理性看待!

初看之下也無可厚非,但真正惱怒家長的或許還是另一於成長世界捆綁關聯的“氪金系統”呢---學生每天能夠通過主渠道的學習得到的積分是甚為有限的,如果需要加速遊戲的進度,就必須花費額外的金錢去購買額外“精英任務”來進行學習,這種付費任務能夠攫取到的積分數額可是普通任務的八倍呢。如果某一學生真的為這遊戲內容給吸引住了,那麼他們在理所當然之下就一定會走上氪金買任務的局面。(當然啦,這些任務也並非是其他什麼完全與學習無關的內容,而是一系列額外的“課外自學”遊戲式的課程呢,售價並不菲,一個月的價格40元,一個季度110元,一年則是400元)。

遊戲,氪金,成癮機制,種種元素共同作用下便成就了此次的這一番熱議事件出來咯。

《工作細胞》成為國外大學教材內容,但事情本質仍需理性看待!

從上述的這件事情可以看到,我們國內並非或缺網友們嫉羨的“娛樂和教育”結合的事情,只不過真的碰到之後又會因為某一些點兒觸碰到了網友們的“不能接受”的神經,從而同樣的帶來悲觀的論調。清楚了這點,就勿須再用“別人家的***”這樣的話語來映襯己身的妄自菲薄之情感了。

其次,站在人類知識維度來看,美國著名的批判家,媒體文化研究者“尼爾波茲曼”就曾在上世紀80年代之時通過《娛樂至死》一書向世人表達了自己對於知識內容走向大眾娛樂化的一種憂衷,當然,在當年那個時代電腦仍未普及,互聯網也更是仍未出現在大眾認知當中的概念呢,所以波茲曼一書中主要抨擊的就是電視這種娛樂載體對社會群眾的一種傷害---

《工作細胞》成為國外大學教材內容,但事情本質仍需理性看待!

影視化內容將會把嚴肅需要深度思考的內容都粗俗化娛樂化碎片化,如果我們一味的放任這種情況的發生,那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民眾就會失去思考的能力。

這種擔憂其實是不無道理的,其在社會學上也有著一個相類似的理論“延遲滿足”與之相互照應---娛樂化的內容囿於踩踏中了用戶精神的爽點,所以將會使得民眾們前赴後繼的投身於其中,但我們都知道,人類歷史上的知識建樹都是建立在漫長時間的考據研讀之上的,絕非是一兩個娛樂節目就能夠促就的。

另外,假若我們再將視野拓寬到更為廣闊的範圍,我們就能夠看到更為駭人驚悚的現象---在老早以前這個世界存在著兩種人類,一種是依靠採集狩獵為樂的,肚子餓了伸個手就能夠得到滿足(即使滿足)。至於另一類人則是依靠著種地為活,這種人類要勤勞的經歷著春種秋收等等歷程,最終才能食用到可口的糧食。

《工作細胞》成為國外大學教材內容,但事情本質仍需理性看待!

最終的結局如何,相信大夥也已經明白知曉了。

這絕非是危言聳聽的事情,假如孩子們通通都是經由遊戲或動漫等娛樂成癮機制而勉強關聯上學習內容的話,那或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些孩子未來能夠觸碰得到的成就是極其有限的。當然,完全的摒棄這種“遊戲激勵機制”的做法也並非就是理智的事情,如何把握度量方才是關鍵所在。

好了,今天的這期內容就到這裡,看了隔夜君上方的解讀,你們又是否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